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群:论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人殉-兼谈嬴秦先人西迁之地望

   人殉是先秦墓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直到春秋时期,人殉现象在秦国墓葬中不仅是屡有发现且殉人数量众多,“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甚至以三位良臣殉葬。①史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②发现于甘肃礼县永坪乡赵坪村大堡子山秦公陵园③里的两座中字形大墓(2号墓和3号墓)中有大量的秦早期人殉,且有腰坑殉犬。据发掘者推断,2号墓和3号墓应属于异穴共丘,2号墓应是秦(襄)公墓,3号墓应是秦(襄)公夫人墓。本文拟对大堡子山秦公陵园2号墓和3号墓的殉人以及秦之先人的起源与西迁的地望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关于秦国国君墓人殉之历史文献记载等

   作为大堡子山秦公陵园2号墓墓主的秦襄公是秦国第一个被封为诸侯的统治者,史载“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山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④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二十年(公元前678年)最先使用人殉,有66人从死;⑤到秦缪公(公元前621年)死时,殉葬人数达到了177人;⑥从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起,秦禁止人殉,即“止从死”。⑦但实际上,据上文已述之考古发掘资料,早在第一个被周平王封为诸侯的秦国国君秦襄公的墓里,就已出现了大量殉人,而考古发掘的春秋晚期陕西凤翔秦公1号(秦景公)墓的人殉数量达到了166人之多。⑧秦襄公死于公元前766年,比死于公元前678年的秦武公早了88年,即考古发现的秦国国君墓中实际大量使用殉人比史料所载的秦国君主开始使用殉人的时间早了近90年。

   二、关于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人殉的考古发现及与安阳殷墟后期双墓道大墓人殉之对比

   1.关于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人殉的考古发现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发掘于1994年,其中包括两座春秋早期的中字形大墓,分别是2号墓和3号墓。2号墓呈东西向,全长是88米,发现东西两条墓道,都呈斜坡状,西墓道填土里有殉人,墓室内有两层台,台上也有殉人(参见大堡子山2号墓平剖面图,图一)。3号墓亦呈东西向,全长是115米,也有东西两条墓道。在呈台阶状的西墓道之填土里发现有殉人。墓室里有两层台,台上亦发现了殉人。详见大堡子山秦公陵园2、3号墓殉人统计表(表一)。

图一 大堡子山2号墓平剖面图

(采自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图二,《文物》2000年第5期)

   2.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人殉与安阳殷墟后期双墓道大墓人殉之对比

   (1)安阳殷墟后期(全面揭露的)双墓道殉人墓

   本文所说的殷墟后期双墓道殉人墓是指已发表具体考古资料的、进行过整个墓葬的全面揭露且殉人数目清楚的安阳殷墟后期双墓道殉人墓,符合上述条件的是大司空村576号墓,⑨该墓为双墓道大墓,北、南墓道分别呈台阶状和坡状,墓向是13度,墓室呈长方形竖穴状。详见安阳大司空村576号墓人殉统计表(表二)和安阳大司空村576号墓平面图(图二)。

图二 安阳大司空村576号墓平面图

(采自《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图七一,科学出版社1994年)

   (2)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双墓道殉人墓与安阳大司空村576号双墓道殉人墓之对比

   安阳大司空村576号双墓道殉人墓在填土里发现的殉人最多,这与大堡子山墓地2号墓和3号墓在填土里发现殉人最多的情况相似,而且安阳大司空村576号墓的殉人数目为8人,不仅殉人数量也较多,还恰与大堡子山墓地3号墓的殉人数量一致。

   三、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双墓道殉人墓与鹿邑太清宫双墓道殷遗民殉人墓之对比

   1.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太清宫长子口殷遗民殉人墓

   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殉人墓⑩是已发现之西周早期最大的殷遗民殉人墓,该墓于1997~1998年发掘,地处太清宫遗址上,太清宫遗址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该墓是中字形双墓道殉人大墓,有两个斜坡墓道,残长为49.5米,最宽处是7米,墓向是24度。该墓是单椁重棺墓,墓主的名字应叫长子口,是一位约60岁的男性,他是殷遗民。该墓随葬有编号达606件的青铜、陶、玉、蚌、骨等器物,其中青铜器合计235件。详见鹿邑太清宫殷遗民殉人墓人殉统计表(表三)和鹿邑太清宫殷遗民殉人墓墓室殉人平面图(图三)。

图三 鹿邑太清宫殷遗民殉人墓墓室殉人平面图

(采自《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图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2.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双墓道殉人墓与鹿邑太清宫双墓道殷遗民殉人墓之对比

   在鹿邑太清宫殷遗民殉人墓里,发现于墓室南部的8个殉人实际上是位于墓室与南墓道的相接处,该墓的南墓道与墓室相接处是殉人数量最多的一个位置,这与大堡子山墓地2号墓和3号墓在墓道位置殉人数量最多的情形相似,鹿邑太清宫殷遗民墓的殉人数目为13人,与大堡子山墓地2号墓的殉人数量(19人)相对较接近。在大堡子山2号墓所发现的19名殉人中,经过了年龄鉴定的是位于西墓道填土里的12个殉人,他们多为青少年。鹿邑太清宫殷遗民墓的13名殉人里能鉴定出年龄性别的有11人,其中包括5名青少年(4名为女性)和3名儿童,大堡子山墓地2号墓与鹿邑太清宫殷遗民墓的殉人在年龄上相对接近,是以青少年及儿童为主。

   四、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双墓道殉人墓与西周周人典型墓地殉人墓人殉之对比

   1.考古发现的西周周人典型墓地殉人墓之人殉

   西周时期周人的典型墓地遗址是以长安沣西遗址(11)为代表,尤其是沣西张家坡遗址。张家坡遗址是西周文化遗存最丰富的一个地点,而该遗址所在的沣西即为西周的丰京遗址。关于沣西西周墓地殉人墓有两部(专著)发掘报告即《沣西发掘报告》和《张家坡西周墓地》,另外还有关于1967年沣西张家坡西周墓地所进行发掘的报道《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

   (1)《张家坡西周墓地》里的双墓道殉人墓之人殉

   在《张家坡西周墓地》的300余座西周墓葬中,仅有一座车马坑和一座墓葬发现了殉人,该墓葬是157号墓,该墓葬既是该报告中唯一的双墓道大墓,也是沣西西周墓地中仅见的双墓道大墓,所以发掘于1984~1985年的这座双墓道大墓尤为令人关注。157号墓殉有一人,具体位置不详,该墓年代属于第3期,即穆王以后的共懿孝时期,详见张家坡西周墓地157号墓人殉统计表(表四)。

   (2)《沣西发掘报告》中的西周周人墓之人殉

   该报告所述的发掘于1955~1957年的182座西周墓里总共有9座殉人墓,(12)其中不包括车马坑,这9座殉人墓都是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这9座墓里有5座可以分期,分别是M162(殉1人)、M204(殉4人)、M206(殉1人)、M218(殉2人)、M438(殉1人),殉人数量从1人到4人,凡可以分期的这5座墓都属于第一期,该期属于西周初年。

   (3)《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中的西周周人墓之人殉

   1967年沣西张家坡西周墓地所进行的考古发掘,共发现殉人墓(不包括车马坑)13座,其中属于武王灭殷前的1座(M89),西周早期的7座(M12、M27、M34、M54、M82、M87、M91),另有无法分期的5座(M21、M23、M24、M36、M37)。这些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墓,无墓道。

   现将前文所述《沣西发掘报告》中的5座西周早期殉人墓与1967年发掘的属于西周早期的7座殉人墓的人殉等情况统一列表(余者或无法分期或早于西周时期),以备考察,见张家坡西周墓地西周早期殉人墓人殉统计表(表五)。

   2.大堡子山秦公陵园殉人墓与西周周人典型墓地殉人墓人殉之对比

   (1)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双墓道殉人墓与《张家坡西周墓地》双墓道殉人墓人殉之对比

   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双墓道殉人墓(2号和3号墓)的殉人分别为19人和8人,放置殉人的位置是在二层台和墓道填土里,两墓都发现有腰坑和殉狗,而作为沣西西周墓地中唯一之双墓道殉人大墓的张家坡157号墓仅发现1名殉人,该殉人被放置的位置是在墓室底部,该墓未见腰坑和殉狗,在该墓殉人之骨骸上发现了多处被利器砍斫的痕迹,其下颌骨外侧有刻字。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双墓道殉人墓(2号和3号墓)与张家坡157号双墓道殉人墓在殉人数目、殉人位置、是否有腰坑和殉狗及殉葬者骨骸是否被砍斫与刻字方面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2)大堡子山秦公陵园殉人墓与《沣西发掘报告》及《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中的西周周人墓人殉之对比

   张家坡西周墓地西周早期殉人墓人殉统计表中的12座西周早期(周人)殉人墓里共殉17人,最多的M204殉4人,然后是M218和M54都各殉2人,其余的墓葬都只殉1人,平均每墓殉一人(1.4人)左右,这些西周早期周人墓的殉人数量远少于大堡子山秦公陵园殉人墓,其12座墓的殉人总数仍比大堡子山秦公陵园2号墓少两人。这12座墓中,3座墓有殉狗,占1/4,即25%,10座墓有腰坑,占5/6,即83.33%。如此,这些西周早期(周人)殉人墓中,虽然腰坑所占的比例是较高的,超过了80%,不过殉人数量与大堡子山墓地相差甚远,而且殉狗所占的比例是较低的,仅为25%,这与大堡子山秦公陵园2号墓和3号墓都有殉狗的情况差距也较大。

   上述《张家坡西周墓地》、《沣西发掘报告》和《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这三部西周周人典型墓地遗址的发掘报告中,总共报道西周墓葬671座,共发现殉人墓23座,其中能够分期的有14座,这14座能够分期的殉人墓里,除去一座属于武王灭商前的,另一座属于西周穆王以后的之外,其余12座都属于西周早期,西周早期殉人墓在能分期的总共14座西周殉人墓里所占比例是85.7%,从中不难发现,能分期的西周周人殉人墓绝大部分集中于西周早期,即西周早期尚有少量人殉,而自西周中期以后,除了其中的一座墓,即157号双墓道殉人墓有一个殉人之外,其余的未见人殉,即总的来看,人殉已基本上不见了。

   五、嬴秦先人的西迁及秦早期人殉与殷文化的渊源

   (一)嬴秦先人之西迁

   关于嬴秦先人的来源,长期是学术界热议的一个话题。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仍有学者认为秦不仅是西戎民族,而且秦文化也是与华夏文化大不相同的,属于西戎文化。(13)实际上,关于嬴秦的来源及秦文化与殷文化的关系问题,既有考古学的发现,也有传世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还有地下新出土文字材料的佐证。下面就先具体考察一下传世历史文献资料和地下新出土的文字材料,然后再结合前文所述之考古资料予以印证及深入探讨,以期形成多重证据。

   1.周武王时殷遗民的西迁

   实际上,早在西周初年,西周王朝就西迁过一批殷遗民,《逸周书·商誓》载,“尔多子其人自敬,助天永休于我西土,尔百姓其亦有安处在彼”。(14)“多子”指的是多位“子某”,而“子某”指的是王子。这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取胜后对殷遗民的训诫,其意思是训诫殷遗民里的王子王孙和世家大族之长顺应天命,永远安居于周人的西土。显然该记载反映出当时一批殷遗民中的上层分子已被西周王朝迁至周人的西土了。《商誓》篇作为西周作品,其对西周初年的记载应是可信的。(15)由此看来,西周统治者将殷遗民迁徙或流放到西土是处心积虑的,且控制住了殷遗民中的一批上层分子。

   2.东夷人的西迁

   (1)西迁的不仅是西周初年周武王所西迁过的那些殷遗民,从历史文献来看,还会发现更早的东方夷人西迁至关陇地区的史迹。《左传·隐公八年》:“经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传八年,春,齐侯将平宋卫,有会期。宋公以币请于卫,请先相见。卫侯许之,故遇于犬丘。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杜注:“犬丘,垂也,地有两名”。(16)当时卫国的犬丘在今山东曹县。位于天水西南的犬丘之所以亦被称为西犬丘、西垂,恰是相对于山东曹县之犬丘又被称为垂而言的。地名带丘字,是我国东方夷人居住区之特色。西北犬丘之地名,是畎夷入关中时由东方带过来的,即地名迁移,从山东的曹县、河南的永城县之犬丘至陕西的兴平乃至甘肃之犬丘,暗示出了夏代末年东夷人里(以畎夷为主)之一部分从东方迁至西部地区的足迹。(17)这些西迁者虽不能说是嬴秦之祖先,但他们是东夷人,而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秦的祖先也属于东夷人,详见以下对历史文献中关于嬴秦族源之记载的梳理与分析。

   (2)关于嬴秦之族属的历史文献记载

   ①嬴秦的图腾崇拜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史记·秦本纪》之《索隐》:“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18)《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19)少昊即少皞,是上古时期东夷族的首领,传说他曾以鸟名官,东夷人是以鸟为图腾的。从《史记·秦本纪》中女脩吞玄鸟卵而生大业的故事来看,嬴秦祖先也以鸟为图腾,这与东夷人的图腾是一致的。

   ②嬴秦祖先的事迹

   嬴秦的三世祖叫柏翳,他和伯益应该是同一个人。伯益是虞舜和大禹时的东夷族大酋长,那么嬴秦当然即是源自东方而且是东夷人之后裔了。(20)伯益又称益,是少昊后裔,善于调训鸟兽,舜时任掌山泽的虞官,助禹治水平土有功,(21)他也是一位较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所以,嬴秦不仅是东夷人的后代,而且是其名门望族之后。

   ③嬴秦大典时的祭祀

   先秦时期,古人十分重视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2)当时举行重大典礼时,古人尤其是对自己的祖先念念不忘。《史记·封禅书》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畴,祠白帝,其牲用……”(23)“昊”与“皋”之本义都是白,少昊即被尊作白帝。(24)少昊既是东夷人的首领,而秦襄公“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且“祠白帝”,那显然秦襄公是在祭祀少皞,并且还等于在暗示他是以少皞的传人自居,即以秦襄公为代表的嬴秦统治集团对祖先及自身的族属认同显然就是东夷族。

   (3)关于嬴秦先人之西迁及其地望

   从嬴秦的图腾崇拜、嬴秦祖先的事迹和嬴秦举行大典时的祭祀等来看,嬴秦应属于东夷人。不仅传世的历史文献支持秦人来自东方的观点,近几年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亦有力地支持了嬴秦东来说。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份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里面有一种被暂名为《系年》的史书包括138支简,保存较好,它们被分为了二十三章,记录了由武王伐纣直至战国前段之史事,准备作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予以发表,其中就有关于秦人始源之记述和西迁的经过。(25)这段历史文献是:“飞(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26)“商盍氏”就是被称为“商奄”的“奄”。飞廉是中潏之子,而中潏是商代晚期秦人之祖先。《系年》的内容表明,商朝灭亡以后,飞廉从商都朝东,逃往商奄之地,并肯定促动了商奄等东方嬴姓国族之反周行动。在《系年》竹简面世之前,无人知晓,被周人强制西迁的尚有“商奄之民”,而他们即是秦之先人。作为东方大国的商奄位于被称为“少皞之虚”的曲阜,是商王朝很重要之组成部分,商王南庚和阳甲皆曾建都于此。上文已述,《系年》明确地记载是周成王将“商奄之民”西迁至“邾”地,此乃秦人之最早居住地。“邾”地则是《尚书·禹贡》雍州之朱圉,《汉书·地理志》之天水郡冀县朱圉能够认定是位于现在甘肃省甘谷县的西南。甘谷的西南,就是现在礼县之西北,恰是早期秦文化可能发祥之地。(27)无独有偶,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也恰在礼县北部,处在作为秦之先人的“商奄之民”西迁谪戍的最初活动范围内。因此,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所反映出的重人殉之风应属于嬴秦先人原有的一种文化特点。

   (二)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人殉的殷文化遗风

   通过上文对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人殉与殷墟后期双墓道殉人墓及西周早期鹿邑太清宫殷遗民殉人墓、西周周人典型墓地殉人墓之人殉等所做的考古学比较研究,大堡子山秦公陵园殉人的位置、数量及腰坑、殉狗等都与双墓道的安阳大司空村576号殷墓相似甚至一致,并和西周早期鹿邑太清宫殷遗民殉人墓在殉人位置、殉人数目、殉人年龄及腰坑等方面也都相当接近,而与张家坡157号双墓道殉人墓和沣西西周墓地之西周早期周人殉人墓存在着重大差异。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人殉被证明是与以安阳大司空村576号墓为代表的殷文化的人殉和以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为代表的西周早期殷遗民殉人墓的人殉都十分相似,而以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为代表的西周早期殷遗民殉人墓人殉本身就与殷人殉人墓人殉存在着无可置疑的渊源,两者的人殉特点也基本一致,所以大堡子山秦早期墓地(秦公陵园)的人殉特点体现着殷文化的遗风。

   同在甘肃礼县的圆顶山秦早期墓地之随葬车马坑也存在着大量的商文化因素,展示出了强烈的商文化风格,昭示出秦人与殷人在文化渊源上所具有的密切关系。(28)另外,就葬式而言,大堡子山墓地2号墓和3号墓的墓主都呈仰身直肢葬式。不只是在大堡子山墓地,在包括凤翔八旗屯墓地等在内的春秋早期秦殉人墓中,已发现的葬式可辨的墓主都采用仰身直肢葬式,(29)而非屈肢葬式。由此反映出作为这些殉人墓墓主的秦贵族所采用的葬式也与学术界公认的殷人所通行的葬式相一致。

   另外,前文已述,嬴秦以鸟为图腾,而殷人恰恰也是以鸟为图腾的。《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30)这与《史记·秦本纪》上关于“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的记载如出一辙。关于殷人起源的神话反映出,和嬴秦的祖先一样,殷人的祖先也以鸟为图腾,这都暗示了东方的特点。因此,秦人与殷人在族源上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与两者在文化因素上的相似性也是一致的。

   通过前文已述的考古资料与传世的历史文献和近年地下新出土的文字材料这三方面证据之相互印证,不仅表明所谓秦为西戎民族、其文化是西戎文化的说法很值得重新审视,还都证实了嬴秦源自东方、属于东夷人的观点,而且秦之先人竟是被周成王强制西迁的“商奄之民”。既然秦之先人就是“商奄之民”,而“商奄之民”当然也是属于商民中的一部分,那么作为“商奄之民”后裔的秦人与商人在文化方面自然就具有十分密切之关系,两者在人殉方面的相似性即是秦文化与商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堡子   陵园   鹿邑   安阳   墓道   东夷   遗民   墓葬   西周   先人   墓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