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藩王封号后,为何只有“三藩之乱”爆发?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1669年,这一年,康熙16岁。在历史上,有不少这个年纪的皇帝,还要大臣或母后辅政,但不同凡响的康熙,已经智擒了独揽朝政的鳌拜。这位年轻的皇帝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意志,使他迅速站稳了权力的制高点。

然而,康熙心怀的雄图霸业并不仅止于此。他意识到,要使大清帝国更加稳固和繁荣,还有三大问题需要着手解决——三藩、河务和漕运。这其中,他最为关心的无疑是三藩问题。这三位藩王长期以来一直是大清统治的一颗顽疾,他们在边疆地区拥有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力,时刻都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稳固。因此,康熙不仅需要展现他的领袖智慧,还需要展现他的政治勇气,以期解决这个一直令他担忧的问题。


准其撤藩,恼羞成怒

所谓的“三藩”,指的是明朝降将尚可喜、耿继茂、吴三桂封为藩王,分别镇守广东、广西和云贵地区。这三位藩王原本是明朝的忠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当地建立了强大的势力,对清朝统治构成了威胁。

康熙皇帝,作为一位聪慧而有远见的君主,自幼受到深刻的历史教育,深知三藩的危险。他立下决心,要将这个悬在大清统治头上的“定时炸弹”拆除,将三藩纳入中央的控制之下。

然而,机会并不总是按计划来。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一个春天,平南王尚可喜,担心儿子的行为可能会连累自己,请求朝廷批准他回辽东养老。康熙看到了这个机会,将“养老”解读成了“撤藩”,欣然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

福建的耿精忠见机而动,也上书请求撤藩,移驻辽东。康熙迅速同意,这一次的举动显示出他坚决的决心。


然而,对于吴三桂来说,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吴三桂是三位藩王中最有权势的一位,他广结太后和朝廷权贵,权力巨大。虽然他也上书请求撤藩,但实际上,他希望朝廷能挽留他。康熙深知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因此决定听取朝臣们的意见,尽管反对意见居多,但康熙已下定决心,认为三藩已经变得势大难制,不如主动发起行动。

康熙果断地下令“准其撤藩”,还派遣专使前往云南,看似帮助处理事宜,实际上是为了掌握主动权。吴三桂得知消息后,感到恼羞成怒,决定铤而走险,发动了叛乱。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正式爆发。这场乱局成为康熙皇帝统治下的一次巨大挑战,也让人们见识到他果断和智慧的统治风采。康熙不仅准确地判断了形势,还以坚定的决心和行动,展示了一个伟大君主的胸怀与抉择。


起兵江南,天下响应:吴三桂的雄图霸业

吴三桂知道,要成功地发动起义,他需要采取巧妙的策略。首先,他依仗着自己的军队实力,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四处出兵,让清军不堪重负。同时,他洞察到民心所向,决定采取一系列举措来争取支持。他命令将士改穿明朝汉服,以争取明朝旧臣和汉人的支持,还派使者到各省联络,拉拢当地官员。更重要的是,他写信给尚可喜、耿精忠,煽动二位藩王反叛,将他们拉入了反清的大旗下。

起义一开始,天平很快倒向了吴三桂这一边。吴的部下马宝占领了贵州,进入湖南,而四川方面,王屏藩也成功占领地盘。襄阳、广西相继倒戈,支持吴三桂的势力日益壮大。在吴三桂的巧妙蛊惑和动员下,耿精忠也起兵反叛,与吴联合攻占江西的三十余座城池。

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被吴三桂煽动,决定“投吴反清”,这进一步加强了吴三桂的势力范围,掌握了广东。此外,原本效忠吴三桂的心腹王辅也起兵反清,成功占领甘肃和陕西的部分地区。甚至盘踞在台湾岛的郑经(郑成功之子),也从澎湖发动攻势,试图分一杯羹。


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竟都被吴三桂所掌控,而清军则集中在长江以北,双方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对峙状态。

吴三桂并不急于北上进军,他有着更为明智的计划。他希望与清朝以长江为界,分而治之,将自己的势力巩固在江南地区,从而确保江南的稳定和统治。他的策略不仅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还在政治和外交上取得了成功。


诸心不齐,各个击破:康熙与“三藩之乱”的较量

那是大清风雨飘摇的时刻,历尽艰辛打下的江山,半壁江山都被吴三桂所占据。这一消息震惊了朝野,清廷大臣们也因“撤藩”政策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在如此复杂而严峻的局势下,康熙皇帝表现出了非凡的冷静和决断。他首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彰显对吴三桂的坚决立场。康熙杀死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以表明铲除吴的决心。接下来,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制定了“各个击破”的策略。

首先,他暂时放慢了闽、粤地区的撤藩,目的是分化尚之信和耿精忠,孤立吴三桂。然后,在西线战场,康熙成功策反了原本效忠吴三桂的王辅臣。在东南战场,康熙的“安排”导致郑经和耿精忠争夺地盘,使后者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不得不投降。

耿精忠投降后,尚之信感到震惊,在广东也跟随投降。广西的孙延龄因与吴三桂的孙子发生冲突,在桂林被杀,广西也投降。此时,郑经在东部战线已经孤立无援,只能选择回到台湾。


康熙十七年3月,吴三桂走投无路,匆匆称帝于湖南,建立了“周”国号,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想。然而,五个月后,在清军压境,四面合围之下,吴三桂暴病而亡。他的孙子吴世璠继位,继续与康熙进行对抗。

清军渡过长江,发起全面进攻,夺回了大片失地。吴军势力已经岌岌可危,吴世璠被迫逃回昆明。

康熙二十年,清军全力围攻昆明,吴世璠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了这场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人心不齐、互相拆台。各股反清势力为了个人利益而争斗,最终导致了各个击破的机会。吴三桂的雄图霸业最终破灭,历史的教训是人心团结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战胜逆境,赢得胜利。


三藩之外的另一位藩王:定南王孔有德的故事

在三藩之乱的历史画卷中,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藩王的名字鲜明地镶嵌其中,但还有一位藩王,他虽然不如三藩显赫,但却有着自己的独特经历和影响。这位藩王就是“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的生平堪称传奇。他出生于1602年,早年并不以学术才能著称,甚至不识几个字。由于家境不富裕,他被迫去铁岭当一名矿工。

然而,在军事方面,孔有德展现出了卓越的天赋,尤其擅长骑马和射箭。在他年约17、18岁时,发生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这场战役中,后金军以仅6万人之力,仅用五天的时间击败了20万明军,彻底改变了局势,使后金开始崭露头角。


随后,孔有德加入了明军,跟随将领毛文龙,参加了攻破后金镇江的战役,并一同前往朝鲜皮岛。毛文龙因此战役而声名鹊起,升官晋职,而孔有德也在其中表现出色,被毛文龙升为参将,并成为他的养孙。

然而,命运的起伏让一切都变得不可预测。孔有德和耿仲明,即后来的耿精忠的祖父,都是同乡并结为义兄弟。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因一位名将的行动而受到改变。袁崇焕,抗清第一名将,将毛文龙杀害,孔有德和耿仲明因此对大明感到失望,离开了明军,前往山东登莱,投奔了孙元化。

孙元化是西洋火炮的专家,他在登州和莱州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火器兵。这些火炮对后金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宁远城头的一声炮响曾将努尔哈赤击伤,致使他伤重不治,这一事件对后金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就在后金军对明军产生畏惧之际,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却改变了一切,那就是一只鸡的故事。这个故事,将在“三藩之乱”的历史中留下一笔重要的注脚。

一只鸡引发的“吴桥兵变”:孔有德的奇幕

崇祯四年8月,大凌河城被皇太极兵围困,而山东的孙元化接到了命令,需要派兵前往支援。在仔细考虑后,孙元化决定派遣孔有德,因为他是辽东人,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是最合适的人选。

孙元化为孔有德提供了2000名士兵和300门大炮,命令他从陆路前往大凌河,要求在两个月内到达前线。然而,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漫长的路程和艰难的山道外,他们还必须运输300门大炮,这使任务显得更加困难。结果,两个月后,孔有德的部队仍未走出山东,而且已经面临严重的粮草短缺。


在明代晚期,不仅辽东战事频繁,全国各地的义军也纷纷兴起。地方政府征用了民间的粮食,导致百姓手中的口粮几乎被夺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钱也难以购买粮食。山东的百姓也不热情,整个县城都宛如闭关,孔有德只能采取减少进食的方式,将三餐减至两餐,两餐减至一餐。

然而,一天,当他的部队经过吴桥时,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

一名饥饿难耐的小兵前去偷了一只鸡,然而被偷鸡的主人是当地望族王象春,而且与朝廷有着紧密的关系。王象春的兄弟担任兵部尚书,因此事件引起了巨大的风波。

孔有德无奈之下不得不斩杀了犯错的小兵。这一举动激起了士兵们的不满,他们已经忍受了长时间的饥饿,情绪非常激动,纷纷表示不再愿意前进:“我们每天都挨饿,现在连山东都还没出,大凌河更是遥不可及。我们可能在路上饿死!”

当时,军队中的一位参将李九成趁机煽动,声称:“孙元化要求我们在两个月内到达辽东,但现在两个月的期限已经过去,我们甚至还没有走出山东!如果按照军法,我们已经延误了重要的军事行动,到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我们拥有这么多大炮,为什么不干脆反叛呢?”


于是,孔有德和他的2000名士兵决定改变原计划,他们回头向山东进发,重新夺取了登州和莱州。这个突然的决定似乎轻而易举,原因在于孔有德的“干哥哥”耿仲明在城内充当内应,为他们打开了城门。这一行动让孙元化巡抚练的军队和铸造的大炮都落入了孔有德的手中。

一只鸡的偷窃事件成为了“吴桥兵变”的导火索,使孔有德和他的部队改变了命运,最终在山东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蝴蝶效应:一系列事件的连锁反应

在历史中,蝴蝶效应常常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早在孔有德反叛的前一年,一系列事件已经在大明朝中掀起了波澜,最终导致了孔有德的选择和行动。

崇祯三年,1630年的8月,大明朝内部发生了一场震撼的事件:袁崇焕被斩杀。这一事件的背后涉及到了权臣魏忠贤的余党对袁崇焕的弹劾,同时,皇太极也趁机施以反间计。与其父努尔哈赤不同,皇太极重用汉族将领,善待汉人,倡导满汉一体。这些举措使得崇祯帝信以为真,误以为袁崇焕与后金有着秘密联系和协议。最终,袁崇焕在京师被凌迟处死,他的罪状之一就是“擅杀岛帅(毛文龙)”,而崇祯帝事前根本不知情。


这一事件使皇太极欣喜若狂,他之前一直为毛文龙的存在而忧心忡忡,但现在毛文龙已经去世,袁崇焕也被处死,他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这还不是结束,更多好消息即将到来。

孔有德的叛乱也在此时爆发。明廷从天津调派孙应龙前来平叛孔有德。孙应龙带领着2000名水兵和一批巨型战舰,准备镇压叛乱。然而,孔有德和耿仲明制定了一个计谋,成功地俘虏了孙应龙。孙应龙虽然并非高级将领,但手上拥有的军事装备却非常珍贵。

在一瞬间,孔有德掌握了水军和火器营,还配备了水师士兵和庞大的战舰队伍。

然而,孔有德和耿仲明并不打算自立为王。他们明白叛乱军总有兵败城破的一天,因此,他们决定归顺最强大的势力。最终,他们领着残余部队和超强武器,投降了后金。

皇太极对此感到高兴,他亲自前往十里外迎接孔有德和耿仲明。见面后,他采用了满族最崇高的礼节——抱见礼。抱见礼需要单膝跪地,尽管不清楚当时皇太极是否真的如此做,但这一举动足以显示他的激动和高兴之情。


1636年,崇祯九年,这一年不仅是崇德元年,也标志着大明朝的命运进一步走向了分水岭。皇太极宣布建立大清,正式封孔有德和耿仲明为藩王。这两位勇猛的将领为大清屡次建立了战功,成为清廷的重要支持者。

然而,随着皇太极的去世,顺治皇帝即位,孔有德被封为定南王,领有平南大将军印。他的任务是剿灭明朝的残余势力,也就是南明政权。这一任务对于定南王孔有德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然而,四年后,南明政权迎来了一个出色的领袖,西宁王李定国。李定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夺取了湖南大部分地区,然后向广东进军,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广西桂林。孔有德率领军队多次与李定国进行交战,但明显处于下风,无法匹敌李定国的军事实力。


在顺治九年,七月初四,明军攻占了桂林城,孔有德亲自登上城楼指挥守城。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被一箭射中额头。士兵们急忙将他扶回大营,但孔有德的伤势日益严重。

孔有德自感生命垂危,遣散了家人,让家仆带着一儿一女逃离城市,同时,他的妻妾选择了上吊自尽。在桂林城中,孔有德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为了殉国,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捅倒了烛台,点燃了书房,自焚身亡。

在顺治帝得知孔有德的死讯后,追赠他谥号“武壮”,并为他修建了一座衣冠坟,名为“孔王坟”。

那么,孔有德逃出来的一儿一女后来又有怎样的命运呢?

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独自一人跋山涉水,前来京师面圣。她后来被孝庄文皇后收养为义女,成为了顺治皇帝的“干妹妹”。


然而,孔有德的儿子孔廷训却没有这么幸运。不久之后,他被明军擒获,六年后,李定国下令将其斩首。

由于孔家没有合适的儿子继承王爵,定南王这一藩被清廷撤销。孔有德虽然年纪不如耿仲明,但他在清廷中备受信任,可以说是诸藩王中的领袖。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如果孔有德幸存下来,他是否会对“三藩之乱”产生影响,这只能留给后人去想象了。这段历史故事再次提醒我们,历史中微小的事件和决策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每个人的命运都有着不可预知的转折点。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吴桥   崇祯   辽东   南王   明朝   太极   封号   山东   康熙   势力   事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