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苏州制的“御窑金砖”,真的是用黄金做的吗?

交汇点讯 9月27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主办,新江苏·中国江苏网承办的2023“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以展陈“御窑金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复刻了窑群景观,通过整窑、半窑、残窑等多种形态的窑,再现了当时金砖生产场景盛况,通过分解窑的构造,展示了金砖的生产过程。其实“御窑金砖”并不是黄金做的,那为什么叫“金砖”呢?

入馆长廊里,各种体现窑厂工作实况的叙事壁画,生动地再现了一个个具体的制砖场景,让人清晰地看到整个操作流程。

金砖从土到“金”的过程,凝结了工匠精妙的手艺和无限的心血。以人而言,造砖用的是心力与工艺。以砖而言,成砖历经的是自然与时间。

据博物馆管理办副主任沈梦婷介绍,整个金砖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历经2年时间完成取土、练泥、制坯、焙烧等29道工序。如果一道工序没有做好,就前功尽弃。

其中取土就有掘、运、晒、椎、舂、磨、筛七道工序,需要取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的黏土,即《造砖图说》里所形容的“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现陆慕)所产乾黄作金银色者”。

练泥更有澄、滤、晾、晞、勒、踏六道工序,练泥决定了金砖与普通砖瓦烧造的主要差别,工艺的繁复使得仅是练泥就得持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这是“七转得土,六转成泥”的制作流程。

备好了材料,还需要经过制坯、阴干、烧制、窨水、出窑等一系列的工序,耗时几载,才能制成一块完整的金砖,制砖之辛苦、工序之细致、手法之精妙,让人叹为观止。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也就是说,材料还是泥土。根据《金砖墁地》记载,之所以叫“金砖”有三个原因。

沈梦婷介绍,一是因为金砖在古代地位崇高且造价昂贵,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二是因为金砖当时运送到北京的仓库叫“京仓”,供皇宫专用,所以称为“京砖”,后称为“金砖”;三是因为金砖敲打会有金石之声,所以叫金砖。

相传在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发现御窑村特有的澄泥土质上乘、细腻坚硬,适宜制成上等地砖,才定下御窑村烧的砖为皇家建筑专用,并赐“御窑”二字。

古代的砖,制作完成后,是通过什么渠道运输到北京的呢?

据介绍,金砖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通常有三种:漕船、民船和木筏。

挑选出来的金砖,通常要先用黄纸包好,再用稻草或者棉花作垫料,逐块装入草包或木框,外面再用草绳绑好,然后才能装上运送的船只。明朝规定,凡往京船只都要顺带砖瓦,费用由相关的地方官府支付。

清朝的金砖运输基本与明朝相同。康熙时就有明确的定例,每年农历正月,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嘉兴府和湖州府等漕运船只北上时,需要捎带规定数目的金砖。

“是因为金砖太重了,不能一条船上都装载金砖,所以都是采取顺带的方式运往京城。”沈梦婷说。

用金砖铺成的地面具有光润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湿等特点,既可防止地下潮气上升,又能把宫殿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把豪宅古居装点得更加富丽堂皇。明清时,金砖只铺设在皇家建筑的室内,包括紫禁城三大殿、天坛、陵寝、国子监、圆明园等建筑中使用。

明如镜、声如磬的御窑金砖,支撑了紫禁城数百年的根基。

据了解,明代嘉靖时,金砖烧制进入全盛期。到清代兴盛时,苏州有72户人家、78个窑址为皇宫烧制金砖,被指定为“官窑”。至晚清,陆墓御窑一直是官府定点烧制皇家砖瓦的主要基地。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御窑村的烧窑业逐渐由正业转为副业,民国后大部分歇业。

现在的御窑址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据介绍,2003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御窑村发现了留存并使用至今的双孔连体御窑以及部分御窑遗址。2006年,御窑申报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金砖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前后,博物馆的建造正式被纳入议事日程。2016年5月18日,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揭开了神秘面纱。

这座双孔连体御窑就位于博物馆地块的西侧,为当年众多砖窑中保存完整的古砖窑,建于晚清时期,也被叫做“姐妹窑”。古窑南北走向,平面呈椭圆形,外部为连体结构,内部窑膛和烟囱各自独立,渗水池位于窑顶。此窑也为江南一带所独有。

2003年2月8日,天安门城楼开始了自1949年以来第三次大规模修缮。经国家文物保护专家的多方论证与对比之后,最终决定修缮所用15000余块大“金砖”和特制古城砖全部由相城区陆慕御窑供货。北京颐和园、上海城隍庙、普陀山普济寺等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建造修复工程大多都采用陆慕御窑的金砖。因此,陆慕御窑目前仍在继续使用并生产金砖,自1413年始,600多年窑火未断,这与一般文物具有极大差别,可谓是一件“活文物”。

为了让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博物馆每日推出点土成金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小金砖制作、生肖印坯、陶艺拉坯、素坯彩绘等。其中小金砖的制作体验是将古法制砖中练泥、制坯、阴干融入其中,让制作者体会到非遗的魅力。

除了常态化开展的活动以外,博物馆还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不定期开展特色主题活动。今年中秋国庆长假就要到了,馆内将举行非遗沙龙手作活动,每日推出一场别出心裁的非遗手作,让大家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比如,非遗手工缠花发簪制作、国庆主题雕版印刷术、青铜器铸造技艺体验、非遗纸浆画手作体验、古法扎染技艺体验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摄影 张冬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苏州   紫禁城   砖窑   江苏省   砖瓦   船只   工序   明清   技艺   北京   博物馆   黄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