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妄图迁都长春:伪满“新皇宫”烂尾工程背后的征服东北野心

前言

在吉林长春市中心西民主大街938号,靠近文化广场地铁站处有一座5层楼高的绿琉璃瓦顶宫殿式建筑,因其隶属于吉林大学地质学院,故而得名地质宫,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逢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地质宫前的广场为长春市民举行庆祝活动的好地方。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地质宫的前身为伪满洲国“新皇宫”烂尾工程,侵华日军关东军打着为溥仪修建“新皇宫”的名义,对长春进行了一次重新规划,一旦所有工程大功告成,日本人密谋将裕仁天皇和内阁国会都迁往长春,以实现军国主义永久霸占中国东北,并对东北人口,历史和文化进行彻底灭种的狼子野心。

日本对长春的侵略野心始于日俄战争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根据双方签署的《朴茨茅斯条约》的规定,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了对中东铁路旅顺站至宽城子站的控制权,而宽城子站就位于今天的长春。随后日本将这段铁路改名为南满铁路,并以所谓保护铁路沿线必经之地的名义,按照每坪10钱的低价从清朝长春县衙那里强买了多达150万坪的土地,打着“满铁长春附属地”的名义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同时驻扎关东军进行“守卫”。

很快日本就发现,只有占据全东北才能缓解日本本土资源匮乏的压力,而要想逐步蚕食东北,就必须设法完全控制并建设长春,因为沈阳距离关内太近,哈尔滨则深受沙俄影响,唯有长春才让日本人真正“放心”。

在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爆发前,日本利用沙俄国内动荡的局势,再次采用低价买入的方式,将俄国在长春仅存的保留地占为己有,与“满铁长春附属地”合并,至此长春除沙俄领事馆外,再也不见任何与俄国有关的机构。苏联正式成立后,长春沙俄领事馆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截止至二十年代末,“满铁长春附属地”共有日本居民26000人,每年日本政府都会专门拨款700万日元用于附属地建设,而这笔拨款正是当年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一部分。为了从人文层面确立日本所谓的影响,1922年日本大兴土木在长春站附近建造“纪念公会堂”,以“纪念”大正天皇登基十周年和推行所谓的宪政改革,并向附属地日本人和周围的中国民众进行不断灌输。如今“纪念公会堂”由长春话剧院使用,热播电视剧《人世间》曾在此拍摄取景。

扶持伪满傀儡政权和制定伪“新京都市规划”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侵华日军关东军一手策划的“伪满州国”傀儡政权正式粉墨登场,并将长春改名为“新京”作为“首都”。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伪满皇宫在当时只是占用了民国负责盐业专卖的吉黑槯运局房子,在关东军看来,这处伪皇宫安置傀儡皇帝溥仪都尚且寒酸,更何况未来要将裕仁天皇迁过来。于是从1932年起,在关东军司令部主持下,由“满铁经济调查会”和伪满洲国“国都建设局”出面,炮制了一份“新京都市规划”,以长春杏花村为中心,兴建“新皇宫”和“都会区”。

按照这份所谓的规划,“新皇宫”占地面积为51.2公顷,参照北京中轴线,其中3层楼高的宫廷建筑为“正殿”,相当于故宫三大殿,殿前“国都广场”相当于天安门和午门,殿北则是“御花园”,然后四周建上高高的围墙。而宫外两侧则预留着佛寺和太庙式建筑,同北京坛庙建筑对应,起到“祭祀”作用。此外出宫后还会看到三条大街,分别是东西“万寿大街”和“顺天大街”,为伪满各部办公,汉奸和日本侵略者的住处。

1938年九一八纪念日前夕,“新皇宫”工程举行所谓的奠基仪式,不过相较于其他伪建筑工程,“新皇宫”动工可谓是一波三折,直至最后沦为烂尾楼。

日本对长春的图谋通过伪满建筑设计昭然若揭

虽说“新皇宫”工程进展缓慢,但其他伪满建筑施工却是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先竣工的是位于“顺天大街”,即今天的长春新民大街四周的伪满洲国“八大部”,分别是“军事部”,“经济部”,“兴农部”,“交通部”,“民生部”,“文教部”,“司法部”和“外交部”,以及傀儡政权名义上的权力中枢“国务院”大楼。

这当中日本侵略者为凸显“新皇宫”“龙头”的地位和风水,特意让伪满“军事部”和“国务院”正对着“新皇宫”两侧,象征着“文臣武将”,因此对上述两栋建筑的施工花了很大工夫,外墙上使用了当年最先进的陶瓷贴面技术,室内则使用了从西方进口的大理石和水磨石,整套原装家具和装饰品也是直接从日本本土运来的。

尤其是伪满“国务院”大楼,完全是仿照日本东京国会大厦建成,包括设计师和建设图纸都是原班人马。日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迁都”时将国会和内阁直接搬到长春。如今伪满“国务院”大楼是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所在地,“军事部”大楼则被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使用。

最阴毒的还在后面,众所周知,北京太庙等坛庙建筑,以及城内雍和宫等佛寺,供奉的都是中国人自己的先祖牌位和神灵,但日本侵略者在规划长春“新皇宫”时,居然兴建了“神武殿”和“东本愿寺”,公然用日本天皇牌位和日本的神灵,来作为溥仪的“太庙”和“皇家寺庙”,其对东北地区亡国灭种的野心,正可谓是昭然若揭。

“神武殿”位于今天的长春牡丹园内,于1936年7月竣工,声称要“纪念”日本首位天皇神武天皇登基2600年,整栋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白墙和黑瓦组成,内部除了供奉神武天皇牌位,以及所谓三神器天丛云剑,八尺琼勾玉和八尺镜复制品外,还设有柔道场和剑道场,公然宣扬“武士道精神”才是伪满的“国魂”。


“东本愿寺”则位于今天的长春文化街与北安路交叉口的一处房地产开发项目工地内,整座建筑是仿照日本本土本愿寺建设而成,只不过用的是绿瓦,寺内供奉日本佛教净土真宗本院寺派的佛像,完全抹去与中国本土佛教有关的任何印记。


为了能大量安置日本移民,日本侵略者还重新规划设计了长春用水系统,“新皇宫”中心地带的地下水只负责绿化和清洁,而饮用水水源地则来自郊外新开辟的净月潭,建有专门的自来水管道,同时还铺设了覆盖面比东京还广的电力电讯系统,引进家庭用电话,煤气甚至抽水马桶。截止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前,长春日本人数量超过14万人,占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然而日本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侵略者才可以享用,就连汉奸都未必有份,其中在日本人居住的区域,自来水和抽水马桶普及率超过99%,但汉奸居住的区域只有百分之三十,另外同样有超过99%的日本人家庭开通了煤气和电话,而汉奸家庭却只有不到百分之一。

至于普通平民百姓,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连日常温饱都不能得到保证,更何况上述提到的在当年属于奢侈品的自来水和煤气等。即使是生活在长春,日本人明确规定中国人不许吃大米,大豆和豆油,只能吃粗粮,且每月统一配给。随着抗日战争后期日军节节败退,长春普通市民每人每月只能分到不到十斤的粮食,且多为橡子面甚至树皮,被戏称为“协和面”。

“新皇宫”建设和“迁都”野心终究是黄粱一梦

为了修建伪满“新皇宫”,日本侵略者总计耗资超过1500万伪币,“正殿”设计方案也是不断修改,在原有参照故宫中轴线的基础上,又添加了白金汉宫,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等西式元素,最终敲定屋顶为金黄色琉璃瓦仿故宫风格,外墙为花岗岩,内部用大理石,由会客厅,宴会厅和寝宫等组成,仿西式风格。


可是从1942年开始,日本面临两线作战,前线不断吃紧,原计划用于修建“新皇宫”的水泥,钢筋和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全部被关东军强行征用。到最后伪满当局开始强征普通百姓作为劳动力并且挨家挨户抢劫金属制品等,甚至有多达4万伪满公务员都得去强行“奉献”,即便是这样,“新皇宫”还是无法继续正常施工,只得停工,留下的只有建好的围墙,打好的地基和头两层框架。

到了1945年,日本虽已进入穷途末路,但是依旧还妄想着“迁都”大梦,妄图将裕仁天皇仓促撤到长春,依靠东三省的地形和积累,继续负隅顽抗。所幸当年8月苏联红军开展八月风暴行动,100万红军战士全歼关东军主力,于月底前解放了长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和伪满傀儡政权的末路。

为了销毁罪证,负责“新皇宫”室内装潢建设工程的日本川岛织物株式会社将全部图纸利用葫芦岛大撤侨带回日本本土,战后日本修建的最高法院和国家迎宾馆室内空间布置,就是参照的伪满“新皇宫”工程图纸,几乎就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修建东北地质学院校舍,经地质部同吉林省委和长春市委协商,决定对伪满“新皇宫”烂尾楼进行废物利用,由梁思成重新设计。而梁思成的方案是在加固原有地基基础上,将大楼改为5层楼高,完全采用中国古建筑元素,即绿琉璃瓦歇山顶,雕花栏杆,红色圆明柱和大型宫灯,可容纳至少上千名师生,门口为大型广场,可供群众集会和庆祝活动用。

从1953年至1954年,经过一年施工,原伪满“新皇宫”烂尾楼摇身一变成为东北地质学院教学楼,由郭沫若题字地质宫,预示着彻底翻开新的一页。

本文参考资料:《地质宫往事》,《解读伪满皇宫和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伪满   长春   关东军   沙俄   日本   皇宫   侵略者   日本人   天皇   野心   地质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