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的整体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对我们当代有何启示?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鲁滨逊的日记

编辑丨鲁滨逊的日记

前言

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不同,列宁生活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列宁思想体系中的诸多观点和见解,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的理论框架,更加注重从俄国实际出发创新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对于这一点,列宁曾经明确地指出,“我们没有从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

正是有着这样的清醒认识,列宁才能够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点。

从俄国实际出发为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中很多方面对于今天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苏俄社会主义不同发展时期的任务和目标,列宁提出了一系列符合苏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主张和观点,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有关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体系。

从列宁的著作和历史活动中来看,其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经过政策的调整

以十月革命为分界点,在此前,列宁特别强调政治变革在社会变革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政治变革的实质、任务、条件都作了比较清晰的阐述,并分析了政治变革与土地所有制变革和经济变革之间的关系。

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任务是如何把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把政权从资产阶级手中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

与此同时,他已经在思考夺取政权后建立的经济体制和制度的建设性问题,但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

而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如何巩固新生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则是面临的首要问题。

新生政权面临着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叛乱的双重压力,为了配合战争的需要,苏俄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后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非常措施。

作为恶劣战争环境下的应急措施,它的确为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但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作为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结果是苏俄在1921年春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正如列宁所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但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由此也开始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放弃了直接过渡的设想,也因此,列宁完成了他在经济思想上的转变。

面对苏俄的现实国情,他不再直接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措施。

而是对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和研究,从对商品货币的认识、对外国资本的态度变化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纵观列宁的经济思想,十月革命前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革命前更多的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俄国所处的现实条件的思考,主要目的也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服务的。

而在此之后,列宁思考的重心则转向了现实的经济政策,实现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以他的经济思想影响着经济过程。

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才真正开始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以列宁社会主义的改革思想是以新经济政策的提出为标志的。

不仅如此,从纵向上来看,一开始针对危机的新经济政策逐渐转到了经济体制的重建之上。

并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后期,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思考逐渐扩展到经济领域的其他方面。

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当代启示

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分析和把握俄国经济社会规律的科学理论成果。

列宁正是从政治体制变革、经济改革和文化改革的相互关系原理出发,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措施和方案,从而为俄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奠定了初步基础。

作为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态等多方面面临着挑战。

重新认识列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思想,对于站在新历史时期的我们来说,就要求注重改革的协调性、全面性和长期性,树立系统化的社会主义改革思维。

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项事业都能够得到协调发展和长足进步。

列宁提出的从经济上和文化上“消化”政治变革这一根本任务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显得尤为迫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保障。

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建立起了先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扩大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渠道,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权利得到了保障,但在基本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等各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尤其是随着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社会与政治协调发展,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立力,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成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树立系统改革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协同发展。

列宁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树立系统、整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思维.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整体、协调向前发展。

要充分发挥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其它方面改革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改革和社会文化领域改革以及社会其它领域改革。

伊始于经济领域改革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成就的背后问题依然存在,这主要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已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情形。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改革与发展受到了原有政治体制的束缚,繁琐的行政审批制度,特权主义、官僚主义的存在等都对经济活力的进发产生了影响。

因此,社会主义改革协调各领域的发展就成了必要之举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属性的根本政治保障,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政治制度基本能够适应我国当前发展需要。

但一些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尤其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政治权力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还存在过多的干预。

因此,必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挥司法在人权保障方面的作用,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同时处理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使政府和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各就各位、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找到政府与市场的结合点。

当然,对于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存在一股否定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思潮。

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已经过时,必须抛弃人民民主专政,而应该以西方的“宪政民主”取而代之。

对于此种动向,需要保持高度警惕,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到这种思潮的实质就在于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础,进而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合法性,是在为走“邪路”唱赞歌,必须加以反对。

发挥党在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的统筹领导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党始终从中国实际出发,以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赢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这种系统化的全面改革更是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力量作为保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众所周知,改革是一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事业。

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渐转变,我国经济成分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利益纠纷交织在一起,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任何一项改革作为对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都会牵涉和触动到其他领域的改革。

同时,作为系统改革的一部分,任何领域的改革也有赖于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作为保障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要保证各项改革不至于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抵触,使其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改革有序开展。

努力实现协调发展和动态平衡,就需要一个具有统筹协调、汇心聚力的权威领导组织和机构,这样的任务无疑就落到了执政党的肩膀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并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便是党从战略全局高度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因此,积极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加强党的统筹协调能力和顶层设计能力是充分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的关键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苏俄   俄国   思想   列宁   共产主义   启示   当代   政治   政策   社会   经济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