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明朝万历年间,一位老学者将红薯走私到中国,改变了历史!

1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50岁的学者陈振龙决定干一番大事。

与西方人从中国窃取蚕种和茶树不同,陈振龙计划将西班牙人从南美洲从菲律宾带来的一种神奇植物走私到中国。

这种植物后来被称为甘薯。

陈振龙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县。年轻时就被收为学者。但随着明末人口急剧增加,科举考试难度加大,陈振龙在科举落第后,追随东南各省浓厚的商业文化,隐居南洋(东南亚)。 )从事贸易,“在福建省和吕宋岛(菲律宾)之间旅行”。

当时征服菲律宾的西班牙人“经常缺粮缺米”,于是他们把从南美洲移植的植物带到了菲律宾。该植物最高亩产可达4000公斤以上,低产可达200​​0公斤以上。相比于明朝时期国内​​小麦和水稻的亩产只有二三百公斤,无疑是超级作物。



▲中国红薯之父陈振龙(约1543-1619)

虽然只是一名转行经商的学者,但陈振龙内心仍然有着浓厚的传统知识分子情感。想到自己的家乡,人口不断增加,人们还在温饱问题上挣扎,陈振龙已经决定,也想把这个超级工厂带回中国。

然而,西班牙人很聪明,“种子珍贵,不与中国人贸易”,在海关受到层层盘问。在多次走私失败后,1593年,陈振龙在贿赂当地当地人获得红薯藤后,将其卷成绳子用于运水,经过检查站,7天后终于从菲律宾返回福州。和颠簸航行的夜晚。

历史上的伟大故事,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在平壤与明朝将领李如松率领的援朝明军激战。最终,明军将士拼尽全力击败了日军,但正史中没有记载的是,这一年,来自福建的卑微书生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带来了魔糖。马铃薯从菲律宾来到中国,将为中华民族数百年的繁衍作出贡献。也为拯救亿万人民的生命贡献不朽的力量。

先驱者的成就常常被历史贬低,但这并不影响他为后人所取得的丰功伟绩。

2

明朝末年,陈振龙在世时,当时中国的真实人口超过一亿。以陈振龙居住的福建为例。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后,已经无法支撑过度的人口再生产。当时,福建“艾山”峨海,土地贫瘠,人民贫困。雨水很少,而且总是有饥饿。有时年份不好,就需要食物。”以福建省惠安县为例。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房产不足,这个一万多户的小县仅在隆庆五年(1561年)每年就得进口约7万石(约合7万石)的稻谷。年。 (相当于当前一代的1300万公斤)”可以养活该地区的全部人口。

为了拯救同胞,陈振龙认定红薯是一种抗旱、易成活、生吃熟吃、“六益八益、与五谷同等价值”的超级作物。绝对可以拯救普通人于水火之中。陈振龙和儿子陈经纶将马铃薯种子走私回福州后,立即起草了一份报告,送交时任福建省省长金学增,概述了引进红薯的利弊。

回国四个月后,陈振龙引进的第一批红薯就繁殖成功。 “小如手臂,大如拳头,味道像梨和枣。”福建巡抚金学增闻讯兴奋不已,立即宣布陈父子来访。 “这是正义之举”,“虽是人事,实乃天赐之福”。后来,红薯的引种开始在福建省各地普及。



▲小红薯将彻底改写中国历史

当时北方的小麦亩产只有300公斤左右,而且一年只能种一季。南方虽能种两熟稻,但年产量也不过五六百公斤。

红薯不仅可以两季种植,春薯亩产可达4000公斤以上,夏薯亩产可达200​​0公斤以上,年产量可达6000公斤以上。口感虽不如大米、小麦那么精致,但适合长期战斗。对于温饱受苦的中国农民来说,这种从南美洲引进的超级作物无疑是上帝送给中国人民的超级礼物。

可以说,陈振龙走私红薯后中国将发生的粮食革命和人口革命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历史并不是一条孤立的叙述线。就在万历年间(1572-1620年)陈振龙拼命从菲律宾引进红薯到福建前后,广东东莞人陈毅、广东吴川人林怀兰也来自安南(现在的越南)。 )将红薯引入广东东莞、吴川等地。

虽然各自独立,互不知晓对方的引入行为,但这场始于全球地理大发现时代、从南美洲蔓延到广东、福建的农业革命,将彻底改写中国未来的历史。

3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曲折。红薯传入广东、福建后不久,中华帝国就开始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经过明末清初近百年的动乱,红薯这种普惠全民的超级食品,广东、福建的农作物实际上停滞不前,无法大规模推广。尽管明末清初长期动乱,但自陈振龙引进红薯以来,一直以低质栽培方式种植。即使在“沙土”上也能生存、产量极高的红薯,让原本一年都稻米不够吃的福建人民“靠着肚子吃饭,免遭灾祸” 。当时,红薯“遍闽遍植,量足价廉,三餐可食,百姓赖之”。以至于明末清初郑成功出生时,船队被台风困住,下令在澎湖种粮时,粮官回答说:“那里只有红薯” ”。

由于甘薯的广泛引种,福建人口从万历朝(1572-1620年)的173万增加到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的1500万以上。



▲康熙、雍宗、乾隆时期中国人口爆炸

中国农业史上有过两次农业革命:一次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朝开始大规模引进抗旱早熟作物。一种是产量相对较高的占城稻,另一种则是以红薯、玉米传入中国为代表的一场粮食革命。

玉米与红薯一样,于16世纪明末经中亚、印度、缅甸、南海航线传入中国黄河流域、西南地区、东南沿海等地。但明清末年,战争初期,玉米和红薯一样,只是个别省份小规模种植,尚未进入全国大面积种植时代。

同时,除了红薯和玉米,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土豆、木薯、花生、向日葵、辣椒、南瓜、西红柿、豆类、菠萝、番荔枝、番石榴、牛油果等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被介绍了。腰果、可可、西洋参、木瓜、烟草等近30个品种也被引进中国,将在中国掀起一场超级农业革命。

促成这场农业革命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由先行者历经千辛万苦从国外引进的甘薯和玉米。

清朝入主以后,当康熙帝宣布“不再向人口加赋税”和雍正帝正式废除人头税“以户亩间扩大土地”时,中国的人口开始经历了人口迅速爆炸。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当时的中国约有1.5亿人口,但不到一百年后,到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朝人口上升到3.13亿人们。



▲雍正皇帝(1678-1735)

仅靠小麦和水稻等传统作物的生产已无法养活不断增长的中国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日益稀缺,无数饥饿的人们开始进入荒山野岭种植庄稼。他们很惊讶。人们发现,在小麦、水稻难以成活的山区,新引进的红薯、玉米却能顽强地生存并获得高产。历史进入康熙时期后,为了补充经连年战乱而几乎消灭的四川人口,清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湖广垦蜀”运动。来自福建、广东、广东、湖南等省的移民大量涌入四川。他们在迁徙途中还带来了红薯,红薯很容易种植。于是,在福建、广东等地滞留了一百年的红薯终于开始在南方各省广泛传播。

于是,薰衣草红薯花开始在南清帝国的各个角落绽放。

4

陈振龙和他的后人把红薯的传播作为一项代代相传的家族使命。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陈振龙五世孙陈士元来到山东古城胶州(今青岛)经商时,发现曾经繁荣的胶州竟饱受自然灾害的困扰。灾难和饥荒。他后来回忆说,“三年之内,施东省大旱,水涝,蝗虫苍蝇成灾”。

看到人民的苦难,这位血液里一直流淌着红薯情结的家族的商人,决定继承祖辈陈振龙的使命,动员巨资支持黄河流域的红薯种植。于是,陈士元联合自己的两位好友于瑞元、刘熙,增加自有资金,雇人前往古城胶州(青岛)试验红薯种植。经过两年的试验,红薯终于种出来了。于是,胶州(青岛)等地农民“各有不同”,进而开始大规模引进和传播。 。

在胶州古镇口(青岛)成功推广红薯后,陈士元带着三个儿子陈云、陈燮、陈数,在山东胶州乃至整个黄河流域传播红薯,并写下自己有一本书。 《金薯种植法》 免费分发给北方人民。

由于陈氏家族几代人的自愿传承,红薯种植开始从山东传播到河南,再传播到北京通州地区:在山东胶州,知府周瑜之立即宣布“红薯种植”。红薯正式名称为“六大优势、八大优势”;在山东潍坊,举人王号召亲朋好友“竞传知识,遍埋之”。山东布政使李伟更是以快板的方式请求民众支持全省红薯种植。

在这场由陈氏家族发起、民间普及、地方政府推动的红薯种植运动中,红薯开始由南向北蔓延,沿黄河流域广泛传播。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认识到红薯的巨大好处,终于下旨,下令在全国大力推广红薯种植,“使人人都知道红薯的好处”。马铃薯种薯,其中大部分将被种植。”

至此,红薯种植终于从民间自发流传演变为全民活动。

随着红薯、玉米、马铃薯等美洲农作物的传播和引进,原本难以种植农作物的帝王山区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人口激增的难民往往进入山区,在山谷下部种植喜欢温暖湿润气候的农作物。对于红薯来说,抗旱的玉米种植在高海拔地区,“耐大地严寒”的土豆则种植在海拔更高的地区。由于红薯、玉米、马铃薯的大规模推广和引进,即使是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处的边远山区、密林地区,现在也长满了玉米、红薯、马铃薯、马铃薯等作物。其他农作物。

5

红薯、玉米、土豆引发的人口爆炸也促使雍正皇帝决定在西南地区发起大规模的土地归还运动。

自唐宋以来,与垄断割据制度类似的土司制度,一直是中华帝国统治西南地区的一大障碍。明代中后期以来,中华帝国在西南地区不断推行土改归民制度,试图将原土司管辖的地区转变为行政机构。类似于陆地上的系统。

面对康熙时期开始的人口爆炸,为了将西南大片土司控制的土地纳入中央帝国的管辖,以养活更多的帝国臣民,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派出总督。以鄂尔泰为首的云南省及全国苦州大臣,开始在西南云贵、四川、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开展大规模的“回归地方政府”运动。



▲大力主张改革、回归地方政府的奥尔泰(1677-1745)

经过多年的大力废除和改革,终于在雍正年间(1722-1735年),红薯、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也开始大量向改革地区转移。追根溯源,正是通过红薯、玉米、马铃薯的推广,人口爆炸反过来助长了雍正时期大规模的归田运动。

过去,这些酋长控制的地区大多是山区,很难种植水稻和小麦。但现在红薯、玉米、土豆都适合山地种植,山区的土地自然更加紧缺。

6

康熙、雍宗、乾隆时期,随着红薯、玉米的广泛种植,中国的粮食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朝以前,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一直是水稻、黍帚、黍、小麦、豆芽、黍等谷物。直到明代,中国的食物构成在宋元时期仍然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图案。明末宋应星(1587-1666)在《天工开物》中写道,明末主要农作物70%仍为稻米,其次为小麦、黍、黍等,约占30% 。

清朝时期,随着红薯、玉米、马铃薯等30多种美国作物在全国的推广种植,红薯、玉米也跻身主要粮食作物行列,占据第三大份额与地面上的各种其他谷物一起生产。一部分。时至今日,经过明末以来的不断蔓延,在以稻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结构下,红薯、玉米、土豆等美洲作物也开始进入中国人的餐桌。明清及民国时期,在江西南部、湖北襄阳等山区,人们甚至以红薯、玉米作为全年主食。一年四季很少吃米饭。



▲来自美洲的红薯、玉米等农作物改写了中国的食物结构。

最终,在红薯和玉米的广泛种植和大力支持下,中国人口从万历朝(1572-1620)的约1亿增加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3.13亿。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已增至4.3亿。

追根溯源,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根源,甘薯、玉米的传入和传播功不可没。

乾隆晚年,致力于在北方推广红薯种植的陈振龙五世孙陈士元在福州家中着书立说,记载了其家族几代人扩大红薯种植的情况。 。 。

在民间,福州人民逐渐崇拜陈振龙为城隍,并封他为“水部师叔”。

因为在普通人眼里,别小看漂洋过海而来的红薯藤。这是先辈们给我们民族带来的伟大希望。

参考:

高雪媛:《番薯传入中国四百一十周年记》

郑楠:《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看外来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曹岭:《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红薯   中国   胶州   乾隆   菲律宾   明朝   马铃薯   福建   农作物   万历   年间   玉米   学者   人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