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堂大笑”竟然是古代奇葩制度


文章导语:

历史总是充满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今天我们将带您穿越时光,回到古代的宫廷,探寻一个奇葩制度的起源和传承,同时揭示这个制度与一项意想不到的现象之间的关联。请跟随我们的笔触,一同解开这段隐秘的历史。

古代的宫廷中,曾有一座名为“御史台”的神秘机构,也被称作“宪台”或“乌台”。这个中央监察机构的历史悠久,横跨东汉至元朝,担负着千年的历史重任,其职责与如今的中纪委检察院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明代的来临,御史台改称为都察院,但其职责和地位并未大变,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御史台的领导结构清晰,最高领导是御史大夫,位列三品。他们主要负责依法纠正百官的罪行,而御史中丞则协助执行这一使命,相当于今天的部长和副部长。此外,御史台还设有主簿,负责办公室事务,相当于部门主任。而更下层则是侍御史、监察御史、巡按和判官等多名官员,他们具体负责各个领域的事务。它们合力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体系,致力于监督和纠正官员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尽管皇帝深信御史们是监督权力的守护者,但古代社会缺乏法治精神,宫廷充满了政治斗争,御史台的御史们有时会被用作打压政敌的工具。这一点在北宋时期尤为明显,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苏东坡。因为他反对过于激进的改革,支持变法的御史们将他弹劾,并断章取义,将他的诗词解读为反动之辞,导致苏东坡被监禁,险些丧命。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乌台诗案”,深刻地影响了苏东坡的一生。


此外,御史台周围的柏树上栖息着大量乌鸦,它们的振翅声似乎总是提醒着人们要谨慎与御史们交往,因此御史台也因此被戏称为“乌鸦嘴”。然而,这个诙谐的称呼与一个古老的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御史台内部分为三个部门:台院、殿院和察院。其中,台院负责核心工作,类似于领导班子,而殿院则负责监督百官的礼仪规范,察院则专门监督中央各部门官员的品行和操守。然而,某些时期,御史台的权力愈发扩大,甚至足以越俎代庖,直接审理案件。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官员们在共用的食堂就餐,吃完饭后不仅没有休息时间,还要立即讨论公务。如果某个部门没有公务需要讨论,各人会自行进餐,但绝不会出现嬉笑打闹的场面。每个人都需穿戴整齐、严肃庄重地坐在位子上,专心处理公事。主簿则负责监督,注意记录下谁在这个严肃的场合犯了瞌睡或不认真听讨论的错失,这些过失都会被罚款。


尽管在这个严肃的场合,有时官员们也会轻松谈论一些个人糗事,但在宴席上绝不允许发笑。唯一的例外是当御史中丞坐在正中央的位置时。如果他忍不住笑出声音,其他人都可以跟着笑,这一奇特的规矩被称为“哄堂”。

这个规矩的起源与一则五代时期的故事有关,讲述了十朝元老冯道和同僚和凝在中书当差的情节。冯道穿着新衣和新鞋,当被问及新鞋的价格时,他高举左脚说是900文。随后,和凝责备下属买鞋时涉嫌贪污900文,于是冯道高举右脚说同样是900文。这个笑话引发了一屋子人的欢笑,成为了大家常常“哄堂大笑”的起因。后来,人们为了强调


这个奇特的场景,将“哄堂”这个词后面又加上了“大笑”二字,于是,“哄堂大笑”的典故就此形成,流传至今。

然而,“哄堂大笑”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笑话,它背后承载着更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个规矩不仅反映了古代御史台官员的职责之重,也体现了他们在工作中的沉稳和严肃。在这个典故中,笑声成为一种排解紧张情绪的方式,一种解压的途径,也是人性在严肃场合中的一丝闪光。


尽管古代的御史台制度早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但“哄堂大笑”的典故却一直传承下来,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严肃的场合,人们也需要一种方式来宣泄情感,减轻压力。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古代的御史台制度虽然曾被滥用,但它也在历史中留下了一段充满趣味的故事。而“哄堂大笑”的典故则将严肃与幽默相结合,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颗瑰宝。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即使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压力和挑战,也要学会适时释放情感,保持乐观的心态,因为笑容不仅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哄堂大笑   御史台   古代   御史   奇葩   典故   宫廷   官员   场合   严肃   制度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