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长沙 一点儿也不夸张

文/张效雄

好久没有去过长沙市中心的五一商圈。一时兴起,10月3日一大早我就往那里去,想挤进人山人海,体会一下做长沙人的真正味道。

在中山西路下车,先去潮宗街转了一圈,在教堂里坐了片刻。今天不是礼拜日,人不多,很清静。在中山路与黄兴路交界处的西南角,清泉阁买包子的人群,照例排起了长队。隔壁一家“周记米粉”店,是我十分钟情的老铺子,只剩了两个座位。进去排队取号子,嗦了一碗肉丝粉,还在外间摊子上买了两个葱油粑粑,满嘴都是长沙味道。

出来后就不一样了。从这里往五一广场走,一会儿就融入茫茫人海之中。

昨天有自媒体播出的视频:黄兴路步行街黄兴铜像两旁,人流如涌,不得不由武警战士组成一道人墙,遵循着红绿灯节奏关闸开闸,场面好壮观的。出于好奇,想成为被开闸或是关闸人流的一分子,兴致勃勃地向南边那个方向走去。

短短里把路距离,沿街的吃铺一个接着一个。店铺前大都排着长队,秩序井然,只是把人行道占了,行走起来不太顺畅。细细地观察了一下,这些吃铺门脸都不大,有许多是重复同一类别的食品,甚至隔不远就有同样招牌的店铺,如茶颜悦色,如酱板鸭店子,如黑色经典臭豆腐。还有一些小炒店、点心铺、米粉店,不厌其烦地挤在一起,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不厌其烦地选过了第一家,又继续选第二家。街边上慢慢悠悠行走的路人,手里大都拿着一个盒子或是一个纸筒,美滋滋地品味着刚刚买来的食物,香味飘得满街都是。

穿过五一路到达黄兴铜像前,人虽然很多很多,路人按照红绿灯的指示有规律地运动。

口渴了,去国金大厦对面的瑞幸咖啡店点了一杯。排队的时候,看到隔壁的“费大厨”和“茶颜悦色”也在排队发号子,排队的人一声不响静静地候着。

脑海里顿时冒出一句话儿来:吃在长沙。

倒退过去很多年,我就听说过有“食在广州”的说法。我的一个小弟,在广东省公安厅工作。他曾描述过广州的吃是如何的便利和美味:在街边随便找个摊子,炒两个广州菜,喝一瓶啤酒,那是美若神仙一般的感觉。我也曾在广州酒家、白云宾馆吃过正宗的粤菜,确是一等一的享受。

眼下的长沙,单就吃这一点,似乎已经超过了广州。火宫殿、玉楼东等名牌店子有了连锁,“猪油炒小菜”“费大厨”这样的市民小店,大街小巷都能够找得到,“新长富”“徐记海鲜”“好食上”一类高大上的湘菜名店,早已经是平民百姓的消费了。二十年来,风起云散,潮起潮落,长沙不再是被人调笑的“脚都”,湘菜变成了长沙的闪亮名片,成了外地人来长沙旅游主要动因,趋之若鹜者成千上万。

说到“吃在长沙”,远远不只是上面所列举的那些湘菜名店。满街可见的小吃和随身可以带走的名点,不单是本地人的最爱,也是外地人垂延三尺的好东西。一家连着一家的酱板鸭店铺,当场吃的,打包带走的,接连不断。不少人提着印有“黑色经典”大字的纸袋,纸袋里装的臭豆腐,卤猪脚、酱鹅掌等等,香飘到了四面八方。门口总是排着长队的“茶颜悦色”和形形色色的咖啡店、奶茶店、西点店,还有数不清、赞不完的米粉铺、烧烤摊子,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更不用说,华灯初上之后,街头巷尾,或列队成行,或聚摊成市的夜宵排挡,那更是足足的长沙味道。

吃在长沙,代表作当然是正宗的湘菜,辣椒炒肉、剁椒鱼头、杂烩火锅、粉蒸肉、口味虾、东安鸡、芷江鸭,新化三合汤,邵阳猪血丸子,等等等等。那些随处可见的小店铺、小食摊、大排档,米粉甜酒豆浆油条,葱油粑粑百粒丸,烧卖捆鸡,麻油猪血,酱干子辣萝卜条,数不胜数,更有烟火气和市井味。品一款,尝一口,将余香带到天南海北,总是忘不了的长沙味道。

长沙是一个吃香喝辣的大吃铺,吃在长沙,一点儿也不夸张。

(作者张效雄,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湘阴人,生长于国营汨罗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区)。湘潭大学1977级学生。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随笔集《蓉园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7

标签:长沙   猪血   大厨   关闸   长队   湘菜   摊子   米粉   广州   夸张   店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