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原湖北副省长之子,48岁任青海省长,54岁任山西省委书记

古城的野草肆无忌惮的飞长着,曾经繁荣的大名府已经渐渐沉寂,但却在近代涌现出了两位省级官员,父子二人,他们的名字为大名府增添了新的色彩。

父亲田英,出生于1924年的战火年代,他成长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见惯了军阀剥削农民的场景。在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后,田英成为一名卓越的官员,不仅工作得心应手,还得到了晋升。他的政治觉悟使得他成为湖北省委副省长,在任期间致力于经济建设。田英对湖北省深情厚意,称其为“第二个故乡”,直至离休后,他一直为湖北省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离世时,他的爱人告诉他:“他把最好的精力、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民。”

田成平出生在父亲田英获得晋升的年份,他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知识渴求强烈。田成平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中国理工科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在象牙塔的田成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他也不忘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毕业后,田成平赶上了“上山下乡”的浪潮,他被选送到安徽省霍邱城西湖军垦农场锻炼。然而,由于他的优秀表现,田成平获得了机会,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胜利化工厂工作。十几年的磨砺使得他成长为一个能力出众的技术性官僚,为他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田成平历任多个省的官职,他深感肩上的责任之重。在青海省任职期间,他积极发展经济,提出了“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战略。在山西省任职期间,他严厉打击黑社会势力,为山西的安宁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以身作则,兢兢业业地为百姓谋福祉。

田英和田成平都是少有的为民好官员的代表。他们不在政治中站队,只为了使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他们的名字将被纳入大名府的田氏祠堂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通过田英和田成平父子二人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代代中国官员为国家和人民所付出的努力。他们始终不忘初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工作,默默奉献。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深受鼓舞,也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和动力。

参考资料:

- 《封面人物——田成平》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年第六期

- 《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田英同志的讲话》 田英

- 《青海省委副书记田成平》 1991年6月29日

重塑辉煌:田氏父子与大名府的传奇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城市因为繁荣而驰名全国。而河北大名县,正是其中之一。北宋时期,大名府成为了北宋陪都,为了抵御辽国南侵,成为了一方军事重镇。如今,这个曾经繁荣的城市已然沉寂,古城荒芜,金戈铁马不再,然而,在近代又出现了两位省级官员,田氏父子,他们的工作让大名府焕发了新的色彩。

父亲田英,出生于1924年,他在动荡的年代里见证了北洋军阀统治的苛刻,也目睹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从小生活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田英目睹了军阀的剥削和压榨。虽然家里还有几亩薄田,但田英对于农民被搜刮的情景深感痛心。于是,1942年,他毅然决然参加了革命工作。组织让他担任大名县北门口村的文书,协助基层党组织工作。起初,他想参加战斗,但组织认为他对大名县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了解较深,让他留下来从事行政工作。田英从乡村到县城,从文书到副科长,完成了华丽的蜕变。建国初期,田英离开家乡,担任湖北省商业厅办公室主任,后来成为湖北省委副省长。他深爱着湖北,为了发展经济,他积极参与媒体活动,向社会传达中央的决心。

田英的离世让人唏嘘,但他的理念和工作在他的儿子田成平身上得到了传承。田成平出生在日本投降的那一天,他的童年较之父亲要轻松得多。他的父亲是大名县的干部,给予了他良好的物质条件。田成平从小热爱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下培养了广阔的知识面。在清华大学就读期间,田成平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被选派到安徽霍邱城西湖军垦农场锻炼。后来,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胜利化工厂工作期间,他得以发挥自己所学。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使得田成平成长为一个能力出众的官僚,他的治理能力也在山西省得到了充分发挥。田成平离开山西后,担任了中央的要职,成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晋升为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田氏父子的奋斗事迹在大名府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的名字被大名府的田氏祠堂收入其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们没有追随政治的浪潮,只为了百姓过上更幸福的生活。田氏父子以其精湛的能力和无私的奉献,让大名府焕发出新的活力,重塑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大名县   湖北   霍邱   省委书记   之子   北洋军阀   湖北省   山西   省长   副省长   父子   大名   官员   父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