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缅北大毒枭与中国知青的秘密往事

有一批与共和国同龄的城市青年,他们远赴云南边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然而,其中有些人因各种原因离开了祖国,参与了另一国家的运动。

30多年过去,这些流落到金三角的知青就像被风吹散的种子,在异国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花落成泥。他们以切·格瓦拉为精神寄托,如今却少有人记得他们的历史。

这些人在他乡经历了无数艰辛与险阻,他们曾寻找救赎与回归。希望这个故事能让我们重拾那些遗忘在热带丛林中的记忆,一同探寻那段逐渐被尘封的历史。

2023年清明节那天,北京某公墓迎来了一批身穿警服的人。他们前来祭奠长眠在此的一位老者。为首的老者将鲜花轻轻放在墓前,柔声说道:“老哥哥,您放心!如今,他们再也不敢踏入我国半步!”

这位老者是国家禁毒机构的首长,身边簇拥着公安部的工作人员。而躺在墓中的,是传奇人物郑毅,2022年辞世,享年72岁。

他的传奇故事,始于半个世纪前。



01

1972年,22岁的郑毅到云南盈江县插队已有三年的时间。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他父亲是上海的一位大资本家,在解放后病逝。郑毅和母亲也遭受了各种不幸的待遇,从小经历了抄家和批斗,一直抬不起头。

随着红色风暴的掀起,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高中毕业的郑毅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母亲依依不舍地送他上了火车。一周后,郑毅和同批的上海知青被火车拉到了云南昆明的一个农场,但负责人看到他的档案后,又将他的档案转到了中缅边境的盈江县。

对于郑毅来说,身在何处并不重要,他唯一的心愿是在此浪潮中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洗刷掉家庭出身的污点。由于家境尚可,他从小就学习书法,字迹出众,这也是他被战友们勉强接受的原因。

就像当时所有的狂热青年一样,郑毅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一边写大字报,一边积极参加各种相关活动。若想将字写得好看,就需要多加练习,但当时纸张十分匮乏,于是郑毅只能用报纸来练习。然而这样的习惯不久后就给他带来了灾祸。

有一天,一位新来的营指导员到郑毅的宿舍视察。他在郑毅床下发现了很多练习毛笔字的报纸,于是好奇地捡起来翻看。他发现领袖的照片上竟然有墨迹。郑毅平时已经很注意,写字时有意避开了大幅的领袖照片,但还是有墨水不小心甩到了照片上。营指导员初来乍到,正愁没机会立威,于是决定拿郑毅“开刀”。

郑毅觉得很冤枉,顶撞了几句,结果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份子”。于是,郑毅与其他几个因其他罪名被抓的知青被关押起来,等待上级单位的进一步审判。然而当郑毅还在期待上级部门能帮他“平反”时,却有好心的战友带来噩耗,他们已经被定性为“改造不好的反革命份子”,可能会被枪毙。

深感绝望的郑毅决定逃跑,他认为不跑也会死,逃跑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在1974年,24岁的郑毅与“牢友”合力撬开门锁,从云南盈江逃到了毗邻缅甸的瑞丽。当他们跨过国境上的51号界碑,便义无反顾地扎进了茂密的丛林之中。他们的目标并非漫无目的的瞎跑,而是希望参加缅甸革命。


上世纪60年代,由于缅甸共产党对我国政策表示支持,得到了中国的欣赏,缅甸共产党也将当时国内的政治风暴复制到了自己内部。然而这些内部斗争严重削弱了缅甸共产党力量,缅甸政府军乘机大举进攻,最终迫使缅甸共产党内部四分五裂。

1971年,缅甸奈温访华,中缅两国政府恢复了友好关系,缅甸共产党得到的外援日益减少。此时,缅甸共产党内部仅靠佤族山民和果敢等地方武装勉强支撑。不过,由于信仰一致加上口号吸引人,缅甸共产党依然不断吸引无数抱着“世界一片红”的中国知青偷偷加入。


02

郑毅此时加入彭家声的队伍,成为缅共东北军区机密人员。果敢与云南接壤,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

长期以来,果敢虽名义上归属缅甸政府管辖,但实际上是一个高度自治的部落。

1963年,缅甸军政府武力控制果敢等自治区域,招募彭家声担任果敢自卫队负责人。

然而,军政府对果敢的镇压行动导致果敢民众不满,双方冲突持续不断。

1965年,被军政府撤职的彭家声秘密组织武装起义。由于实力不足,特别是遭到老同学罗星汉追击,彭家声带着队伍撤至云南境内并加入缅共。

1968年1月,经过整编的彭家声随缅共人民解放军进军果敢,彭家声率部率先重返果敢。

战斗开始后,缅甸**队势不可挡,成功迫使驻守果敢的罗星汉以及政府军弃城南逃。

同年4月,缅共宣布成立果敢县,彭家声以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的身份兼任县长,被人们尊称为“果敢王”。

郑毅所在的第二直属特务营是缅共东北军区战斗力十分强悍的部队,这支部队几乎全部由中国知青组成,个个有胆有谋。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了郑毅的想象。许多像他一样希望在异国他乡建立功勋的中国知青,有时还没来得及看清敌人在哪里,就已经被击毙了。

此外,战争的复杂性也令郑毅与中国战友们感到不知所措。

由于缅共内部存在诸多派系,他们不仅要与政府军交战,还要与其他“盟友”如果敢军、佤邦联合军以及克钦**军争夺地盘。

上级的胡乱指挥使他们不得不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不断奔波,消耗大量体力。

部队经常在丛林中行军数公里后,突然接到命令,不得不原路折返。

经过一夜的折腾,他们尚未得到充分休息,便又要投入新的战斗。

尽管战争的残酷与环境的艰苦并未摧毁郑毅的战斗意志,但他最无法忍受的是身为中国知青却地位低下的现实。


03

虽然有许多中国知青在缅共内部凭借战功成为了各级指挥官,但中国人在这些以部落为单位的军队中并不受到信任。战争爆发后,中国知青组成的部队往往最先冲锋陷阵,然而牺牲后,他们的尸体有的来不及掩埋,就被丢弃在丛林中。

郑毅目睹了太多这样的情况,这让他原本坚定的信念开始动摇。最令他难以接受的是,他所在的部队公然种植起了罂粟。由于缅共失去了外援,自身也缺乏“造血”功能,便模仿中国模式搞“土改”,希望通过这种强力手段来获取资源。

然而,缅甸大部分地区仍然是极为原始的农业经济,阶级分化并不明显,甚至没有土地买卖的概念。因此,这种不切实际的阶级斗争模式以及强制征收粮食,最终导致管辖区内的农民纷纷逃亡,缅共经济陷入瘫痪状态。

在此背景下,许多部落出身的军方人士提出通过种植罂粟来

解决经费问题。时任缅共主席的德钦巴登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不仅影响不好,而且会严重败坏部队声誉。

然而,当时缅共的部队已经饥饿难耐,德钦巴登的话根本没有人听。各军区也顾不得面子了,开始纷纷种植罂粟,通过毒品贸易来解决自身的吃饭问题。这些人中,就有“果敢王”彭家声的部队。

眼见已成为事实,德钦巴登顶主席只能选择无奈接受。

然而,郑毅无法理解这些状况,他学过历史,清楚得很这**的危害,更明白这与自己心怀的崇高理想完全背道而驰。

谁曾想,此时的郑毅再次遭遇到了生命危险。

由于所在部队与政府军对抗吃了败仗,缅共东北军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整肃和清洗。

因为家庭出身不好,郑毅再次成为重点清洗对象,而内部肃反机构还查到了他在中国的通缉令。

上司告诉他,部队即将要对他进行审查,让他做好准备。

呆在缅共有一段时间的郑毅很清楚所谓“审查”意味着什么,他只能选择再次逃跑。

1975年,25岁的郑毅偷了一把枪逃出了部队。

半路上,为了换取一点食物和钱,他将枪卖给了一个附近的农民。

谁曾想,农民和他刚做完交易,转身就把他出卖了给政府军。

郑毅被捕之后,在腊戍的战俘监狱关了半年,直到有天晚上他被人叫醒,与另外十多名被关押的犯人一同被押上车。

半途中,他们被带到腊戍附近的南尧河边。

郑毅刚下车,立刻察觉到不对劲,他听到了熟悉的枪械上膛的声音,当他回头看去,发现政府军士兵已经举起了枪。求生的本能驱使他,他利用夜色迅速向南尧河跑去,并直接跳进了河里。

在他入水的一刹那,他听到了枪声不断响起。郑毅顺着水流奋力泅渡到南渡河的对岸,并一头扎进了茂密的丛林中。

在密林中,他意外地遇到了一队前往泰北

的马帮。他们结伴同行了数日,最终抵达了泰北——那个著名的“金三角”地区。

郑毅已极度疲惫加上饥饿难耐,到达泰北后,他直接瘫倒在地上。等他再次睁开眼睛时出现在眼前的是几只黑洞洞的枪口。


04

郑毅疲惫不堪地被一伙武装人员带到一个营寨,他注意到,这些人身穿掸邦军服,却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当他看到营寨上空飘扬的“****”旗帜时,他知道自己落入了传说中盘踞在“金三角”的***残军手中。

1950年1月,解放军进入昆明后,迅速发动攻势,扫荡云南境内的***部队。当时驻扎在云南的***第8兵团(包括第8军、第26军)只能向南撤退进入越南,但大部分被法国殖民军解除武装并软禁起来。其中,由第8军237师709团组成的部队最先来到“金三角”地区安顿下来,随后与随后逃来的26军93师残部合并。

两支残余军队合计约1400人,由最高指挥官李国辉统帅,形成了一支在滇缅边境活跃的**孤军部队。**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特殊,加上不时打败前来围剿的缅甸政府军,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并派出他们的老长官,第8军军长李弥来接管指挥权。

**当局的目标很明确,希望这支孤军能成为未来**大陆的先锋部队,因此提供了资金和武器,使这支残军得以恢复活力。然而,缅甸政府却不能容忍**的威胁,于是派人与李国辉进行谈判,要求他将部队撤回到中国境内。

然而,李国辉明白,回国只会面临死亡,因此他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无法达成协议,只能通过战争解决。缅甸政府召集了数千精兵,甚至借用了6架飞机,试图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消灭这股残军。


然而,这支孤军的战斗力却出人意料地强大。他们不仅多次击败进攻的缅甸军队,还击落了缅甸空军总司令的座机,最终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并在缅甸站稳了脚跟。

1951年5月,他们的胜利让**当局和幕后的美国人都大为欢喜。为了表彰他们的贡献,**当局空投了大批援助物资,希望他们能继续为**做出贡献。

在短暂的胜利和得到大量军事援助的双重鼓舞下,李弥开始有些得意忘形。他率领部队开始**,连续夺取了云南境内的沧源、双江、耿马等多个县城。

然而,他们的行为却引起了**当局的不满和担忧。从6月下旬开始,人民解放军集结了大量兵力,开始对这股**孤军进行围攻。

很快,解放军不仅收回了之前被占领的县城,还将这股入侵的**孤军赶出了国境。

看到**孤军被解放军打得很惨,缅甸政府又振作起来。1953年初,他们调集了上万人的军队,再次对孤军发起了攻击。在初期策划的缅军的突袭下,李弥一度陷入混乱,伤亡惨重。

然而,李弥很快稳住了阵脚。他发现缅军的战斗力和战斗素质都不如他的部队,因此他决定利用这个优势。他的战术很成功,缅军的进攻被成功遏制,他们被迫撤回重新整顿。这场战斗也使得缅甸政府认识到,这支孤军并不容易对付。

因此,他借鉴了解放军的战术,运用诱敌深入、迂回作战、夜袭等多种方法,使缅军再次惨败。

此次战役结束后,***孤军仅伤亡100余人,而缅军却付出了500余人伤亡的代价,并有17人被俘。

然而,缅甸政府并未放弃对***孤军的剿灭计划,转而寻求国际社会的帮助。

尽管***孤军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由于缅甸政府在联合国一再控诉,这一事件使**当局十分尴尬。

在压力下,**当局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4年6月,陆续撤离了六千多名孤军。

然而,撤军后仍有约3000名孤军留在“金三角”地区。

由于缺乏外部支持,这些孤军逐渐分裂并沦为不同的武装势力。

其中一些依附于“金三角”地区的大毒枭坤沙,成为臭名昭著的毒贩武装,而另一些则投靠了泰国政府,成为“泰北山区民众自卫队”的一部分。

最终,抓住郑毅的却是坤沙的“掸邦联合军”,而指挥这支部队的则是原***孤军的“教官”张苏泉。




05

张苏泉原本是孤军的特战教官,负责组建了孤军内部的110部队。

他在当地创办了多所军校,借此培养亲他的人员。

孤军被裁撤后,作为军事教官的张苏泉失去了用处,不愿意回到原部队,带着自己两百多部下在森林里面生活,靠抢夺附近村落生活物资。

一次黑吃黑的行动中,张苏泉的人马遭遇伏击被包围起来,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准备拼死突围时,听到有人高喊自己的名字,原来是坤沙喊他,曾经是张苏泉的学生。

当时坤沙只是金三角地区诸多毒贩团伙之一,比较低调。

那时金三角地区真正的大毒枭是兵强马壮的罗星汉,就是那个将彭家声赶走的果敢人。

坤沙知道张苏泉的军事才能,竭力拉拢他。

张苏泉知道仅靠自己很难在金三角地区生存下去,见坤沙本人很有野心也对自己很尊重,便同意带领全部手下加入坤沙的团伙,成为坤沙的参谋长。

张苏泉确实没有让坤沙失望,短时间内把乌合之众变成了训练有素可以打硬仗的军队。

军事实力大增的坤沙,在金三角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脱颖而出,不仅将罗星汉的势力赶出“金三角”地区,还荡平了周围其他毒贩集团,成为“金三角”新一代毒枭。

坤沙虽然靠贩毒起家,可他却要求部下绝不能沾染毒品,甚至发现有人吸毒就会直接将其枪毙。

这自然不是坤沙有多“善良”,而是他太知道毒品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据说,坤沙3岁时父亲身亡,5岁时母亲因鸦片吸食过量而死,所以坤沙自小跟着土司祖父长大,见惯了各种因吸食鸦片而家破人亡的场景。

坤沙的快速崛起终于引起缅甸政府的注意,设计将其扣押。

张苏泉与坤沙旧部立即利用坤沙掸族人的身份,竖起“掸邦独立建国”大旗,将部队改组成“掸邦联合军”(简称SUA),成为缅甸一支强大的反政府武装。

这是张苏泉的计策,希望借此洗刷坤沙大毒枭的身份。

在掸邦武装的军事压力下,政府被迫释放了坤沙,将他软禁在了瓦城。

此时的“掸邦联合军”也成为了“张家军”,唯张苏泉马首是瞻。

在得知郑毅的身份和经历后,张苏泉非常感兴趣,亲自参与了审问。

有人担心郑毅是间谍,想杀了他,可张苏泉阻止了他们,表示同为中国人,又能写书法,可以留在学校教书。


那时期,“掸邦联合军”为了培养人才,开设了各种军事学校以及子弟学校,正急需各类老师。

就这样,郑毅被留在“掸邦联合军”的子弟学校教书法,算是捡回一条命。

张苏泉留下郑毅,是对他的军事背景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彼此接受的是不同的军事教育体系,战术和战斗理念完全迥异。

不久,郑毅被张苏泉任命为“掸邦联合军”一名少校参谋。

寄人篱下的郑毅也愿意和这位看似“儒将”的原国民党军人进行交流。

通过聊天,郑毅知道张苏泉其实一直在为营救坤沙而悄悄准备着。

毕竟这支以民族力量而组建的军队,靠的就是坤沙的威望。如果最高司令不在了,意味着人心也就散了。

在坤沙被关押期间,张苏泉曾策划了一起绑架事件。

他绑了两名苏联医生试图威胁缅甸政府释放坤沙,可因为苏方毫无反应,计划没能成功。

坤沙被关押在瓦城期间,张苏泉已经在泰北的“满星叠”建立“掸邦联合军”的基地。

能在泰国境内落脚,实际是张苏泉早与泰国有关方面达成反共防共的协议,让“掸邦联合军”得到了合法身份。

郑毅因为得到张苏泉的信任,加上枪法精准,也被他拉到了秘密组建的营救小组中。


06

1976年2月7日夜晚,经过张苏泉的精心策划安排,营救小组驾驶一辆美式吉普车将化妆后的坤沙从瓦城偷偷带出,并成功抵达了基地“满星叠”。

尽管郑毅在营救坤沙的行动中升任了中校军衔,但是他仍然被坤沙及其手下所排挤,只能继续在学校教书。

郑毅对此并不在意,因为坤沙为了扩张势力,已经不择手段地从事走私活动,而他实在不愿意同流合污。

虽然坤沙表面上打着“掸邦人民军”的旗号,但实际上已经成为“金三角”地区备受瞩目的大毒枭,而著名的4号毒品便是由他一手制造出来的。

在坤沙之前,金三角地区的毒品多为3号,它是由、和初代混合而成的。这种毒品也被称为,是由提炼而成的,它毒性更强,更容易让人上瘾,而且戒除非常困难。

3号是罗星汉时期发明的产品,它的纯度不高且制作粗糙。在缅甸、泰国等国家政府联合打击之后,金三角地区的毒品品质一直没有什么改善。

当坤沙重新掌权之后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他从东南亚请

来了专业的毒师,研发出了纯度为99.9%的4号。由于坤沙的4号纯度高,受到了世界各地毒贩们的欢迎。

为了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毒品区分开,坤沙还在自己的4号包装上打上了“双狮踏地球”的标识,这成为当时金三角的品牌产品。

坤沙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包括便携式对空导弹和美制大炮,每个掸邦士兵都装备了美式装备,使他的军队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坤沙控制了缅甸与泰国的边境地区,使“金三角”的大小军阀和毒贩只能向他出售毒品。坤沙因此赚取了巨额利润。

掸邦军驻扎在靠近泰国清莱的“满星叠”,交通便利。坤沙用赚来的钱积极建设该地区,使其成为“金三角”地区基建最完善,商业最繁荣的地区。

坤沙声称从未向中国出售过一克毒品,但这并不完全真实。因为在80年代,坤沙集团的毒品销售主要通过泰国销往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美国是其主要销售渠道,使其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毒贩集团。

在90年代初,坤沙逐渐信任郑毅并派他参与毒品交易。这时,郑毅开始意识到毒品对人类的危害。

在泰国,郑毅目睹了一位母亲为了购买毒品而卖掉自己的女儿,也看到无数人为了几克毒品而杀人、抢劫。

根据联合国统计,“金三角”地区的毒品生产在1949年只有37吨,到上世纪60年代飙升至1000吨,到90年代初已达到恐怖的2500吨,占世界毒品总量的85%,另外还有250吨大麻,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

大量毒品通过东南亚各种渠道流入美国后,导致黑帮争斗、艾滋病以及各种犯罪行为激增,令美国政府感到头疼。

目睹着毒品带来的种种泯灭人性的行为,郑毅感到十分矛盾,他知道自己是在助纣为虐,但却又无力摆脱。此时郑毅打听到国内的母亲已在数年前病逝,扣在他们家的“历史帽子”也被摘除,就连他的“通缉令”也被撤销。

但郑毅担心自己在“金三角”的经历而始终不敢回国。


07

为了减轻内心的罪恶感,郑毅选择未婚,并秘密资助了几个在插队农场里因贫困而无法接受教育的孩子。

在此期间,美国与泰国联合对“金三角”地区展开大规模扫荡,但均未能捕获坤沙,反而让他变得更加警觉和狡猾。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坤沙的毒品生意越来越兴旺,这使得郑毅内心的愧疚感越发强烈。

坤沙也急于摆脱“**大王”的称号,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企图通过毒品建立自己国家的毒枭。

1993年12月,坤沙不顾张苏泉的反对,宣布成立“掸邦共和国”,并颁布了《掸邦共和国临时宪法》,定都贺蒙。

坤沙担任总统和军队总司令,集党、政、军权于一身。

然而,坤沙的自立行为激怒了缅甸政府和佤邦,他们联手对“掸国”进行猛烈打击。

战争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张苏泉的离开,坤沙内部出现了混乱,人们指责坤沙过于依赖华人,冷落了真正的掸族人。

坤沙确实偏重使用华人,甚至在管理上也有华人优先的现象。例如,在坤沙管辖的学校中,汉语是第一语言,其次是掸语和英语;在部队和管理部门的公文中,汉语也是优先的,而且华人也享有优先选拔权。

1996年,在内外交困之下,加上缅甸政府不引渡、不坐牢的保证,坤沙被迫选择投降,随后被缅甸政府软禁在仰光。

当坤沙集团分崩离析时,46岁的郑毅已经动了回国的念头。

张苏泉离开时曾找过他聊天,对他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无论在哪闯荡,最终都要叶落归根。”

也是在这一年,坤沙集团的一个小头目投降了缅军,他通过贿赂官员,收编了坤沙的部分手下,成为金三角地区新一代的大毒枭,他的名字是糯康。

郑毅在犹豫是否回国时,先悄悄潜回到了云南,想看看他资助的孩子现在过得如何。

然而,等他通过熟人了解这些孩子的境况后,他的内心彻底绝望了。

这些孩子无一例外因吸食了外人的香烟而染上了毒瘾。

郑毅明白这就是边境贩毒集团“播种队”干的缺德事。

所谓“播种队”,是指**组织为了让更多人染上毒瘾,故意在香烟里添加纯度极高的**,然后引诱年轻人吸食。

等人上瘾后,便由专门的“收割队”前去接触,或骗取钱财,或诱骗他们加入**贩卖组织。

其中一位孩子被强迫走私**,吞食事先用安全套包裹的**,从边境“人肉”走私到内地城市。

可惜的是,这孩子途中因**包装破裂,不幸身亡。

还有一位孩子因为家里没钱购买毒品,毒瘾发作后变得十分狂躁,用家里的锄头将父母活活砸死,自己也被抓进了监狱。

在潜回国内期间,郑毅还在一个村庄看见了村民将吸毒的人用绳子绑住关押在某处。

毒瘾发作时,这些人一个个哭天喊地,用头撞墙,撞到满头鲜血而浑然不觉,甚至还津津有味舔食自己的血。

种种人间惨剧让郑毅内心备受折磨,悔恨与愤怒让他整夜无法入睡。最终他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1997年,在观看完香港回归仪式后,47岁的郑毅走进了云南某边防总队驻地选择了自首。

一年后,经过公安部门的审查和培训后他再次回到了“金三角”。这次他成为了公安部门的一名“特情”。


08

郑毅回到金三角地区,首站前往缅北果敢特区。

这个地方已经改朝换代了,由新任司令兼主席杨茂良兄弟全权统治。虽然表面上诸多军阀势力都宣称已不再涉足贩毒,但大多数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因为实在没有比贩毒来钱更快更多的生意。

杨氏兄弟对郑毅保持警惕,曾经通过张苏泉打听他的底细。

好在张苏泉为他做了担保,加上有关部门精心策划了针对他“失踪”的行动,才打消了杨氏兄弟对他的猜疑。

后来,郑毅才得知自己一直受到公安部门的秘密保护,因为杨司令身边像他这样的“特情”不止一个。

郑毅谎称去泰国做生意发了财,以见面礼的形式送给杨司令十几套军用通讯设备,深得杨氏兄弟的欢心,被聘任为果敢军的军事顾问。

在果敢司令的保护下,郑毅得以光明正大地参与果敢内部的走私研讨。

郑毅在得知,果敢军内部共有十多位军事顾问,而且都是中国人。

这些军事顾问的任务不是出谋划策如何作战,而是让他们以中国人的背景发挥“头脑风暴”,探讨如何将走私物品入境而不被轻易查获。

毕竟走私实在是太赚钱了!

当时只要从“金三角”贩卖到广州,价值可以翻数十倍乃至上百倍。例如,一公斤在缅甸时仅值不到1万元,运到昆明就变成了10万元;运到广州,那就是50万元;如果再能运到香港,就可能高达100万元。如此高额的利润吸引无数毒贩冒险尝试。

为了走私毒品,毒贩们用尽一切手段。例如,他们有的会将肥皂掏空藏匿毒品;有的会用装满辣椒粉的瓶子做夹层藏毒品;甚至有人将毒品用塑料薄膜包裹成直径约5毫米的竖条,然后缝制在裙子的图案里;或把毒品做成书籍的硬书壳,然后通过水解提取毒品。还有通过针管将毒品注射进鸡蛋,然后混杂在真鸡蛋中,或把毒品藏在各种家禽体内,借助贩卖家禽来走私毒品。

但最危险的贩毒方式,当属人体走私。毒贩为了尽可能多地运输毒品,将包裹毒丸做成拇指大小,然后让人一次性吞下80多颗。由于实在太多,基本运毒人都是要花很久才能吞完;入境之后也要连排几天才能排泄干净。由于毒品剂量太大、浓度太高,胃里的包装只要不慎破裂一颗,就会当场丧命。

卧底期间,郑毅通过“专用渠道”将这些精心包装后的毒品情报及时送出,避免了更多人受到毒品的侵害。由于郑毅深得杨司令兄弟的信任,加上有人掩护,他几乎没有失手过。但随着一桩意外的发生,在“金三角”卧底多年的郑毅再也无法呆下去,最终在有关部门保护下离开了那里。


09

2011年10月5日,中国籍货船“华平号”和缅甸籍货船“玉兴8号”在湄公河泰国水域被发现,船员全部死亡。泰国方面声称中国商船在泰国贩毒被泰方发现,导致双方枪战,13名中国船员被击毙。中国政府派遣专案组发现大多中国船员生前曾受过殴打和虐待。数日后,被害中国船员的遗体在泰国被发现,大多被蒙住双眼、双手被拷住或被铐住。

关于凶手,有多种传闻,但中国警方将目标锁定为湄公河流域的糯康集团。糯康在坤沙投降后,自己组织了100多人的武装力量,盘踞在湄公河金三角流域。糯康集团在湄公河流域制毒、贩毒、抢劫船只和从事人口贩卖等犯罪活动。

由于案情复杂,中国警方不能完全确定此案就是糯康所为。郑毅得知糯康集团的一个名叫岩相宰的头目正在果敢,通过“线人”得知糯康组织勾结泰国个别不法军人所为。糯康集团的骨干分子依莱供认了湄公河血案是糯康组织所为。案情明晰后,中国警方专案组决定抓捕交由缅甸和老挝的军警出手,但抓捕行动屡次失败。

2012年4月24日,郑毅得知糯康在缅甸境内准备潜入老挝波乔省孟莫县活动。中国警方立即通知老挝军警进行秘密抓捕。4月25日,糯康以及手下三人被老挝军警抓获,其他成员随后也落网。

2012年5月10日,老挝警方与中国举行了糯康移交仪式,将糯康正式交由中国方面。郑毅因急于获取糯康团伙的情报而被杨氏兄弟怀疑,导致身份暴露。一名线人被捕后,将郑毅的身份透露给调查人员。幸运的是,郑毅及时收到另一名特情的紧急通知,安全撤回到中国境内。

2013年3月1日,糯康及其几名骨干在云南昆明被执行死刑。此时,63岁的郑毅已回到北京,看着电视上的这一幕,热泪盈眶。湄公河惨案发生后,中国主导了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执法,并开始对湄公河进行武装巡逻。

自那时起,湄公河地区毒贩不再敢轻易冒犯中国人,湄公河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与宁静。

而在“金三角”地区的糯康等类似贩毒集团,相比于昔日毒枭而言,他们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如同蚍蜉撼大树。

直到今天,中国法律明确规定,无论是在中国境内还是境外,任何制毒、贩毒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一旦走私**超过50克直接判处**死刑,不论国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湄公河   中国   缅甸   邦联   孤军   毒枭   泰国   果敢   知青   毒品   北大   部队   往事   秘密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