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哪有那么多商家厌童?谁在挑动对立蹭流量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不接待儿童”的店铺突然“火”了起来。据悉,一些城市的部分店铺在自家门口贴出“不适合儿童”等提示语,引起不少关注和讨论。与此同时,舆论场上也不时传来消息,某某店铺也“拒绝儿童”了,给人一种社会群起“厌童”之感。

儿童如此不招人待见吗?记者走访发现,误传误伤颇多,甚至有店铺被列入“不接待孩子”清单后,自己都感到惊讶,“什么时候有年龄限制了”“多大的孩子我们都欢迎”。而即便确有商家标注上述字样,大多也是出于提供商品的特性,对不适用该消费场景下的多种人群都劝退,儿童不过是其中之一。换言之,“不适合”并非不能进,所谓“拒绝”之说站不住脚。有家长现身说法,“从未有被谢绝入内的体验”,相反,放眼望去,如今儿童友好餐厅、场所是最多的。

既然传闻失真,那“厌童”的氛围感从何而来?表面上看,是某些人只攻一点不及其余,以偏概全误导公众。深层次看,不排除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或为博眼球,罔顾事实渲染冲突,以耸人听闻之态大造“新闻”;或为蹭流量,听风便是雨,无所谓真假是非,只求转发扩散获取点击。一段时间以来,类似配方比比皆是。女生恐婚,便有人编造“渣男语录”“丧偶育儿”;男生社恐,必有人炒作“拜金女”“扶弟魔”,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往公众焦虑点上“贴”或“蹭”,不断扩大或制造对立。借着刻意拉扯的冲突感,再加以裁剪、选择、拼凑事实等手法,一个又一个“假象”便登上热搜了。

炒作之下,个别账号的流量滚滚而来,但社会的信任却渐渐消磨。似是而非的细节,恶意拱火的冲突,打造出的“爆点”“热点”,不仅影响着大众对相关事件的全面认知,更加剧群体的撕裂与对立。以“厌童”为例,商家平白背锅、客流缩水,家长也压力重重、莫名躺枪,任由这种畸形关系发酵,不排除会生出更多嫌隙与隔阂。当关于儿童的“负面信息”层层涌来,“谈娃色变”分贝畸高,所谓“厌童”情绪难免弥漫。误解隔阂、谩骂互怼取代善意交往,伤害的又何止是某一个群体的利益?

信口开河、乱敲键盘,岂能无责?无论大号小号,对自己获取的信息是否真实,扩散的内容是否靠谱,都要心里有数。当然,除了靠自律,相关部门和平台健全管理监督制度也必不可少。对造谣传谣者严惩不贷,对屡教不改者清理出局,网络舆论场才不至于剑拔弩张,种种热搜榜才不至于乌烟瘴气。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田闻之

编辑 汤华臻

流程编辑 马晓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对立   严惩不贷   流量   隔阂   舆论   群体   店铺   公众   冲突   商家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