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化社会观念产生的过程

“主义”化社会观念产生的过程


以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后被人们概称为《乌托邦》)作为切入点。

该书应该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和社会构想赋予“主义”概念的源头了,因为人们在论述一切对社会形态及其历史演变的思想渊源时,都不由自主地要追溯到托马斯·莫尔撰写的《乌托邦》及其中的思想概念。

其实,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通篇并没有“主义”一词及其概念。全书共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记述了作者游历各国所遇到和想到的新鲜事,并对照批判和分析了当时英国社会很多问题。而后一部分则是作者对“乌托邦”这个地方“美好社会状态”的系统化构想或设想。

托马斯·莫尔对他“乌托邦”构想共有几个基本的方面:一是所有社会财富都是“公有”的,除了人们自己的身体外,人们找不到一样私有物品。二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按照“安排”进行一定量的生产劳动。农村的种地生产粮食等;城镇的纺织制衣等。三是实行按需分配,每个人以家庭为单位随时到仓库领取所需要的东西,到公共食堂进餐,有丰富的食品。四是没有货币(随意领取也用不着)。五是人人接受社会化教育培训既是需要也是义务,男女平等,还要定期不定期举办演讲会,参与科学研究。六是选举(菲拉哈)产生社会公共管理者、教师、专职科研人员。这些人可免去生产劳动。七是“乌托邦”推崇生活简朴,努力工作,禁止黄赌毒。工作和学习之余可参加自己喜欢的各种娱乐活动。八是列出了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等若干社会道德规范……

应该说整个“乌托邦”故事及其构思,就是一部典型的文学类作品,只不过带有作者对社会生活一定的理想化想象而已,既没有对人类现实社会本质的认识和分析,也没有对所想象社会的任何论证及依据的阐述,更没有将现实社会及所构思的社会赋予某某“主义”的内涵,没有将现实社会形态说成是某某“主义”的产物。以至后人直接就把“乌托邦”当做了“美好”进行“幻想”的代名词。下面再列举一些托马斯·莫尔关于“乌托邦”的设想和描述,以加深我们对托马斯·莫尔在其文学作品中所表现之思想层级及概念的了解:

“除了知识和文化,没有一种财富比智慧和品德更有用,更高贵。……

“在乌托邦,人们不需要战争、压迫、诈骗等不道德的行为,他们过着和谐、幸福、自由的生活。……

“在乌托邦,一个人的责任不仅是为自己着想,还要为社会着想,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是相统一的。……

“在乌托邦,所有财富公有,没有贫富差距,人们不用担心贫困和饥饿,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

“在乌托邦,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人人都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国家和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即使到了欧文傅里叶圣西门等继“乌托邦”的设想之后,再续针对既已方兴未艾的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提出了产业主与产业工人和谐共生的种种问题与愿望,以及欧文于十九世纪初个人出资在美国践行其社会设想,都只是将相应的实践活动称之为“和谐公社”,既未自称为“某某主义”,也未将早期工业化社会现象及问题等称之为“资本主义”。我们具体看看他们的有关思想及论述:

傅里叶在他的社会构想中提到:(我们的社会)应该按劳动、资本和才能来进行分配……

圣西门对其想往的社会是这样描述的:资产者(生产组织者。后被称为“资本家”)之所以能够指导无产者(生产参与者),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财产,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阶级在能力和知识上占有优越地位……

欧文却对他的社会构想提出:每个人只要努力工作(生产)都是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我们的社会只要拥有足够的生产条件,人人都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应该是继托马斯·莫尔提出“公产”概念之后,也早于马克思提出“共产社会”概念的)……

——咦?……

——哦?……

如果想方设法把欧文的“和谐公社”摆弄成功了,情形将如何呢?包括克服了圣西门、傅里叶等人提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公平现象及矛盾,包括使用各种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暴力的手段……

——呵呵!如果像欧文新建起来的“和谐公社”叫做什么“主义”的话,那之前的社会形态不也一定是另外的什么“主义”的结果吗?而且必定是以其被克服掉的问题、现象和矛盾,为主要特征的!

既然“和谐公社”主要克服的是过去社会中存在的生产劳动及经济分配不公平,那么,那势将被克服众多问题、现象和矛盾的社会,就必定是“生产劳动不公平”性质的“主义”化的结果!

——综合起来看,那众多的可能被克服掉的社会问题、现象和矛盾,与在实际生产活动中掌握着生产条件(资料)的主导权密切相关,且就叫它做“生产条件主义”的社会吧(最终简化成“资本主义”)——完全忽视、蔑视甚而是有意无意的漠视那新兴工业化生产方式,以及需要不断磨合和逐渐成熟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作用。

——以此类推,可以重新解析和划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因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现象和矛盾而形成的不同社会形态、历史阶段及其所对应在其中的“主义”!且都与人类社会实际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发展变化无关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具体的社会阶段划分及相应“主义”,大伙不难在相关资料中找到,也可证明那些“主义”是不带任何具体生产生活方式以作为解析和分析的基础和根据的。

——更为主要的是,对人类现实社会的所谓的“主义”化划分,或者说“主义”化观念及思维,便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并理所当然地应用起来了!

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和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有的改朝换代一样,暴力是其中根本的和唯一的手段,尽管懵懂敷衍也搞了个所谓“剩余价值剥削”理论,至于是否实现了那原先提出的“主义”,抑或是否实现了“乌托邦”们提出的生产条件(资料)人人公有使用、平等分配、和谐生活……就只能且说了!毕竟,主观暴力只能毁灭现有的东西,并带来不了社会生产生活发展进步需要的生产生活方式。

即,后来那针对具体社会形态的“主义”观念及思维,虽经人们不计其数的修改、思辨、更正,虽曾有不少人质疑过,也曾有不少人自称过,还有不少人自称后又放弃过……

直至今天,对这“美好主义”之社会的憧憬,仍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以自己的标准陈述着,说真正的那某某“主义”所剩无几了。这,都是真的吗?

就那些人认为的所剩无几那几家,他们都能用自称的“某某主义”的定义,去衡量和鉴别过自己的现实社会吗?没有!至少从未见到有人结合实际严格而真实地、实事求是地鉴别过!包括与之对立着的那被人提出来的所谓“资本主义”,迄今也没有人结合实际去具体鉴别过、证明过。

2023.9.3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莫尔   乌托邦   托马斯   主义   社会   社会形态   观念   矛盾   现象   概念   和谐   过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