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出土“神秘”铜器,证明《仪礼》中的记载,古人诚不欺我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经历多次王朝的更迭,而每个朝代都留下大量的珍贵文献。1988年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一件“神秘”铜器,但让专家们没想到的是,这件铜器竟证明了《仪礼》中的一个记载,我们只能说古人诚不欺我,这件铜器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9年冬,一位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省滍阳岭得到一件青铜器,名叫“青铜簋”,随后工作人员将其带回文物研究室,通过研究发现,青铜簋上面雕刻一段铭文“邓公乍,应嫚毗,媵簋,其永宝用。”



看到记载后,工作人员怀疑该地存在古墓,1986年,经过上级部门批准,他们准备对滍阳岭进行考古发掘,经过长时间的发掘,终于发现一座南北长4.56米,东西宽3.1米的应国1号墓,在该古墓中,专家们出土大量的青铜器、玉器、贝壳等物品。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荐,1988年,工作人员在古墓中发现一件造型奇特的文物,这件文物整器通高25.2厘米,流至尾长31.7厘米,宽17.2厘米,重3550克,容量2152毫升,整个器身为雁形,在身体部分有一个圆形器口,腹部下面有四柱形足,在尾部有一个青铜人,他手握着器盖上面的环形钮,从穿着上看,这个青铜人的整体打扮都是精心设计的。

看到这件文物后,专家们都在心里想,这件文物的作用是什么呢?紧接着,专家们发现这件文物的盖内有铭文,共有5行44个字,大概的意思是:在四月的时候,应国的使者匍到了氐这个地方,对方赠送了很多珍贵文物,而匍特意命人铸造这件铜盉,用来纪念这件事情,并希望双方的关系可以长久。

文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说,它会被用作记录某件事情,但记载时间的器物数不胜数,为什么这件“匍”雁形铜盉会成为珍贵文物呢?其实,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它是《仪礼》的证明。



《仪礼•士相见之礼》记载:“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在这段记载中,提到一句话:“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大概意思是:下大夫相见,要送对方一只雁,而匍用青铜制作一件雁形器物,直接证明这个礼仪是真实存在的,否者匍不可能特意将器物制作成雁形。

晚清王先谦曾在《庄子集解》中提到:“雁即鹅”,在《尔雅•释鸟》,也有记载:“舒雁,鹅。”紧接着,专家们开始翻阅史书典籍,再次证明这个礼仪确实存在,在唐太宗时期,吐鲁番臣禄东赞曾获得面见天子的机会,当时对方用黄金制作一只大鹅,表示:“圣功远被,虽雁飞于天,无是速也。鹅犹雁也,遂铸金为鹅以献。”

在现代,雁也是一种不常见的动物,但在我国古代,雁的数量更是有限的,并且受到季节的制约,再加上雁会飞到高空中,并不是人能触及的动物,所以当时的雁还是非常珍贵的,正因如此,古人才会用鹅代替雁,两者变大的含义相同。

华夏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自古就懂礼、习礼、守礼、重礼,会将朋友带上一些礼品,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习惯,不仅能够体现自己的教养,还会让朋友感受到自己关怀,这是一种值得被发扬的事情。

“匍”雁形铜盉被发现,不仅证明《仪礼》中的记载,更让我们看到古人会客的方式,如今,这件文物被收藏在河南博物院,如果各位读者有机会去到河南,可以去看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铜器   平顶山   器物   河南   青铜   大夫   古人   文物   珍贵   工作人员   神秘   发现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