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台州官学初探(上)台州州学-《嘉定赤城志》


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古代地方官学自汉代开始设立。

西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建立了地方学校制度,并规定: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 ,聚曰序。

宋代地方官学于仁宗庆历四年(1044)开始全国推广设立,诏诸州府军监立学,学者200人以上允许设置县学 。徽宗崇宁元年(1102)撤销限制,所有州县一律置学。

古代官学往往与孔庙合成一体,即为“官办庙学”。

孔庙即孔子庙,又称先圣庙、夫子庙、先师庙、文宣王庙或文庙等等,主祀孔子。

自战国时利用夫子曲阜故居设立第一座孔庙,汉初刘邦以皇帝之尊驾临亲祭,表明尊孔的姿态,此后约两千年间,孔庙发展到遍及中国各地以及东亚诸多地区。

自唐代贞观四年(630)“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继而“庙学合一”制度在全国推广、铺展,到明清时期全国各府州县均设立各级官学并伴建孔庙,同时一些书院、社学、私塾也设庙供奉孔子,这种将教学、考试与祭孔、拜孔联结缠绕在一起的做法,成为中国步入现代之前的一项基本国情,也构成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醒目的一个特点。

历史上的孔庙大致可分两大类:1. 自成一体的孔庙,2.作为各种学校重要设施的孔庙。两者在功能上都用于祭祀孔子,然其一大区别在于,后一类还与学校结为一体。特别是在各级官学系统,“学”(又叫“学宫”、“儒学”)与“庙”在制度上相互依存,在空间布局上也体现“庙学合一”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左庙右学、右庙左学、前庙后学或左右皆学中间为庙等几种形制。

台州先圣庙(又称孔庙或文庙)属于后者。

宋代台州官学包括台州州学、临海县学、黄岩县学、天台县学、仙居县学和宁海县学等。


《嘉定赤城志》罗城图-红圈处为台州州学和教授厅

台州州学历史沿革

北宋康定二年(1041)台州郡守(知州)李防[1]在台州先圣庙附近建州学,而台州先圣庙在台州州治东南一百步。


注:台州郡守即台州知州,唐代武德五年以海州之地【隋临海县域,即南朝临海郡域】设台州,唐代曾一度改回临海郡,后又复称台州,宋代台州仍以临海郡为雅称,直至宋末崖山海战战败,十万军民纵海殉节,临海郡之称也随之不复存在。


皇祐二年(1058),台州郡守吕士宗创建五十间房屋,不久就损坏了。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台州郡守宗颖[2]绍兴三十一年(1161)台州郡守黄章乾道元年(1165)台州郡守黄然[3]乾道七年(1171)台州郡守朱江都对州学进行了重修


淳熙七年(1180),台州郡守唐仲友[4]开始对州学进行大修,更换戟门、两庑以及斋舍


绍熙元年(1190),台州郡守江乙祖开辟县学宗学。【在此以前,台州郡守赵汝愚[5]想要建县学没有实现,直到台州郡守江乙祖才开始实现。】

注:宗学为宋代学校名。宋元丰六年(1083)汉平帝时始置宗师,教育宗室子孙。北魏武帝时设皇宗学。唐高宗为宗室及功臣子孙设小学。宋朝宗学分小学与大学,学生处限于“南宫北宅”的皇室子孙,后宗室之疏远者亦可入学。明朝规定学习四书、五经、《史鉴》、《性理》和皇明祖训等。

宋室南渡,很多皇室宗亲迁入台州,今台州府城的赵巷就是宋代皇室宗亲聚居地,故而会在台州城设置宗学。


庆元五年(1199),台州郡守叶籈(zhēn)奉旨开辟武学(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


开禧元年(1205),台州郡守叶笺建造大成殿。大成殿后有明道堂,明道堂上面有稽古阁,稽古阁后面有直舍(古代官员在禁中当值办事之处。),有七个上执事位(或为州学管理单位),六个诸生学舍(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分别叫伸道、敏行、潜心、居仁、尚友、育英。有肃仪位,祭器司,共计二库,而浴室之类的没有预备。州学大概的配置渐渐具备了。


嘉定四年(1211),台州郡守黄㽦(xún)[6] 建造棂星门,又造两挟屋(宋以前主要殿堂左右两侧,往往有与之并列的较小的殿堂,谓之挟屋,略似清式的耳房,但清式耳房一般多用于住宅,大型殿堂不用。而宋式挟屋则相反,多用于殿堂,而住宅及小型建筑不用。)更改州学的名额创办小学名额为三十人,设置教谕一员,俸禄减半。增加太学生俸禄。又捐钱买田,制造祭服和祭器。


宋代生祠奉祀的对象有各州县的地方官、中央官员、武将等等,其中以地方官为主。宋人认为“国家张官置吏,凡以理民,惟州县之长官于民为最亲”,所以地方官若有善政为民,当地百姓便会感恩戴德,其主要表现方式之一便是自愿为该官员立生祠,但也存在百姓迫于权势压力或地方豪强巴结官员而为其立生祠的现象,这种情况就另当别论了。宋代赋税种类繁多,百姓身受其苦,地方官如果能奏请朝廷减免一部分杂税,这对百姓而言可谓是功德无量。

根据《赤城志》记载:台州当时为官员已立祠堂有:谢丞相祠、思贤堂、颂禧堂、三老堂,同时还有为理学家立祠堂:四先生祠和谢上蔡祠。

台州郡守尤袤[7]思贤堂供奉文简公毕士安[8]、文简公章得象[9]、章简公元绛[10]、忠定公赵汝愚,这四位都是台州以前的郡守对百姓有惠政,后来升为宰辅。


三老堂供奉提刑罗适[11]、侍郎陈公辅[12]、詹事陈良翰[13],都是乡里有名望贤德的人,后来都被推荐为值得尊崇仰慕的人。


再后来有颂禧堂供奉台州郡守宗颖、郡守黄章、郡守朱江、郡守唐仲友、郡守江乙祖、郡守黄然,他们都是有功于有学问的人。

谢丞相祠(即惠正公谢深甫[14]祠堂)复建四先生祠【濂溪周敦颐先生、明道程颢先生 、伊川程颐先生 、晦庵朱熹先生】谢上蔡祠(即谢良佐[15]祠堂,谢良佐,字显道,河南上蔡人氏,世称“上蔡先生”),因为谢良佐子孙流落到这里,奉召给予一定职位并每月发禄米,他们母子四人有所区别,仍然买田地并供养祭祀,于是又立这个祠堂。各个祠堂多次进行过迁徙。


嘉定十三年(1220),台州郡守赵彦纾(shū)在明道堂的偏东空地,建造直舍


嘉定十五年(1222),台州郡守齐硕重造棂星门修葺各个学舍新做一千二百个祭祀用的器具,州学的各种事务可以说是完全具备了。





注释:

[1]李防:字智周,大名内黄(今属河南)人。第进士。历忠武军节度推官、开封府推官、梓州路转运使等官。景德(1004--1007)初,诏与张知白分东、西路安抚,防上奏称秦羲尝增江、淮、两浙、荆湖榷酤钱,民颇烦扰,诏尽罢免,并谕羲等毋得复增榷酤。徙知应天府及宿、延、亳等州,进给事中,复知延州,改耀、潞二州。防精力过人,喜爱议论,所至必有奏论,颇多推行。

[2]宗颖:宋朝将领,兵部郎中,宗泽之子。居戎幕,素得士心。泽薨数日,将士去者十五,都人请以颖继父任。会朝廷已命杜充留守,乃以颖为判官。充反泽所为,颇失人心,颖屡争之,不从,乃请持服归。自是豪杰不为用,群聚城下者复去为盗,而中原不守矣。颖官终兵部郎中。宗欣战于胙城,不敌夏金乌,中数刀而亡,老帅性命甚忧,飞发兵救之,澶州血战后誓言过河.直捣黄龙,了宗帅未了之愿。

[3]黄然: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三)。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以右儒林郎为删定官(《宋会要辑稿》刑法一之四二)。二十二年,迁军器监丞(同上书食货一七之四 )。二十五年,为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九)。孝宗隆兴二年(1164),以右朝请郎权知台州(《嘉定赤城志》卷九)。乾道二年(1166),因事降两官。

[4]唐仲友(1135~1188):字与政,学者称说斋先生,一称悦斋先生,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 进士,官至江西提刑。唐仲友与吕祖谦、陈亮并称婺学三大创始人,创立了说斋学派。

[5]赵汝愚(1140年—1196年2月20日):字子直,原籍饶州余干(今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生于崇德县洲钱(今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南宋名臣、学者,南宋宗室,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汉恭宪王赵元佐七世孙。平阳郡懿恭王赵允升六世孙,郯勤孝王赵宗惠五世孙,建国懿恭公赵仲企玄孙,西头供奉官赵士虑之曾孙,申国公赵不求之孙,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赵善应长子。赵汝愚早有大志,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及第。历任签书宁国事节度判官、秘书省正字、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吏部尚书等职。宋孝宗崩逝后,赵汝愚策划实施“绍熙内禅”,奉嘉王赵扩(宋宁宗)即位。以功升任右相,与留正同心辅政。庆元元年(1195年)遭韩侂胄诬陷,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庆元二年(1196年),于衡州暴卒(一作服药而死)。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被杀,朝廷复赵汝愚原官,赐谥忠定,追赠太师、沂国公。宋理宗时,配享宁宗庙廷,追封福王,后改周王。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6]黄㽦(1150~1212):字子耕,号复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早从郭雍、朱熹学。孝宗淳熙进士,调瑞昌主簿。历知卢阳县,通判处州。召为主管官告院、大理寺簿、军器监丞。宁宗嘉定二年(一二 九),知台州(《嘉定赤城志》卷九)。五年,改袁州,道卒,年六十三。有《复斋集》,已佚。事见《水心文集》卷一七《黄子耕墓志铭》,《宋史》卷四二三有传。今录诗三首。

[7]尤袤(mào)(1127年4月2日—1194年):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常州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绍兴十八年(1148年),尤袤登进士第。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谥号“文简”。尤袤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原有《梁溪集》五十卷,早佚。清人尤侗辑有《梁溪遗稿》两卷,刊行于时。

[8]毕士安(938-1005),本名毕士元,字仁叟,小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毕士安进士及第。宋太宗即位后,拜监察御史,出知乾州。入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宋真宗即位后,累迁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大力推荐寇准。澶渊之战时,支持寇准决策,力主宋真宗亲征。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又挑选良将守边,量时制法,依次施行。景德二年(1005年11月14日),去世,时年六十八,追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简。著有文集三十卷,如今已佚,《全宋诗》录有其诗。


[9]章得象(978年—1048年):字希言,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授大理寺评事,知玉山县,拜大理寺丞等。天圣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景祐三年,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宝元元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八年(1048年),章得象去世,赠太尉兼侍中,谥号文宪。皇祐年间,改谥文简,著有《章文简公诗集》等。


[10]元绛(1008—1083):字厚之,钱塘人。北宋大臣、文学家。祖籍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江西省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人,祖父元德昭为五代吴越丞相,遂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生而敏悟,5岁能作诗。以廷试误赋韵,得学究出身。再举登第,调江宁推官。迁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侬智高反岭南,宿军邕州;绛供军饷有功。累迁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后罢知颍州,以太子太保致仕。神宗元丰六年卒,年76,谥“章简”。著有《玉堂集》、《全宋词》存其词2首,《宋诗纪事》存其诗6首。


[11]罗适(1029-1101):字正之,号赤城,浙江省三门县海游街道马家山人。治平二年(1065)登进士,历任桐城县尉、泗水、济阴、陈留、江都、开封县令及提点两浙刑狱,提点京西北路刑狱等。


[12]陈公辅(1076-1141):字国佐,号定庵居士,临海人,故居在城关宝城巷。政和三年,上舍及第,调平江府教授。朱勔方嬖幸,当官者奴事之,公辅绝不与交。勔有兄丧,诸生欲往吊,公辅不予告。勔不悦,讽权要移公辅越州。累迁权应天府少尹,除秘书郎。

靖康初,二府多宣和旧人,公辅言:“蔡京、王黼用事二十余年,台谏皆缘以进,唐重、师骥为太宰李邦彦引用,谢克家、孙觌为纂修蔡攸引用,及邦彦作相,又附丽以进。此四人者,处台谏之任,臣知其决不能言宰相大臣之过。愿择人臣中朴茂纯直,能安贫守节、不附权幸、慷慨论事者,列之台谏,则所任得人,礼义廉耻稍稍振起,敌国闻之,岂不畏服哉!”时吴敏、李纲不协,公辅奏:“陛下初临万机,正赖其同心合谋,而二臣不和,已有其迹,愿谕以圣训,俾务一心以安国家。”

徽宗渡江未还,人情疑惧,公辅力陈父子之义,宜遣大臣迎奉。钦宗嘉之,擢为右司谏。孟夏享景灵宫,遂幸阳德、佑神观。公辅谏不当如平时事宴游,论:“蔡京父子怀奸误国,终未行遣。今朝廷公卿百执事半出其门,必有庇之者。”诏谪京崇信军节度副使,德安府安置。又奏:“朱勔罪恶,都城之民皆谓已族灭其家,乞勿许其子姓随上皇入京。”

时有指公辅为李纲之党,鼓唱士庶伏阙者。公辅自列,因辞位,后陈三事:其一言李纲书生,不知军旅,遣援太原,乃为大臣所陷,必败事。其二言余应求不当以言远谪。其三言方复祖宗法度,冯澥不宜更论熙宁、元丰之政。语触时宰,遂与应求、程瑀、李光俱得罪,斥监合州税。

高宗即位,召还,除尚书左司员外郎。明年,始达维扬。初,李纲得政,公辅自外除郎,未至而纲罢,改南剑州,寻予宫观。

绍兴六年,召为吏部员外郎。疏言:“今日之祸,实由公卿大夫无气节忠义,不能维持天下国家,平时既无忠言直道,缓急讵肯伏节死义,岂非王安石学术坏之邪?议者尚谓安石政事虽不善,学术尚可取。臣谓安石学术之不善,尤甚于政事,政事害人才,学术害人心,《三经》、《字说》诋诬圣人,破碎大道,非一端也。《春秋》正名分,定褒贬,俾乱臣贼子惧,安石使学者不治《春秋》;《史》、《汉》载成败安危、存亡理乱,为圣君贤相、忠臣义士之龟鉴,安石使学者不读《史》、《汉》。王莽之篡,扬雄不能死,又仕之,更为《剧秦美新》之文。安石乃曰:‘雄之仕,合于孔子无可无不可之义。’五季之乱,冯道事四姓八君,安石乃曰:‘道在五代时最善避难以存身。’使公卿大夫皆师安石之言,宜其无气节忠义也。”复授左司谏,言:“中兴之治在得天得人,以孝感天,以诚得民。”帝善其深得谏臣体,赐三品服,令尚书省写图进入,以便观览。

公辅感帝知遇,益罄忠鲠,言:“正心在务学,治国在用人,朝廷之祸在朋党。”仍乞增轮对官,令审计、官告、粮料、榷货、监仓及茶场等官,有己见,许面对。时有诏将驻跸建康,公辅上疏陈攻守之策,且乞选大臣镇淮西,增兵将守要害,使西连鄂、岳,东接楚、泗,皆有掎角之形。

徽宗讣至,公辅请宫中行三年之丧,视朝服淡黄,群臣未可纯吉服,明堂未当以徽宗配,宜罢临轩策士。又乞权罢讲筵,事不行。

迁尚书礼部侍郎。会赵鼎言进退人才乃其职分,疏稍侵公辅,因力请祠。除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寻知处州。升徽猷阁待制,乃提举太平观。卒,年六十六,赠太中大夫。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二卷,行于世。公辅论事剀切,疾恶如仇,惟不右程颐之学,士论惜之。


[13]陈良翰(1108-1172):字邦彦,又字士楚,号塘南。浙江台州临海人,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进士。历任会稽主簿、慈溪知县、瑞安知县、衢州教授、检法官、监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谏,建宁知府、福建转运副使、提点江东刑狱、提点浙西刑狱,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太子詹事兼侍讲等。谥号献肃,著有《塘南陈侍讲文集》二十卷、《东海塘南诗话》五卷。

[14]谢深甫(1139年—1204年):字子肃,号东江,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宰相。

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历任嵊县尉,昆山县丞,浙漕考官,青田知县。被荐于朝,宋孝宗召见,询用人之道,授籍田令,调大理寺丞。江东大旱,任常平提举,制订并推行救荒措施,缓和灾情。绍熙元年(1190)后,升右正言,调起居郎,临安府尹。宋光宗称施政宽猛得中,升吏部侍郎,兼给事中。议事持正力争,每遇希恩幸进者,光宗常说:“恐谢给事不可。”

庆元六年(1200)拜右丞相,封鲁国公。嘉泰二年(1202)八月,修成《庆元条法事类》(截止于庆元间朝廷颁发各种法令汇编)。有人上言朱熹、蔡元定为伪学,被谢深甫掷书,斥为狂妄。金国使臣入朝,不按礼仪,谢深甫以理力屈金使,终使如仪。宁宗称“守法度,惜名器”。为相稳健,以少傅致仕。卒后因孙女谢道清为宋理宗皇后,追封信王,又改封卫王、鲁王,谥惠正。著有《东江集》。


[15]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学者称上蔡先生,晚号逍遥子,河南上蔡人。北宋时期哲学家、理学家,“程门四学士”之一。谢良佐早年学习科举文章,熟读六经,先后师事程颢、程颐。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中进士,历官州县,因在徽宗诏对时禀公进谏,被贬为西京洛阳监竹木务,后又被蔡京构陷列入“元祐党籍”。崇宁二年(1103年),谢良佐去世。谢良佐是二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哲学上,谢良佐提出“以觉言仁”“以生意论仁”“性体心用”等重要观点,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朱熹认为谢良佐的学问“皆力行深造之所得”,具有“光明卓越,直指本原”的高度,视其学术成就在同门之上。在《宋元学案》中推崇谢良佐为“洛学之魁”。主要著作有《上蔡先生语录》《论语解》《上蔡先生文集》三种,其中《论语解》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前最流行的《论语》注释。


南宋陈耆卿所撰《赤城志卷四•公廨门一•先圣庙》原文附录:

1


2


3


4


5


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赤城   嘉定   台州   大理寺   上蔡   庆元   州官   郡守   孔庙   侍郎   南宋   宋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