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长子患精神病,次子车祸身亡,三子被炸死,只有私生子善终

张学良唯一活着的儿子:三次回家的心愿1994年5月,一架从美国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坐着两位年过花甲的华裔夫妻。老先生的表情有些不安,双手不停地在膝盖上摩擦。老太太看到后,握住老先生的手,用英语说:“我们快到家了。”老先生点头微笑。一位中国人听到他们用英语交流,非常好奇,开始用英语与老先生聊天。老先生说:“我已经离开家乡五十多年了,这次回来特别激动!”老先生发现自己已经太久没有说汉语,下意识都用英语交流,不禁感到担心。一位热心的乘客立刻说:“下飞机后,我会帮你们找一辆出租车,直接送到目的地,非常方便!”华裔夫妇听后表示感谢,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这位老先生,正是民国时期的少帅张学良的唯一活着的儿子张闾琳,他这次回国是替父亲去东北老家完成心愿的。张闾琳还有三个哥哥,不幸早逝。在1930年,张闾琳出生于天津的一座小洋房。她的母亲是赵一荻,当时她还只是张学良的秘书。

张闾琳在张家排行老四,他还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们的母亲是张学良第一任妻子于凤至。大哥张闾珣是家里的长子长孙,非常聪明且备受宠爱,他特别喜欢跟着爷爷张作霖,甚至学会了抽烟和说话。有一次,张作霖在跟部下讲话时说:“咱们东北军喜欢骂人‘妈了个巴子’,以后不准骂了,如果谁再骂‘妈了个巴子’让我听到,我就把他给毙了!”张闾珣在旁边默默地站着,张作霖看到后说:“你不去玩,站着发啥呆啊?”张闾珣认真地对爷爷说:“我在数爷爷今天说了几次‘妈了个巴子’。”张作霖听到孙子的话,哈哈大笑,高兴地抱起了他。二哥张闾玗则喜欢运动,骑马、跑步、打网球样样都行。1929年,他只有12岁时就和张学良一起参加了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的网球比赛,并获得了很多赞誉。相比于大哥和二哥,三哥张闾琪性格相对安静,聪明乖巧,深受父亲张学良的喜爱。然而,不久之后,张闾琳出生后不久,三哥张闾琪患上了肺结核。

虽然请了中医来治疗,但并没有根治,于是有人推荐去日本医院拍片。然而,皇姑屯事件让张学良对日本医院极度不信任。后来,一个张学良信任的中医说可以去日本医院拍片试试,张学良这才同意。然而,在拍片的过程中,机器突然爆炸,张闾琪当场死亡,他当时只有12岁。1933年,大哥和二哥跟随父亲去欧洲考察,之后留在意大利和英国学习。大哥成绩优异,从牛津大学顺利毕业,甚至能用拉丁文写文章并发表在伦敦的《泰晤士报》上。后来,二战爆发,英国遭受了长达8个月的轰炸。惨烈的轰炸场面、父亲被软禁,母亲远在美国接受治疗,这些事情让张闾珣精神崩溃,最后被送进了神经病院,但始终没有康复。37岁时,他又患上了白血病,不久后离世。大哥患上精神病后,二哥张闾玗转到美国读书,并在1958年遭遇车祸不幸身亡。三个哥哥都不幸早逝,这对张学良和于凤至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张学良只剩下了张闾琳一个儿子。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张闾琳的母亲赵一荻知道张学良被软禁后,决定前往张学良身边。当时6岁的张闾琳则跟随家里的保姆吴妈在上海生活。同时,于凤至也从英国赶到了张学良被软禁的雪窦山。赵一荻和于凤至商量,每月轮流陪伴张学良。“七七”事变后,张学良被转移,而上海也被日本占领,赵一荻来不及替换于凤至,于是带着张闾琳搬到了香港。后来,张学良被关押在龙岗山阳明洞,由于条件恶劣,于凤至的乳房溃烂,病情严重,被送到美国治疗。她发电报让赵一荻去陪伴张学良。赵一荻收到电报后,立刻决定去陪丈夫。当时10岁的张闾琳则被托付给了美国旧金山的伊雅格和埃娜夫妇。伊雅格是张闾琳爷爷张作霖部下的一名军需官,也曾在张学良手下担任过军需官,与张学良关系很好。1933年,张学良前往欧洲进行军事考察时,伊雅格也跟随同行,考察结束后,伊雅格返回英国老家,并后来移居到美国旧金山。

为了不让张闾琳暴露自己的身份,伊雅格搬出了旧金山的华人区,并给张闾琳起了一个美国名字“克尔”。伊雅格夫妇还自称是张闾琳的父母。从此,张闾琳开始接受全面的西方教育。聪明勤奋的他在中学毕业后考入加州大学,攻读航天专业。在张闾琳在国外学习的这些年里,张学良夫妇一直被软禁,对儿子的消息一无所知。直到1955年,张学良的好友董显光被派到美国担任大使时,赵一荻才得知儿子张闾琳的消息。赵一荻收到了董显光的来信,并附上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男子英俊潇洒,穿着西装系着领带,赵一荻一眼就认出了这是自己的儿子张闾琳。16年只得到一张儿子的照片,赵一荻一边看着照片一边笑一边哭,旁边的张学良看到了这一幕,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张闾琳已经长大,成为一名著名的航天专家,他的这一切对张学良夫妇来说是巨大的喜事。后来,在董显光的帮助下,张闾琳带着妻儿回到了台湾,看望自己的父母。

之后,张闾琳每年都会回台湾与父母团聚,这也被视为是苦难中的一份幸福。张学良的生活经历,在国外的生活经历。张学良在1990年获得了54年来的自由,那时他已经90岁了。阔别家乡44年的他非常希望回到祖国看看。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局势紧张,张学良不敢轻易回到大陆,他不愿意为个人的事情搞得政治上很复杂。因此,张学良一直将回家的愿望放在心底。后来,赵一荻把台北的房子卖了,夫妇一起搬到了美国夏威夷定居。张闾琳夫妇顺利地乘上了回祖国的飞机,并参加了航天技术会议。他看到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速,非常高兴。会议结束后,张闾琳从首都转到了东北,参观了“大帅府”、赵一荻的故居、“九·一八”纪念塔、东北大学的旧址等等。张闾琳还特地去张作霖的“大帅陵”,拍下了这个占地12.5万平方米的陵墓,带回给张学良看。张闾琳在爷爷面前跪下,用中文说道:“我替您儿子来看您了!”这是父亲多年来的心愿。

在这13天的大陆之行中,张闾琳参加了会议,祭拜了祖先,参观了东北的抗日遗址。他把这一切细细地向父亲讲述,张学良激动地写下了题词:“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寄给了东北的旧部。第二年,张学良的好友阎宝航先生迎来了他一百岁的生日,张学良非常想亲自回去参加,然而,夫妇二人年纪已经很大,身体状况也不好,只能让儿子张闾琳代为参加。之后几年里,张闾琳的母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到了2000年,张闾琳的母亲赵一荻去世,临死前紧紧抓住儿子的手说:“一定要照顾好你父亲!”100岁的张学良看着妻子在离世前还牵挂着自己,感到伤心欲绝。赵一荻去世后不久,张学良也与世长辞,享年101岁。张闾琳看着父亲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父亲的故事再次在他脑海中浮现。2005年8月,张闾琳夫妇第三次受邀回到祖国,这次是参加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张闾琳夫妇来到了西安,来到了张学良公馆。

他走上石阶,看着这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建筑,感受着父亲当年的爱国热情。他走进父母曾经居住的地方,来到父亲的卧室、书房,坐在小会议室里,想象着当年父亲在这里讨论西安事变。这座看似普通的楼房里,隐藏着太多感人的爱国故事。张闾琳还把这份爱国情怀传给了他的孩子,他鼓励孩子学习汉语,让孩子到中国读书。后来,他的儿子张居信考上了北京大学,并成为东北大学的兼职教授。如果说张闾琳10岁离开父母,孤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生活,少了父母的爱是一种遗憾,那么远离家庭变故和战争纷争,在伊雅格夫妇的关爱下得以学有所成,这是一种幸运。长大后能与父母团聚,亲眼见证父母之间深深的爱,能替父亲完成回到故土的心愿,感受祖国的热情,感受家的温暖,能让父亲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心中,并将其传承下去,这又是另一种幸福。总结:张学良唯一活着的儿子张闾琳,在他长大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离别和遗憾。

然而,他最终能与父母团聚,并见证他们之间深深的爱。张闾琳全心投入航天事业,并将父亲的爱国情怀传承给下一代。他多次回国,在祖国的土地上完成了父亲的心愿,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张学良的一生充满坎坷和磨难,但他的家庭情感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却始终存在。张闾琳的故事告诉我们,亲情和爱国情怀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你认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和遭遇对他的一生有何影响?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可以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旧金山   爱国   次子   私生子   英国   长子   美国   老先生   精神病   夫妇   车祸   祖国   父亲   儿子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