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唐玄宗如此信任,安禄山为何还要反?学者:换作是你也要造反

前言

唐玄宗在位初期英明神武,开创了盛世太平的局面。但在他晚年,却因过分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将朝政大权交给杨贵妃一族,导致朝野腐败,民心涣散。本文将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对当时朝堂局势的描写,探讨唐玄宗晚年怠政与杨氏专权所造成的恶果,以及这最终如何导致了安禄山的叛乱,为我大唐带来灭顶之灾。

第一章:君王怠政,权势滔天的杨贵妃

开元盛世,民富国强,唐玄宗此时正值英明神武之年,他采取积极开明的政策,重用贤良,使我大唐国势日益昌盛、民生日见富足。当时的老百姓都称颂唐玄宗明君贤主,再加上有李世民父子这对明君辅政,唐朝权势远播四夷。

但好景不长,随着岁月流逝,唐玄宗也逐渐步入中年。他原本勤政爱民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玄宗开始觉得自己在位多年,该退隐于后宫享受天伦之乐了。于是,他逐渐将朝政大权交给宠臣李林甫。

李林甫性格奸佞,他上朝时面对唐玄宗总是唯唯诺诺,暗地里却敛财受贿,结党营私。为博取玄宗欢心,李林甫还三天两头往宫里送去贡品佳肴,贿赂宫女太监,以获知玄宗的喜好。

渐渐地,玄宗沉醉在声色犬马中无法自拔。尤其是当贵妃杨玉环入宫后,玄宗的心思全被她吸引了去。杨玉环生得国色天香,轻歌曼舞更胜过任何舞女。玄宗整日与她相依娇宠,甚至连政事都顾不上,只想尽情享受这后宫佳丽。

杨玉环也极识时务,她故意装出害怕失宠的姿态,弄出一副体贴入微的模样侍奉玄宗。玄宗见她这般温柔美貌,宠爱之情愈发浓烈。朝中见状,也都纷纷徇杨玉环之私,以讨好皇帝宠妃。

杨贵妃一族于是权势滔天,她的兄长杨国忠更是掌握大权,取代了李林甫成为宰相。杨国忠为了确保姐姐地位稳固,也对宫中太监和宫女进行收买。他们暗中向杨贵妃汇报谁对她有怨言,然后杨贵妃就借皇帝之手排除异己。

朝野上下皆传杨贵妃执掌朝政,她的亲族也纷纷得到封赏,仿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原本只是地方小族,现在忽然跻身顶峰权贵,这引起了很多元老重臣的不满。他们认为杨氏靠姐姐柳眉胭脂得宠,乃是靠爬上龙床掌权,并非真才实学。

杨贵妃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还让唐玄宗专门开凿贡道,只为运送她爱吃的岭南荔枝。荔枝需保存新鲜,所以御膳房的太监夜以继日地赶运荔枝,一刻也不敢停歇。杨贵妃的亲戚们则更加猖狂,到处挥霍钱财,耀武扬威。

这让朝野上下充满怨言。人们都认为唐朝是我杨家的,皇帝不过是杨贵妃手中的傀儡。杨氏一族的专横跋扈,让唐玄宗这个君王的威严荡然无存。朝政腐败,民心渐渐离心离德了。

第二章:朝堂文武内斗日趋白热化

杨贵妃的亲戚们在朝中逐渐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这引起其他朝臣的不满和反感。宰相杨国忠更是直接把持大权,连三公也要给他点头哈腰。许多忠良之士见势头不对,纷纷告老还乡,不愿参与这腐朽的朝堂政事。

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奸佞小人。他们外表上装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样,暗地里却结党营私,互相递信搬弄是非。杨国忠任人唯亲,只重用他自己的亲信,将那些直谏敢言的忠臣一一贬斥,任由朝堂之上纵横捭阖之徒当道。

与此同时,禁卫军中的几位重要将领也暗地里结成各自的山头。其中最令人忌惮的是河西、范阳节度使,他们分别掌握着禁军中的左右神策大将之位,手握重兵,势力巨大。

这两派军阀明争暗斗,各自收买宫中的太监获得圣上恩宠。宫中左右两派太监也因此分成不同党派,互相揭短抬杠。他们在皇帝面前夸大其词,造谣生事,进一步影响着圣上的决策。

安禄山本为奉诏镇守边疆的大将军,多次率军击退外敌,颇有战功。他也想在朝堂中获得一席之地,于是拜杨贵妃为母,获取皇帝宠信。安禄山性格直率,不善谄媚,这与奸诈刁滑的杨国忠格格不入。

两人一来二往之间,已然结下梁子。杨国忠为人嫉恶如仇,看不惯安禄山在军中的威望。他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诋毁安禄山,说他骄纵功高自满。安禄山酝酿已久的朝野心思,也逐渐产生了叛变的想法。

河西节度使见安禄山有反心,便暗中拉拢他结为援手。两人联手对付朝中的杨氏势力。毕竟,一个文臣和一个武将要对付玄宗和杨氏自然轻而易举。渐渐地,唐玄宗也听信谗言,对安禄山生出猜忌之心。

整个朝堂上已经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几大势力。杨氏一族仗着皇帝宠信跋扈;文臣与武将明争暗斗;宫中的太监们结党营私;地方藩镇也暗生异心。这些势力盘根错节,争斗不休,将我大唐推向了动荡的边缘。

第三章:杨安两派矛盾激化,埋下叛乱导火索

杨国忠继任宰相后,本想借此机会好好收拾安禄山。安禄山在边疆驻军多年,威名赫赫。杨国忠心生忌惮,便开始在玄宗面前挑拨离间,造谣安禄山有叛逆之心。

安禄山性格直爽,与奸诈狡黠的杨国忠犬猿相对。他无法忍受杨国忠当着他的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派。两人矛盾也因此日益尖锐。

有一次朝会上,杨国忠故意让自己的心腹在玄宗面前揭安禄山的短。安禄山忍无可忍,愤而来袭杨国忠。玄宗急忙劝住,才没造成大乱子。但自此之后,杨安两派的矛盾便濒临公开化。

杨国忠返回家中,对夫人发泄不满:“区区一个边将,也敢与我为敌?等我除掉他,让他知道我杨家的厉害!”

夫人劝道:“安禄山势大力强,公然与他为敌恐怕有危险,不如打击他的亲信,逐步削弱他的势力。”

杨国忠恍然大悟,随即安排心腹制造安禄山部下的丑闻,一时间传的沸沸扬扬。安禄山部下士气受挫,也对他生出些许怨言。

安禄山倍感屈辱,他对家人温言劝导:“我效忠国家多年,披荆斩棘,却遭此忌邪之祸。朝中奸佞当道,臣无以立锥之地。或许我应举旗反叛,重新削平这乱世乱政!”

家人哀求他三思。安禄山闷闷不乐,整日酗酒。他也开始暗中联络河西节度使,准备在时机成熟时举兵造反。

杨氏势力的坐大和排斥异己,以及杨国忠的打压迫害,直接导致了安禄山心生叛变。如果当时玄宗能够调停杨安两派的矛盾,或许还能避免这场叛乱的爆发。

然而昏庸腐朽的君主和专权乱政的杨氏政权,已将大唐推上了动荡的边缘。和杨氏决裂的安禄山,也将握着大军武器的手慢慢伸向了叛乱的路口。

第四章:安禄山终于举兵叛唐,杨贵妃香消玉殒

755年冬,安禄山联合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终于在边境公开举兵反旗,襄阳、郑州、洛阳等地陆续加入。安禄山口号“清君侧”,得到不少百姓的响应。他们都认为这是为唐玄宗除奸贼杨氏的义举。

叛军势如破竹,很快攻陷洛阳。唐玄宗和杨贵妃仓皇出逃,在马嵬坡望见唐军主帅李龟身亡,杨贵妃悲痛欲绝,当场吊死在了马嵬坡垂柳之上。

村民老张目睹此景,不禁唏嘘:“君王昏庸,贵妃跋扈,自己种下毒因果,今日尝恶果,实为自作自受。唉,天道循环,国运兴衰,悲剧到头仍是平民百姓遭殃!”

安禄山入主长安,建立大燕政权,史称“安史之乱”。这场乱事持续了长达8年,直到唐肃宗联合回纥击溃叛军,由郭子仪平定乱事,唐王朝才得以维系。

然而,大唐此时国力元气大伤,不仅边疆地区纷纷独立,中央政权也大为削弱。杨贵妃与杨氏一族的专权乱政,无疑是导致这场叛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若非唐玄宗执迷不悟,任由权势腐败,安禄山也不会与朝廷决裂。这场覆灭性的叛乱无疑是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它警示我们,腐败乱政终将为国家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结语

唐玄宗晚年沉迷享乐,任由杨贵妃一族专政乱政,导致朝野分裂。在此背景下,杨氏与重臣安禄山的矛盾激化至极,终致安禄山决心反叛。杨贵妃也在这场叛乱中香消玉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河西   大唐   节度使   朝政   叛乱   贵妃   权势   太监   势力   皇帝   学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