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自知功高震主,赶紧告老还乡,皇帝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

自古以来,明君配贤臣,国家方可长久。在古代的朝政中,皇帝身边的左膀右臂必然是一文一武,文官主内,武官主外。

如果一个帝王能够拥有优秀的文武百官,那么将是朝代的幸事。然而,下属的能力过高却未必是件好事。

历史上,前有武将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于孝里亭,后有文官韩信被刘邦联合吕氏绞杀。他们二人都是君主的得力干将,但因其能力过高,功高盖主而引得君主猜忌,最后引来了杀身之祸。

历史上发生在君主身侧这样“卸磨杀驴”的故事不在少数,能够在功成名就后全身而退的人却不算多,秦朝的元老王翦便是其中之一。王翦在暮年的时候不仅在朝中地位颇高,在百姓的口中也是神话一般的存在,受到众人爱戴。

然而,他深知自己已经到了该抉择的时候,于是向秦始皇提出想要告老还乡的想法,那么秦始皇最后答应了吗?他又是靠怎样的手段保全自身的呢?

助秦一统,功高震主

王翦是秦国的一名得力战将,在嬴政还未统一六国时,王翦便已经跟随秦始皇出生入死,可以称得上是辅佐秦始皇攻打天下的左膀右臂。而秦始皇对于王翦也十分重用,不仅因其强大的战力,也因其谦虚的行事作风。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身为宰相的吕不韦对朝政的干涉十分严重,反观武将王翦却是对秦始皇唯命是从,不妄议政事,最终,在王翦的帮助下,秦始皇除掉了吕不韦这个心头大患,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从这件事中,王翦深刻意识到伴君如伴虎的处境,自己也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离开这片是非之地。

在秦始皇下定决心统一六国的路上,王翦作为先锋,带领其子王贲接连拿下除韩国以外的其他五国。在他功绩越来越多的同时,百姓之间的传言也开始逐渐增多,他们对王翦的崇拜甚至要高于秦始皇,更有甚者认为没有王翦就没有秦始皇。

秦始皇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质子经历,回到秦国后发誓要统一六国,常年寄人篱下,受人欺凌的日子让秦始皇也衍生出了极为敏感多疑的性格,在听到民间四起的流言后,他也不免对王翦产生防备心理。

不论王翦是否有谋反之心,他的威望与能力过高确是不可否认之事,因此,王翦清楚地明白秦始皇留不得自己,因此,在很早的时候,王翦便开始为自己功成身退做铺垫,立人设。

洞察君心,早做打算

王翦在辅佐秦始皇之前,还辅佐过秦昭襄王,在他之前有三大名将,其中一位是著名的赢得“长平之战”的主将白起,长平之战意义重大,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可见白起在当时是秦国数一数二的得力干将。

然而,这位得力干将最终却被秦昭襄王亲自下旨赐死,彼时王翦虽只有十几岁,但他明白白起的死是被冤枉的,从那时起,他就见证了贤臣的忠心永远比不上君主的疑心,因此,这件事潜移默化地让王翦有了提防之心。

在秦昭襄王死后,王翦辅佐了年幼的嬴政逐渐成长为杀伐果断的掌权者,即使秦始皇对自己百般信任,王翦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绝不逾矩。

但想要让秦始皇打消疑虑,并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王翦对于名将白起来说,之所以能够善终便是因为他高超的情商。

王翦不只是一个武将,更是一个具有谋略的军师,为了避免功绩过高而引得矛头全在自己身上,王翦有意无意地将出征的机会推荐给自己的儿子王贲和他的战友蒙恬。

我们知道蒙恬的武力也是十分强大,与王贲都是后辈中的佼佼者,王翦适时地向嬴政推荐他人带兵打仗,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己的军权,然而,权力分散给自己人还是远远不够。

因此,在王翦亲征时,即使自己一人完全有胜算,自己也会申请带上其他将领,如果打了胜仗则是两人一起分担功绩,这样可以很好地分散君主的注意力,也可以表现出自己对权势的不感兴趣。

事实证明,王翦的策略是有效的,他的作战理念在当时人看来属于稳中求进派,而过于思虑周全的行为会有让人有“前怕狼后怕虎”的感觉,因此在王翦后期,不少将领表示王翦果然人到老年,胆子也随之变小了。

这样的效果正中王翦下怀,自己年老已经没有任何争抢的念头,更不用说威慑帝王之位,而王翦用来自保的铺垫手段还不止于此。

临危受命,最后一战

公元前226年,秦楚之间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战斗,结果是以秦国的惨败而告终,这是秦国统一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场败仗,当时楚国的将领是项羽的爷爷项燕,有勇有谋,深得人心。

在出征前,秦始皇召集能臣商讨出兵之事,因对方将领是项燕,王翦认为必须率领六十万大军才有胜算,然而此时一位年轻将领李信站出来承诺,自己只需二十万士兵便可攻破楚国。

如果按照楚国当时传递的信息来看,二十万兵力确实有胜算,然而老谋深算的王翦却察觉到事情并不简单,谁知秦始皇过分自信,认为王翦年老不中用,直接指派李信出兵。

王翦深知秦始皇的脾性,没有反驳,事后向秦始皇提出自己年老想要回乡养老,秦始皇准许了。

然而这场战斗的结局比想象中还要惨烈,项燕故意示弱引得李信深入敌营,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秦始皇听说后勃然大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立刻亲自去找已经还乡的王翦求助。

王翦知道会有这样一天,但没想到秦始皇竟亲自来请他出山,王翦虽不愿意再入朝政,但碍于秦始皇的面子,考虑到秦国的安危,最终还是同意了秦始皇的要求,鞠旅陈师,担起了灭楚的重担。

要知道在李信一战大败后,秦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王翦出兵的要求是必须有六十万士兵,而当时秦国如果调走六十万士兵的话,秦国内的士兵则所剩无几,如果王翦要带走如此数量的军队,对秦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秦始皇虽万分纠结,但为了灭楚还是选择了相信王翦。而王翦也没有辜负嘱托,耗费两年的时间,最终擒了楚王,打败了项燕。

讨要封赏,全身而退

王翦虽然在灭楚之战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秦国也损失不小。当时王翦在率领军队到达战场后,采取了消耗战略,在进入楚地的一年间,王翦始终没有发动进攻,而是等待楚军主动迎敌。

王翦的作战理念除了稳以外还奉行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战争的胜利,这里的代价是指人力方面。在备战一年以后,楚国终于主动出城迎敌,此时楚军的耐心和好胜心已经快要消磨殆尽,在作战中自乱阵脚。

因而,最终王翦以最小的人员伤亡赢得了这场艰难的战役。但是,两年左右的物资消耗却不小,王翦这样的作战方式或许也只有秦始皇这样决心一统天下的君主才能够义无反顾的支持吧。

那么,在这两年期间,王翦作为主将又在干什么呢?难道在远离秦国的地方趁机养老吗?其实,王翦在下更大的一盘棋。

前面说到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出征,不仅秦国有极强的外患风险,其实还有王翦可能叛国的内忧,任何一个君主都难免会心里打鼓。因此王翦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虑,开始了一系列操作。

在王翦答应秦始皇出山前,便向他请求封赏了大量农田和宅院,表示要为后代留下足够的财富。在出征前,王翦又多次向秦始皇提到封赏的事情,这不禁让秦始皇感到十分疑惑。

其实如果王翦能够凯旋归来,不用他请求秦始皇也会赐给他丰厚的奖赏,但王翦还是表示自己是为了后代着想,想要得到大王的承诺。见此情形秦始皇也没有多说什么,表示自己一定办到。

王翦的操作看呆了一众大臣和随从,认为王翦竟如此贪图钱财,殊不知这正是王翦想要制造的效果,按照秦始皇向来对王翦的了解,可能不会轻易相信王翦的行为,但如果身边的人都有这样的言论,秦始皇也难免不受影响。

而在楚国边境驻扎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王翦还时不时地派手下回朝向秦始皇讨要封赏,秦始皇每次都应允了他。日积月累之间,秦始皇也逐渐接受了王翦只想要为子孙谋福利而无反叛之心的人设。

王翦不惜将自己塑造成这样的形象,足以看出他的忍辱负重识大体,他做了如此多的努力,也难怪最终能够全身而退。

在灭楚之战胜利后,王翦再次向秦始皇提出辞官回乡,他认为自己的身体确实一天不如一天,何况江山代有人才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话里话外想要秦始皇放自己一马,好让自己可以善终。

秦始皇身为君王又怎会听不出言外之意,在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最终准许了王翦回乡,而相传秦始皇也没有找王翦的麻烦,最终老人得以善终。

顺应君心,子孙满堂

王翦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一个最大的原因还是他顺应君心。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对白起和王翦的长处和短处分别进行了评价,白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没有能力应对奸佞的陷害;

而王翦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有左右逢迎的情商,但却没能做好一个直言进谏的谏臣,放任秦始皇逐渐杀戮成性而不加以劝阻,反而一位迎合取悦。

司马迁对其的客观评价,也道出了王翦最终能够功成身退的根本原因。如果说王翦为个人及后代考虑,在他仕途后期,选择了所谓的“顺应君心”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正是因为王翦的听话收敛,才让秦始皇与他之间没有太大的隔阂。

俗话说忠言逆耳,王翦深知其中的道理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而且,秦始皇作为一国之主,必定有超出王翦的大局观和价值观,加之吕不韦的前车之鉴,如果王翦按照自己的想法强加于秦始皇,想必不止一次地会触碰到秦始皇的逆鳞。

因此,王翦善于揣测君心,总能把握好进谏的分寸,最终用自己的真心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

在王翦辞官后,他的儿孙仍在朝中为国效力,他的儿子王贲继承了他的事业,他的孙子王离辅佐了秦二世胡亥,在秦朝灭亡时,王离带兵出战,最终不敌项羽被其生擒,虽说后代没有王翦的实力,但也算是有勇有谋。

值得一提的是,项羽在抓到王离后,念在对王翦的尊敬,最终还是放了王离和家人,使得他们的后代能够繁衍。而现在的太原王氏和琅玡王氏都是王家的后人。

可见,王翦当年的苦心经营,从长远来看,保住了自己无数代子孙的繁衍和发展,他的人生算得上是一部传奇。

结语

能够在秦始皇手下出生入死,助秦一统,也能够在功成名就后全身而退,并让秦始皇给与其封赏,王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洞察人心,发挥智慧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长久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王翦之所以能够生存,在对上的交往中根据嬴政从稚嫩到掌权到杀伐果断,每一阶段的王翦都能够随机应变,找到与秦始皇相处的最佳状态。

在同朝野大臣的相处中,王翦也总是能够明辨英才,提防小人,在保持为国效力的忠贞之心时,也能够斩断奸佞之臣的陷害。可见王翦的适应能力之强。他的人生经历值得我们去了解,他的生存智慧也值得我们去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秦国   楚国   项羽   告老还乡   封赏   朝政   干将   将领   君主   后代   将军   皇帝   全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