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前言

作为一个出身最底层的皇帝,他的内心始终笼罩在一层不安全感之下。这种敏感和多疑导致他在位期间频频清洗大臣,杀人如麻。一代中兴皇帝外表光环背后,隐藏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内心恐惧。

朱元璋始终无法真正相信任何人,哪怕是曾经并肩作战的老臣。在权力面前,忠诚与义气均成为可有可无。他宁愿背叛也绝不放手,因为对他而言,权力高于一切。

这就是一个草根皇帝的悲剧,亦是他独特人生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中国有句古话:治国必先治史。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首先了解历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李世民就深有体会。他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透过它可以看清兴衰成败的前车之鉴。近代思想家马克思也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可见,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历史的重要性从未改变。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中国5000年漫长的历史尤其值得学习与铭记。这条长达数千年的河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盛与衰微,更承载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命运。

在这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影响最大。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一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封建社会共持续了两千多年,几乎占了中国历史年表的一半。

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极为宽泛,它囊括了从秦汉、隋唐到明清各个朝代的盛衰。但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里,始终存在一个共同点:皇帝。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体系中,皇帝站于权力金字塔的最顶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一切权力的象征,普通老百姓即使与皇帝擦肩而过,也只能顶礼膜拜,无法直视其面容。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皇帝的地位无与伦比,真正是“天之骄子”。

但是,要坐到皇帝宝座上,绝非易事。每当一个王朝覆灭,新的王朝建立,新皇帝都要竭尽全力加固统治,以免重蹈覆辙。历史上多数明君贤相为了祛除隐患,主动交出兵权,离开权力中心踏上告老还乡之路。只要皇帝点到为止,一般不会赶尽杀绝。

可惜,并非所有君主都知满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洪武三年冬十月十五日。这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朱元璋却没有心情欣赏菊花,把酒言欢。

他立于鼓楼之上,目光如炬,凝视着下方的朝堂百官。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臣子,如今个个头顶高帽,身穿华服,在朝堂之上来去自如。

朱元璋脸色阴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他还记得,当年自己只是个要饭的穷苦百姓,被迫加入起义军,历经磨难才逐步掌握实权。如今终于推翻元朝,坐上大位,成就大明江山。

可就在刚刚登基的时候,朱元璋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不安。这些功臣大将,个个手握重兵。其中若有异心,自己这皇帝的宝座还能坐多久?

朱元璋不由得打了个冷战。要知道,这个皇帝之位是他以整个少年时代的艰辛奋斗才换来的。小时候目睹父母双亡、沦为孤儿;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乞讨为生;后来别无选择只能出家为僧;终于有机会时又投身起义军......

他付出了太多太多,才有了今天的一切。这宝贵的帝位,他断然不允许任何人觊觎。朱元璋握紧拳头,目光扫过下方的朝堂。

李善长、蓝玉、汤和......这些开国元勋如今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但朱元璋异常清楚,正是这些人手握重兵,助他夺得天下。一旦哪天,这些人联手起来......没错,必须想个办法解决。朱元璋眼神一凛,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权力的游戏,向来残酷。朱元璋深谙此理。他决定要让这些大臣无权无势,甚至于弄死比弄活更有利。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就是朱元璋的信条。第一步,他废除了自汉武帝创立、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将朝中大权分散,各个制衡。

不再有丞相这样的第二号人物,所有大臣必须对皇帝俯首听命。第二步,朱元璋设立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机构,暗中监视朝中的一切活动,甚至连老百姓的言行都要查问清楚,以防止任何人结党营私、聚集势力。

再然后,他开始清洗异己。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大批大臣,哪怕是曾经最得力的心腹。刘伯温这样的开国功臣也不能幸免,被赶尽杀绝。

可以说,朱元璋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疯狂收紧自己手中的权力,清除一切可能的威胁。

他变得异常多疑,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充满戒心。只要稍有异动,他都会毫不留情地出手,哪怕是曾经最亲近的战友也难逃厄运。在朱元璋看来,为了皇位,牺牲任何人都是值得的。

当年与朱元璋并肩作战的老将李善长,也深感时局的变化。李善长已经入了暮年,头发苍白,行动不便。可他还记得,当年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的岁月有多艰辛。

如果没有自己带领禁军征战沙场,哪里会有今天的大明江山?但现在,朱元璋已经不再是从前的自己。皇帝登基后,李善长发现他变得愈发独断专行、猜疑心极重。今非昔比,已不复当年风采。

又见刘伯温被暗中迫害致死的惨状,李善长心中警铃大作——他料想这就是权力的游戏,今天刘伯温的下场,明天自己也难免。经过深思熟虑,李善长决定主动请辞告老还乡,离开这浮华又残酷的朝堂。

不再握有兵权,自己或许就能全身而退。于是,在76岁高龄的时候,李善长提出辞呈,请求退隐田园,结束多年的军旅生涯。

朱元璋本对李善长并无芥蒂,当下便同意了他的请求。李善长欣然归乡,开始过起修书种田的悠闲生活。起初,一切似乎都很美好。直到有一天——

李善长在自己的宅院里悠然自得地睡午觉。忽然,一阵哗啦啦的骚动吵醒了他。李善长睁开眼,看见自家庭院里挤满了武士。

原来,这是朱元璋派来帮李善长修缮宅院的。李善长虽已退休,但毕竟是大明禁军的老统领。他根本不需要朝廷派人,只要吩咐手下余部就能完成修缮。

但李善长并不以为然。他接受了朝廷的好意,开始指挥这些武士修葺院落。这件小事很快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朱元璋眼中喷火,立即下令将李善长全家老少统统斩杀。任何人,只要与李善长来往,一并诛灭三族!

李善长惨死于非命,其全家老少也难逃厄运。当年的开国元勋,就这样凄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其实,他本无谋反之心。只是想安享晚年,回避朝堂上的残酷权力斗争。奈何朱元璋疑心太重,立即将他视为心腹大患。哪怕只是一点蛛丝马迹,也要置其于死地。

这就是君权专制的黑暗面。当皇帝只需一句话,就能轻易夺人性命。李善长死后,朱元璋的杀戮还在继续。这场疯狂的权力清洗直到他去世,才稍稍平息。但在短短十几年间,枭雄辈出的开国元勋无一幸免,尽数葬送在了朱元璋的疑心病中。

结语

作为少年时受尽欺凌的弱者,朱元璋获得权力后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他 相信能力出众的臣子,反倒将他们一个个赶尽杀绝。皇权与臣服之间的强烈 对比折射出一个普通人获得至高权力后内心的扭曲与裂变。

也许,真正的悲剧不仅发生在臣子身上,更笼罩着整个朝代的开国之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大明   满门   赶尽杀绝   老臣   臣子   并肩作战   封建社会   回乡   大臣   皇帝   权力   当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