古代著名的君臣组合之03a-未能让韩国一直强下去的申不害

>>申不害,本为郑国人,韩昭侯时期的国相,战国时期的改革家、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话说郑国历史悠久,与晋国接壤,是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公元前453年,晋国发生内乱,赵、魏、韩“三家灭智”并瓜分晋地,变为韩国与郑国接壤。从公元前423年起,韩国君主韩武子、韩景侯和韩烈侯不断攻打郑国,双方战成平手,期间郑国和韩国都包围过对方的都城。公元前375年,韩哀侯举兵攻克郑国都城新郑,郑国灭亡,之后韩国定都新郑。新郑地处秦岭的东端,周边都是山地,拥有易守难攻的地形优势;另外新郑远离秦国,还可与东边的魏国“抱团”。

申不害是个有大志向的人。申不害的父亲在末代郑国只是做了一个小官,其跟着父亲学习,上手很快,掌握了为官及一些赋税方面的本领。韩国灭郑国时,年仅十岁的申不害随父母回到老家,以耕田为生。不久,申不害的父母死亡,其成为了“贱民”。

申不害对韩国的归属感不强,故身陷孤独和迷茫,其决心到列国游学,便一把火烧了祖居老屋,愤而离开了韩国。

申不害还是一个奇人。申不害离开韩国时想的是“复国”,其游学的动力就在于此。在近二十年里,申不害几乎游遍了列国,其不像同时期的吴起、孙膑、庞涓、商鞅一样拜在名师门下,而是广读博览,自研自修。

经过十多年的研修,申不害形成了一套理论,其把这套独创性的理论称为“术经”。所谓“术经”,就是以依法治国为基础,专门研究权术,主张的术治是国君用权谋之术来驾驭臣下,术就是手段和技巧,并且不公开。申不害还认为行政体系的运转光靠道德是不够的,必须用了然于心、精心设计的“术”来控制。

公元前361年,申不害来到了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其与名士们论战了二十余场,赢得了阵阵喝彩,士子们称之为“法家奇才”。申不害撰写的《申子》被士子们争相传抄,也成为国君案头必备。

然而,对“术”的精深钻研,使申不害成为人人畏惧并敬而远之的名士。试想一下,一国只有一个国君,若是臣子都用术,这个国君还怎么当?于是,没有一个大臣敢举荐申不害,也没有一个国君敢用申不害。

率先离开稷下学宫的商鞅魏国“求职”不成后到了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并被任命为左庶长,成为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军政大臣。申不害怀揣“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结果却无人问津,其一气之下离开了稷下学宫,又开始了于名山大川寻访高人的游历。

一次,在楚国的神农大山,申不害偶遇了从山中出来的百里老人。两人在松间泉水旁摆开干肉,就着醇酒闲谈,这一谈竟是两个昼夜。百里老人深入浅出的散淡,使申不害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而申不害犀利无比的谈吐,也使百里老人感到了勇猛精进的活力。

百里老人对申不害的求仕受挫做了详细的拆解,指出申不害“杀气与诡秘皆存,人辄怀畏惧之心”是致命的弱点,最后说:想要一展抱负,就得把“术治”理论包装一下,依法为进,以术为用;术,可用而不可道。

百里老人的话一语中的,申不害听后仰天大笑,并对百里老人说:术者之术,堪称天下大术。百里老人知道申不害已经悟到了关键所在,笑着对申不害说:你此一去,必当为相也!

话说申不害的好友大成午也是“术治”派代表人物,其出道早,做了赵国的相国后灭卫国拒秦国,名声大噪,据此和韩昭侯有交情。大成午向韩昭侯推荐申不害时,申不害只当了一名中级官员。

公元前354年,魏国伐韩,并包围了宅阳。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危急关头,申不害审时度势,建议韩昭侯执圭去见魏惠王。申不害说:要解国家危难,最好的办法是示弱;魏国强大,鲁国、宋国皆去朝见,您执圭去朝见魏王,魏王一定会心满意足。

韩昭侯采纳了申不害建议,亲自执圭去朝见魏惠王以示敬畏。果然,魏惠王十分高兴,当即下令撤兵,并与韩国约为友邦。

第二年,魏国进攻赵国,邯郸被围,赵成侯向韩国求援。韩昭侯问申不害该如何处理。申不害当时不知道韩昭侯的想法,又惧韩昭侯怀疑其私结赵国,就以事情重大为由未作回答。之后,申不害要赵卓和韩晁去试探,在得知韩昭侯想施以援手后,立马提出了“联齐伐魏”之策。韩昭侯大喜,发兵攻打魏国,邯郸之围遂解。这就是“围魏救赵”的韩国贡献。

不难看出,“执圭见魏”、“围魏救赵”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分析、揣测国君之心。揣测准确,国君肯定高兴。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国相。

有一则故事能看出韩昭侯很喜欢“术治”,运用也很娴熟。

有一次,韩昭侯派使者前往某县巡视。韩昭侯问前来交差的使者路上都看到了什么?该使者在韩昭侯再三追问下,终于提起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在某县南门外看见有头小黄牛在吃道路边的禾苗。

韩昭侯顿时兴奋起来,随后下令:禁止牛马进入田地的法令早已颁布,但是地方官吏不尽心履职;某县立即将牛马进入农田的数目报上来,调查有误,从重惩罚。

大臣们听后急了,赶紧到该县,调查出县城三个方向发生过此类事件。韩昭侯看了报告,独独没提南门,马上严斥官吏:还没有全部报告上来!县令只得再次详查,结果在南门查出小黄牛进入了农田。

事后,大臣和地方官吏觉得韩昭侯明察秋毫,人人惶恐不安,不敢胡作非为。

“术治”虽能有效巩固君王领导,但也能让组织、团队内部勾心斗角,互相猜忌。

随着韩昭侯接受申不害的“术治”理论,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改革顺理成章。

申不害首先向挟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如此一来,不仅稳固了国君的统治,也使韩国实力大增。

其次是大行“术治”以整顿官吏队伍,加强了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韩国呈现出“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的生机勃勃的局面。

第三是整肃军事,申不害主动请命自任上将军,把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国兵混编,并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第四是重视土地问题,申不害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

第五是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行业。韩国冶铸业发达,有“天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之说,冶铸业成为韩国的“支柱”产业。

申不害的改革虽然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是关键点在于加强君主集权而已,因此是比较保守的。后世拿着和同期的秦国相比,韩国的变法只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政治领域的专项改革。

无论怎样说,申不害相韩十五年,其改革很有成绩。一是国家太平,国内政局稳定,韩国君主制得到加强,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二是兵力强盛,韩国在扩张上先是攻打东周时夺取了陵观、刑丘等地,后又与魏国联合攻取了楚国的上蔡。史书上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当然,申不害取得如此佳绩也与其执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有关,其赋予了“外合诸侯”的政策以新鲜内容,比如,主张外交应该以和平为基础,以互利为目标。不得不说,申不害是个绝顶精明、老谋深算的政客。

就在申不害在韩国地位渐高之后,引起了周边国家权贵们的关注。一天,赵国相国大成午来拜访申不害,两人有感情基础,话题自然是韩、赵合作的重要性。谈着谈着就变味了,大成午所谈的合作不是两国的合作,而是与申不害之间的合作,其说:我和您都在各自的国主面前相互推重,如此,就相当于您有两个韩国的话语权,我也一样。

彼此借重,无可厚非,但大成午也是“术治”派人物,其所言让申不害都害怕了。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在韩都新郑去世了。后世多把申不害变法与商鞅变法作比较,大致可以作如下初浅对比:

申不害变法是治标,商鞅变法是治本。申不害变法不够彻底,主要是没有形成一系列的制度,而只是君主立了一些规矩;只要时移势移,变法的成果就不能长久。后世把商鞅变法比作给人换了新鲜血液,而申不害只是给人换了漂亮的衣服。

申不害变法掺杂太多的人治。申不害变法鲜有“赏刑”的观念,其更注重的是君和臣的关系,强调君主必须保持对臣下的掌控,而掌控之法就是“术”;后继之君不是足够强而施以“术治”,那么人臣就会以“术”来应对,君臣都执“术”,必然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局面,也会导致奸人佞臣大行其道。

后话,战国时期“变法”是一种趋势,变法的成效不一而足。商鞅变法使得秦国逐渐强大,最终横扫六合,一统天下。而韩国在申不害和韩昭侯死后,无力周旋于秦楚等大国之间,最终在公元前231年灭亡,成为战国七雄中最早被灭的国家。

>>图片来自于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申不害   韩国   魏国   国君   秦国   新郑   大成   组合   官吏   公元前   百里   古代   著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