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勋手下的中将副军长,拒绝起义回老家


深入河北邯郸市南部的马头镇,一座庄重的四合院商贸楼屹立在那里,其外墙全部由坚实的石材覆盖而成。楼分上下两层,各有五间宽敞的房间,门窗采用精致的砖拱设计,门窗之间矗立着六根立柱,每根柱子都雕刻有水泥花纹,顶部的女儿墙呈半圆形,并饰以简单的花饰。在门口矗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


进入这座建筑内部,可以看到一座宽敞的四合院,正房包括五间房间,东西厢房各有三间。中庭内,一系列反映邯郸起义历史的老照片悬挂在墙上。这一景象仿佛将人们带回了七十多年前的那个时刻——

1945年10月30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清晨的阳光洒在广场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当时的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站在高台上,对着一群军官们发表讲话。他坚定地宣布:“弟兄们,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是为了宣告一项伟大的决定——我们要起义,彻底结束内战!”


这突如其来的决定让在场的军官们目瞪口呆,一时之间沉默无声。高树勋继续说道:“我们的决定不是出于怕战斗、贪生怕死,也不是一时的冲动。这是我多年坎坷生涯的总结,日本已经投降,大家都期待着和平的日子。但蒋介石却要我们进攻解放区,要让自己的同胞相互残杀。我们曾经和八路军并肩作战,危急关头,他们总是伸出援手。现在,他们需要我们,却要让我们成为敌人。这是毫无道理的。我们不能再继续这种背离正道的战斗!”


高树勋的话语在场的大多数人中引发共鸣,有人站起来表示愿意跟随他起义。然而,也有一些人保持沉默。面对这种情况,高树勋继续说道:“我知道有很多兄弟多年来一直与我同行,我们共同生死,我向大家深深致以敬意。对于愿意与我一起起义的人,留下来;对于不愿意的,我不会强求,你们可以离开。”

在他的发言后,人们意识到起义已经势不可挡。高树勋立即下令发出起义宣言,宣称不再“以人民为战斗之兵,供给内战之用”。于是,大部分师长、旅长和官兵,总计一万二千余人,全部加入了人民军队的行列。然而,也有极少数顽固不化的人拒绝参加起义,其中包括新八军的副军长张弥川。


高树勋领导的邯郸起义成为了邯郸战役的一个关键壮举,发生在燕赵大地上,为我军取得战斗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在掩护解放军向东北地区前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起义也开创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大规模起义的先例,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受到了我国高层领导的高度评价。因此,参加起义的各级人员在建国后都得到了提拔和重用,高树勋本人也晋升为副省级高官。然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拒绝起义的新八军副军长张弥川的故事。


张弥川,字伯泉,1900年生于湖北武汉黄陂祁家湾平安村张上湾。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农村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曾就读于高等小学,后来进入武汉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他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二团排、连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一师营长,黄埔同学会调查科科员、特别党部候补干事,中央军校学员调查处科长、指导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军长   国民革命军   黄埔军校   科科   解放战争   邯郸   内战   军官   国民党   宽敞   中将   手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