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到底哪里人?

陆机到底哪里人?

原文题目《新地名与老地名》

詹天佑(1861—1919)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在许多书籍上,都介绍它出生广东南海,居住在湖南。现在小学课本上也把詹天佑是广东南海人介绍。当然,在《中国集邮百科知识》一书中,也说他是广东南海县人。

其实,詹天佑出生在今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是地道的广州西关人。原因很简单,1861年4月26日詹天佑出生时,广州西关属南海县管辖。这实际上是旧地名与现地名说法的差异。

同样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张闻天,现在许多党史资料都说是上海南汇人,在《中国集邮百科知识》一书中,也说他是上海南汇人,实际上他出生地施湾乡1950年6月就划归川沙县。当然,现在都属于浦东新区。由于这些资料都没有标注今址,也没有人多作争议。

“平复帖”邮票

2011年4月15日《中国古代书法——草书》邮票发行。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海松江区政府、上海市邮政公司共同举办的《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平复帖”首发式,在上海松江区华亭湖广场举行。

松江首发式寄发封,那个小昆山日戳是橡皮章。

松江首发式寄发邮简

从3月20日起,上海《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文汇报》等报纸都开始报道和刊载文章:称这套邮票的第一图是西晋松江(今松江小昆山)人氏陆机的《平复帖》;1700年前,陆机在松江写下“中华第一帖”《平复帖》;“书法之乡、皇帖之地”的松江见证了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平复帖》正式登陆“国家名片”……

上海从来没有为一枚邮票的发行有这么多媒体参与报道,大家也明白松江要办文化节,为举办邮票首发式,邀请了一些记者作些舆论准备也正常。

当时集邮交流主要靠论坛,信息一出,旁依上海的苏州、嘉兴两地集邮者对这样说法就不开心。苏州邮政以《辞书》记载陆机是晋吴郡吴县人,举办了邮票首发式,他们也不需要到松江凑热闹,算太平了;明明是浙江平湖人,但浙江邮政没有动作,因此只能采个人跑原地。

尽管冠名“国家级”首发式,由于过度宣传,用词不当,反而引起集邮者反感。当天不说松江没有各地集邮者“跑戳”信息,作为上海“原地组织”也无一人光顾,上海集邮者也仅去了几个盖戳的,人气也就不足,草草收场。

苏州首发式寄发封

平湖市新埭镇南阳陆机出生地封

其实,对陆机的出生地,不是这套邮票产生的,此前史学界就有争议。

有关陆机是哪里人,历史上有两种记载:

凤凰基(来源平湖网)

一、陆闳,字子春,陆氏第17世孙,汉光武帝时曾任颍州太守,为避王莽之乱隐居泖上。其隐居宅地有凤凰栖息,集堂甘露瑞降。所以,取其地名为凤凰基,其地名自汉以来一直沿用之今。23世出了陆逊,25世出了陆机。

二、汉代的泸江太守陆康(21世)谴陆逊(陆康侄孙)把陆氏家族从郡城苏州迁华亭谷。从此,华亭谷是陆逊及子孙的居住地。

凤凰基,古海盐华亭谷,是陆氏聚居之地,又名陆家栅。位于古泖河旁,其东侧为鹤喈泾,西侧为窑滩。这三地名均属古地名,由来已久。“凤凰基”“华亭谷”其实是一处,如果标注今地名应该是今浙江省平湖市南桥乡(今属新埭镇)南阳村。

今天南阳村不但有凤凰基,还有陆墓群,其中有陆机父亲陆抗墓,历代有供奉。该处陆氏是他们的守冢子孙。但遗憾的是1998年农田整理,经陆氏族人同意,坟墓推平,目前仅存遗迹。同时该村有鹤喈泾,据《平湖县志》记载:“西晋文人陆机、陆云曾在鹤喈泾读书、饲鹤。”

有关“华亭”地名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东吴名将陆逊因夺取了西蜀的公安、南郡、宜都等地(今湖北江陵、宜都一带)有功,因陆逊居住在华亭谷,即以其所居地名为封,被孙权封为华亭侯。从此,“华亭”作为地名始见于史志。

陆机出生次年上海成陆图

上海的发展,与各地发展不不同,历史上存在一个成陆问题,地域在不断扩大。从上面一张陆机出生次年上海成陆图可以看到,在晋代,现在的上海行政区域大部还没有完全成陆。现在龙华塔当时是在黄浦江入海口。

现在松江、青浦、金山等区秦末或西汉时均隶会稽郡海盐县,县治在今金山区东南境(也有资料考证说在今张堰一带)。到晋代会稽郡分治,划出部分地区为吴郡,郡治所吴县。而原会稽郡只管浙江以西地区,治所山阴,也就是绍兴。

分治后的吴郡,地域北到镇江、南到杭州。吴县管辖区域包括现在苏州地区、浙江嘉兴地区和上海成陆部分。史书上记载陆机是晋吴郡吴县人没有错,但晋代的吴县不是仅现在苏州姑苏区与吴中区的概念。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地域约今天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南汇、上海县等成陆部分),县治即今松江县城。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上海地区才有个县级的治所。因此,上海建城从唐天宝十年(751)计算。

元朝建立后置江浙行省,主管江南地区。改开元府为嘉兴路。由于华亭县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将华亭县析出,升为松江府。

1290年,元朝又从华亭县中析出以上海镇为核心的“上海县”。当然县城就是现在的老城厢。这是“上海”一词第一次作为行政区划而出现。

随着明、清二代的发展,华亭县与上海县先后分离了如青浦、娄县、奉贤、金山、南汇、川沙(厅)等县,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松江府已经发展成为下辖七县一厅的大府。当时太仓州从苏州府正式析出,与松江府基本组成了今天上海行政区域范围(除太仓县外)。

民国元年(1912)废除松江府,将原松江府治区域并入华亭县。民国3年因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为了避免混淆,改名松江县。

“华亭”作为古地名存在了一千多年,作为县名也有七百多年历史。历史上华亭县从大到小,县域一直在变,到清末华亭县也就是今松江区范围。因此不同年代的人物出生和居住地,我们是不能简单的直接标注什么今松江人,一句话,今天的松江区与历史上华亭县不是等号。

历史上陆机出生地从未划入上海版图

今天陆机出生地南阳村与上海金山廊下镇接壤,仅一河(泖河)之隔。实际位置距离唐代的“华亭县”县界约1000米。主要唐代设立了华亭县后,此处没有划入,属海盐县同名的华亭乡管辖。明宣德五年(1430)从海盐县又分出大易、武原、齐景、华亭四乡,建为平湖县,从此该村建置长期未变,一直属平湖县,直至1991年6月,平湖县改市。本世纪初,平湖市撤乡建镇,南阳村属今天的新埭镇。

在早期的《辞海》(中华书局出版,1936年版缩印,1981年1月第1版,1994年7月北京第5次印刷)第3081-3082页:陆逊,三国吴人,陆机、陆云晋吴郡人。这样说法,尽管很笼统、模糊,从当时行政区划和地理概念没有错,大家也无话可说。

而1979年版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第949页,改为陆云、陆机,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陆逊、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作为新版《辞海》增加新旧地名对照是一个进步,但标错了,就引来了二场史学争论。一是陆逊是苏州人还是上海人,二是陆机、陆云是平湖人还是松江人。

那为什么79年版《辞海》会出现今址标注的错误,除了编者知识局限外,“罪魁祸首”是受了董其昌误导。

我们知道,《平复帖》与现存的其它书法作品有所不同,它是一封书信。书信内容是主人向朋友问候疾病及病体“恐难平复”等,所以后人称之为《平复帖》。

《平复帖》是谁墨迹和所叙说到三人,历史上无记载,其中一位历史上曾有字彦先,名贺循所谓陆机朋友也是后人的推测,而最早“确定”《平复帖》作者,极其在书法艺术上地位是董其昌,今天的《平复帖》尾纸处留下董其昌的题跋。也可以说是董其昌最早确定《平复帖》历史地位的人。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是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董其昌极力推崇“陆机《平复帖》”隐藏着个人背景,这个背景与董其昌和陆机在共同的地域生活的“松江”有关。他两次谈到“吾松书”,即“松江书法”。他确立了松江本地书法家陆机、陆云“晋初开山第一祖”的重要地位,目的把自己与陆机做了遥远的链接。同时强化了自己与陆机的关联,也强化了松江书法的强势地位,从而贬抑其它地区书法家,最后确立自己在书法界的地位。

由于董其昌强调陆机是“松江”人,而造成以后许多专家、学者对陆机出生地的认定。

同样董其昌1555年出生在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友好村,当时华亭县与上海县已经分离了200多年,但两地发展有差异。当时华亭地处府城,上海相对落后,一句话就是城里人与乡下人概念。董其昌他35岁赴京会试,怕别人看不起他,隐瞒自己是上海人,填报是华亭人。史书上记载董其昌“占籍华亭”就是此事。同代有本《董逃行》,也当作话柄笑谈他。当然他贵显后移居在松江府城,主要在松江发展,因此遗留他不少遗迹。

董其昌是松江人还是闵行(上海县)人,上海报刊公开“名斗”没有,但“暗斗”还有。如2019年年初,新闻报道:中外学者齐聚董其昌家乡上海松江醉白池,要学红楼梦搞“董”学……估计有人看来不舒服,没有几天又出现南宗书画巨擘董其昌就是马桥人,现仍幸存的还有董其昌祖居柱石,现置马桥镇文化公园的文章。

近年来,全国各地到处出现抢名人之风。诸葛亮南阳、襄阳两地抢,“三顾茅庐”变成“诸葛亮出山;温州(文成)与丽水(青田)抢刘伯温,最后在与刘伯温无关的地方树了近代雕刻的塑像,塑像上了邮资图。河南(永城)与安徽(亳州)抢华佗出生地,找不到“华”姓子孙,最后“关”姓成了“华”姓的后代……其实这些说穿了就是新旧地名差异和行政区域划分引起的纠纷。而我们一些专家、新闻媒体谁出钱为谁讲话,也就把历史搞乱、争论不休。

陆机是陆逊孙子。根据《三国志》等记载:三国吴著名的军事家与政治家陆逊,从将为相,陆逊死后,子陆抗接领其兵,陆抗死后,陆晏、景、机、云、耽等五子分领抗兵。但打仗不会长胜不败,更何况东吴末主孙晧暴虐荒淫,人心涣散,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终于为西晋所灭,陆晏、陆景都战死,陆机和陆云只能退居华亭、陆机退居华亭时仅19岁。三国归晋后,西晋统治集团对在江南有极大影响的陆氏家族实行的是安抚政策,继续享受三国·吴政权给予的优惠,使陆机和陆云能安心闭门勤学十年。之后,陆机仍被晋廷召入洛阳,受任军事要职。由于卷入八王之乱,陆机因兵败受谮被杀,死时43岁。陆云与弟陆耽以及陆机二子陆蔚、陆夏,同时被害。陆云只有二女。因此陆逊一支没有后代。

由于陆机有闭门勤学十年的机会,才思益进,被后世称为文学家,同时他在史学、哲学和书法领域造诣也极深。目前流传下来的诗,共104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有《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赴洛道中作》等。赋(散文)今存27篇。除了著名的《辨亡论》,代表作还有《吊魏武帝文》。其文音律谐美,讲求对仗,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另外,陆机在史学方面也有建树,曾著《晋纪》四卷,《吴书》(未成)、《洛阳记》一卷等。南宋徐民臆发现遗文10卷,与陆云集合辑为《晋二俊文集》。明朝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陆平原集》等。

小昆山已辟为公园,门票6元

二陆读书台

作为上海邮票题材收集者,当时也关注此事。后来又看到介绍陆机、陆云出生在小昆山,小昆山至今还有二陆草堂、读书台。心里产生访古念头。

说实在,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活了大半辈子,上海这些山,除佘山外,其它山只是耳闻。走遍大江南北山脉,就是没有去踏过上海这些小山。为了上小昆山看个究竟,在邮票发行后第三天4月17日,于是约了邮友,先到松江区局,加盖几枚风景日戳,随后到了小昆山。其实上海人民广场到小昆山仅50公里,现在9号地铁线到松江或佘山,换乘一部公交都可到达。回程索性乘坐直达市区公交,也很方便。

小昆山,地处松郡九峰之最南端,名列九峰之末。旧称昆山,南朝梁因有昆山县,故改称小昆山。

说是小昆山,实际是个土丘,现在已开辟公园,山高54.3米,周围1.5公里,山地面积约300亩。300亩对城市里人大小概念不足,但上海长风公园占地550亩,上海杨浦公园占地350亩。

这天与管理员交谈,说山上以前仅一座庙宇是原有建筑,没有开发前这里都是荒芜的墓地,无人踏迹。

参观完这些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打造的建筑,确实开发很“成功”,你看现在的一些文章、报道和游记,都被这里悠久的“历史”陶醉,没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假的。

晋代的小昆山是啥模样,没有书籍记载。陆机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由于一般人死时会想到生的地方,“华亭鹤唳”的地方是出生地可能性最大,但把这句话刻在小昆山一座新建的亭子上,说出生地,恐怕无多少人会相信。我想,历史上的望族,那么多子孙,在这样的土丘也不可能建大庄园吗?只存在躲在山上读书可能性。

后来看到小昆山一份介绍资料解答我的疑问,二陆当时旧宅在城内今普照路(松江自来水厂)处。看来松江宣传部门有些“失责”,没有把这些资料“审查”好,出现“口径不一致”。

陆机的出生“华亭”

小昆山上“二陆草堂”

平原厅

太康之英

陈列“平复帖”原画复制品

陆机对上海历史有一定的影响,有关陆机传说和遗迹在今上海及江浙一带到处有。就今松江而已,现在松江城内普照寺旧址原为陆机旧宅,其西旧有二陆祠,今废。现在的《青浦县志·第五篇人口》中也提到,青浦城南门有二陆(陆机、陆云)祠,今俱废。

七宝庵已不存在,现在七宝寺也是现代建筑

《松江府志》《青浦县志》记载:七宝故庵,原名陆宝庵,为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后裔陆机、陆云的家祠。因在机山脚下遭水患而三移祠址,最后在宋初移至七宝。古时那位“一剑霜寒十六州”的吴越王钱鏐不明此寺的来龙去脉,在游谒时想当然地把“陆宝庵”说为“六宝庵”,于是才有了“此亦一宝也”的说法,寺名改为“七宝”,所在镇也因寺得名为“七宝镇”。

机山

另上海还有一座因陆机而命名的机山,为松郡九峰中第六山。位于今松江天马镇境内,与天马山相望。该山较小,也称小机山,主峰海拔38.9米,原长约300米,宽200米,山势较平坦,在山下有平原村(陆机曾任平原内史)。但由于长期开山挖石,山体已削去约1/3,基岩祼露,植被稀少。

鸡山村所在地天马邮政支局寄发封

这里有个插曲:2017年中国集邮总公司开发全国各省市生肖邮品,为了让上海不缺席,挖掘一个“鸡山村”地名日戳。

这个“鸡山村”就在机山脚下,现在还是一个天马镇建制村名,上海有几个集邮者拜访过。这里还有一条天马山与机山的天鸡路。我一直不解,“机”为什么用“鸡”代替。后来在《上海通志》上找到答案,陆机、陆云被害后,百姓改小鸡山为机山、改横山为横云山,曾任平原內史的陆机生活过的村庄名为“平原村”。看来这个“鸡山村”地名还有1700年以上历史,并非杜撰。

在《上海县志》和《三林镇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中记载,位于现浦东三林镇的“崇福道院”其前身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陆逊的祠堂。祠堂什么概念,我也不需要多解释。开始我也有些迷惑,后来一看地图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崇福道院”周围直至黄浦江边都是农田,“崇福道院”与“龙华塔”实际是隔江相望建筑。由于龙华塔是三国东吴(222-265)孙权为孝敬他的母亲而建,故又名报恩塔。作为孙权手下大将华亭侯陆逊,当时在自己“封地”里有个“祠堂”也不足我奇。因此,说陆逊是上海人,也并非“空穴来风”。

“崇福道院”

上海城隍庙道士是这里派出的

当时参观完“崇福道院”后在所在地杨思寄发封

当然,现在嘉兴、平湖一带也有陆机的许多遗迹记载和存在。这里也就不铺开。

至于“1700年前,陆机在松江写下“中华第一帖”《平复帖》”也被这枚河北临漳寄发封“打脸”。书画史家郑春松考证,“平复帖”创作于公元303年,是陆机投靠成都王司马颖,任河北大都督时在河北临漳所写。因此《平复帖》是在松江所写也不靠谱。

陆机出生地有争议,安葬地也有争议。北方、南方都有。

如在北方有报道,河北邢台市任县固城乡台南村东北的陆机墓被盗。(当地风物志记载:【陆机墓】古墓葬。位于任县固城乡。陆机为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故宫博物院现存我国最早的书法作品《平复贴》即为陆机所书。文革时期陆机墓被平毁。)

在南方有史可查的是《嘉庆府志》载,陆机墓在县城西北约12.5公里。又《吴地记》谓陆逊、陆瑁、陆机3墓俱在谷水西北12.5公里横山中。

现代的《青浦县志》也有此记载。这就是现在位于上海青浦重固镇钱家经村福泉山脚下,通波塘西畔的陆机墓。当地也称丞相墓、将军墓。

相传陆机在洛阳被谗言昏主所杀,临刑前依然文韬武略,慷慨激昂且振臂高呼,司马颖下令先砍其双臂,再斩首示众。还葬故土的陆将军未得全身,家人及部下为陆机配了金首与金臂下葬。

从明嘉靖年间有罗姓者掘得金手臂后,一直盗墓不断,1954年,有人盗墓,墓基被夷为平地,埋入田土中,近处庵亦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毁。近年来,为了方便游人辨别,在遗址上增设了人物塑像。

福泉山陆机墓

福泉山,虽称之为山,其实是4000余年前人工堆成的一个带椭圆形的土台,土墩形似覆船,故又名覆船山。高7米,南北宽84米,东西长91米。由于上世纪80年代有组织的四次有计划的发掘,发现是古文化遗址,故被考古专家们誉为是“古上海的历史年表”和“中国的土建金字塔”。

《平复帖》与一般书法作品不同的是没有落款,是否陆机书写,要问董其昌,当年所说是否“老实”。是陆机在少年,还是成年后,在什么地方书写,都是个迷。《平复帖》内容涉及的几个人物是谁,至今也是迷。但《平复帖》在书法艺术上和汉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是不可抹杀的。

“平复帖”今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寄发封

由于局外人还不一定了解《平复帖》是什么回事,下面附点背景资料:

《平复帖》今生往昔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众多中国古代书法墨宝中,有一件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书写的《平复帖》,它是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书法真迹,也是除了发掘出土的战国竹简、帛书和汉代木简以外,我们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用毛笔写在麻纸上的字帖,流传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平复帖》被收藏界誉为“中华第一帖”和“万帖帖祖”,是故宫博物院法帖类的镇馆之宝。

“平复帖”原图

《平复帖》为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平淡、质朴,风格高古,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比王羲之最负盛名的法帖《兰亭序》还早60年,羲献父子的字迹虽集千万宠爱于一身,遗憾的是,羲献父子的真迹没有一件能流传至今。而《平复帖》却在1700多年的岁月里,躲过天灾人祸、战火纷争、风雨侵蚀、百代沉浮,奇迹般的完好保存下来,成为迄今最古的名家真迹。

据考证,《平复帖》原是《晋贤十四帖》中的一件,曾与众多名家字帖集中在一卷大轴上,《晋贤十四帖》在北宋年间被人从大轴上一一割截下来,归属不同的藏家。基中的陆机帖辗转流入宋徽宗御府,成为皇宫中的一件珍玩,痴迷于书画的宋徽宗,得到此帖,爱不释手,亲自在帖上加盖双龙玺印。从此,人们按照宋徽宗题字所书,将其称为《平复帖》。

宋徽宗为何以《平复帖》命名呢?专家推测,《平复帖》的内容是陆机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帖中写有“恐难平复”字样,宋徽宗应该是借用“平复”二字作为帖名。在这张手帕大小的字帖上,留有历代收藏者印记或题跋,卷上所钤71方印记,犹如一部收藏简史。最早的一方印记,钤自唐末鉴赏家殷浩。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等人也精心收藏。在清代时,又被送入宫廷。首先为乾隆皇帝的母亲所拥有,然后,又辗转到成亲王手里。同治年间,又转入恭亲王奕诉手中。民国初年,归于末代皇帝溥仪堂兄,溥儒等人名下。

1937年,溥儒先生丧母,欲出让《平复帖》以办丧事。在此期间,一些清朝遗老,如阿联、孟锡圭、朱蓬寿,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等都曾致函溥儒先生对《平复帖》易手表示惋惜,怕像恭王府出让的唐韩干《夜照白图》那样,流失海外。信致溥儒先生,大意为,现已民国,丧事可否从俭,《平复帖》可否暂押盐业银行,云云。并托傅增湘先生向溥儒先生致意此帖为祖传,还是留在本族为好。此事经傅增湘先生从中斡旋,最后张伯驹不惜倾家荡产,从溥儒手中以4万大洋购回此帖,当时,4万大洋足可以买下京城内恭王府的宅院。后历经艰险,悉心保管,才使《平复帖》未流失海外。

张伯驹得到《平复帖》后,改书斋名为“平复堂”,自称“平复堂主”。张伯驹收得《平复帖》的消息很快就被外国古董商知道了,几个日本人表示,愿出5倍价格,以20万大洋的高价收买《平复帖》。张伯驹答复他们说:“金钱易得,国宝难求,我中华民族之国宝,只要到了我张伯驹手里,就绝不会再流入异国他乡,所有外国人就死了这条心吧!”

抗战爆发以后,张伯驹和夫人潘素将《平复帖》缝入衣服夹层中,携往西安避难,一路上担惊受怕,寝食不安。《平复帖》在张伯驹的保护下,躲过了战争的劫难。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1956年,张伯驹夫妇将《平复帖》捐献国家,才使这件流传坎坷的稀世珍宝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华亭   东吴   青浦   平湖   松江   华亭县   昆山   出生地   地名   上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