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红五军团总指挥,42岁不幸战死沙场,他的子女后代过得如何?

《董振堂:炽烈青春 红色英雄》

土地革命是人民武装发展史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红军官兵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对抗装备、兵员数量都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期间,我方遭受了巨大损失,许多优秀的将领战死沙场,身膏野革,没能亲眼看到新中国建立,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当属董振堂。

董振堂,河北人,从小聪慧好学。19岁时,他顺利考入中学,本想着往后再考大学,从文报国,但眼看着北洋政府昏庸无能,百姓遭受肆意盘剥,他不禁痛心疾首,决意从军当兵,用枪杆子安天下,给老百姓打一个天平盛世出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保定军校,毕业后投身西北军中,大获全胜。

董振堂在西北军中有着与众不同的选择,他只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每次上级赏赐给他财物,他都将其分给生活困难的属下,自己从来没有留过一块大洋。他从未被金钱所诱惑,坚持以廉养身。他是一个与同僚不同的人,同僚步入仕途,要么为了求财,要么为了求权,而他只为了心中的理想。

1930年,董振堂所在的部队接受改编,被缩编为一个旅,隶属26路军作战序列,被调到江西与红军作战。他所在的部队原本迫切想要挥师关外,收复故土,但蒋介石一再执行“安内”政策,这引起了大家的强烈不满。共产党得知此事后,派人与董振堂等人接触,向他们宣讲共产党的政策,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驱逐侵略者,恢复中华领土。

受到共产党政策的感召,董振堂决定投身红军,与几位同僚一起起义。他们合编为红5军团,继续由原国民党将领领导。红军长征时,他奉命率军担任后卫,与大批国民党军对战,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成功掩护主力部队冲破敌人精心编制的包围圈,顺利进军川贵。

在红军远征甘宁时,董振堂率军攻占高台城,但在敌人的围剿下陷入被动。尽管部队指挥官决定原地坚守,董振堂深知此举将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在与敌人激战旬月之后,他意识到必须突围。然而,政委错误估计了战况,坚持原地坚守,导致红军团围困继续。

最终,红5军团的士兵们奋勇抵抗,尽管武器耗尽,但用刺刀、木棍与敌人搏斗。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援军,而是敌军的总攻。城破之时,董振堂为了不落入敌手,杀身成仁,时年42岁。

董振堂的牺牲是为了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他的子女们继承了他的意志,其中长子战死于前线,次子投身农业研究领域,女儿成为大学教师,为我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振堂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因为不齿国府的所做所为,他毅然脱离反动派阵营,加入红色革命队伍,立下了不世之功。他顽强战斗,宁死不屈,最终杀身成仁,书写了一段悲壮而又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他是一位红色英雄,他的事迹将永远铭记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董振堂:燃烧不息的革命火焰

土地革命是中国人民武装发展史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在那个年代,红军官兵们拿着简陋的武器,面对装备和兵员数量都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着一场血战。在这段时间里,我方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许多优秀的将领战死沙场,他们无法亲眼见证新中国的建立。而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董振堂。

董振堂是河北人,自幼聪慧好学。19岁时,他顺利考入中学,原本打算考大学,为国家报效。然而,眼看着北洋政府的昏庸无能和百姓遭受的肆意盘剥,他感到痛心疾首。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志向,从军当兵,用枪杆子为老百姓打造一个天平盛世。192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保定军校,毕业后投身西北军中。1926年,他响应广州国府的号召,在冯玉祥的带领下,联合阎锡山的部队东进,成功攻击了华北一带的奉军。

不久之后,由于他的战功卓著,董振堂被提升为师长,并获得了中将衔,成为西北军中的一位虎将。然而,董与其他西北军将领不同,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只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每次上级赏赐给他财物,他都将其分给生活困难的部下,从来没有自己留下一分钱。即使妻子劝他置办几亩地,买几套宅院,他也坚持以廉洁为原则。

1930年,西北军、晋绥军等联合桂军向蒋介石逼宫,双方在河南、湖北、安徽等地爆发大战。战况一度胶着,不分胜负。然而,当时张学良率部进入华北后,胜利的天平突然倒向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灰头土脸地败退,部分部队被迫投降国府,其中包括董振堂的师。

没过多久,他的部队接受了改编,被缩编为一个旅,隶属于26路军作战序列。1931年,他被调往江西与红军作战。当时,日寇已经侵占了东北,而26路军迫切地想要挥师关外,收复故土,根本就不想与同胞动武。然而,蒋介石一再执行“安内”政策,这引起了众多将士的强烈不满。共产党得知此事后,认为这是一个策反的良机,于是派人与董振堂等人接触,向他们宣讲共产党的政策,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驱逐侵略者,恢复中华领土。

董振堂深受感动,于是与几位同僚一起率军起义,投入到共产主义阵营,为红军的声势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党中央将起义部队合编为红5军团,并继续由原国民党将领领导。1932年,董振堂被任命为军团总指挥。他指挥部队多次配合友军痛击敌人,巩固了苏区。在红军长征时,他奉命率军担任后卫,与大批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成功掩护了主力部队冲破了敌人精心编制的包围圈,顺利进军川贵。

1936年,长征胜利,党中央为打通苏联援华物资通道,决定组建一支军队远征甘、宁两省。红5军团随即被缩编为红5军,董振堂继续担任指挥官,与友军西进隔壁滩协同行动。然而,与南方群山环绕的游击战不同,西北的地形较为平坦,红军无法充分发挥游击战的优势。加之敌人骑兵部队的机动攻击,红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前进受到了阻碍。

在研判形势之后,董振堂决定率军攻占高台城,并在那里稍事休整,再制定下一步的计划。敌人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了2万余人的大军,围困住了红5军。董意识到敌强我弱,坚守无法持久,于是决定突围。然而,政委在这个时候错误地估计了战局,竟然要求部队原地坚守,不得擅动。董振堂只好执行命令。

战斗进行得非常惨烈,红军伤亡惨重。战士们在用光了子弹之后,便抄起刺刀和木棍与敌人搏斗。经过了十多个月的苦苦支撑,仍没有等到援军的到来。到了1937年1月底,红5军官兵的伤亡已经达到了大半,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敌人察觉到我方已经力不能支,于是集结兵力,发动了总攻。城破之时,董振堂不想落入敌手,遭受敌人的辱骂,于是举枪自尽,时年42岁。

董振堂的子女继承了他的意志,长子参军抗日,战死于前线,次子在建国后投身农业研究领域,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唯一的女儿成了大学教师。

董振堂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他不齿国府的所作所为,毅然脱离反动派阵营,加入了红色革命队伍,坚定不移地走共产主义的道路,立下了不世之功。在远征甘宁时,他顽强战斗,宁死不屈,最终选择了杀身成仁。他的一生书写了一段悲壮而又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作为一位红色英雄,董振堂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英勇无畏的红色英雄——董振堂》

土地革命是中国人民武装发展史上最艰难的时期之一。在这段时期里,红军官兵们面对着国民党军装备优势、人员数量众多的压力,手持简陋武器,艰苦奋斗。在这期间,我方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优秀的将领在战火中牺牲,没能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而其中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董振堂。

董振堂是河北人,自幼聪慧好学。19岁时,他考入中学,原本想着接下来考大学,以文报国。然而,当他看到北洋政府昏庸无能,百姓深受剥削,民不聊生时,他不禁痛心疾首,决定改变自己的志向。他决意从军当兵,用枪杆子维护天下安宁,给老百姓带来幸福。1920年,他优异的成绩让他考入保定军校。毕业后,他加入了西北军,在冯玉祥的带领下,与阎锡山部联合举兵东进,攻击盘踞在华北一带的奉军,获得了大胜。

不久之后,董振堂凭借出色的战功,被提升为师长,并晋升为中将。他与其他西北军将领有本质的不同,其他人为了追求财富或权力步入仕途,而董振堂始终坚持实现自己的理想。每当上级给他赏赐财物时,他都将其分给生活困难的战士们,从来没有留下一分大洋。他的妻子劝他买几亩地、几间房子,但他一直坚持廉洁自守。

1930年,西北军、晋绥军联合桂军等人包围蒋介石,双方在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展开大战。起初战况胶着,双方难分高下。然而,当张学良率军进入华北后,胜利的天平突然倒向了蒋介石,冯、阎等人被迫败退,部分部队被迫投降国府,董振堂的师也在其中。

不久之后,董振堂的部队接受改编,缩编为一个旅,归属于26路军。1931年,他被调往江西与红军作战。当时,日寇已经吞并了东北,26路军渴望挥师关外,收复失地,根本不愿与同胞动武。然而,蒋介石一再执行“安内”政策,激起了部队的强烈不满。我们党得知此事后,认为这是一个策反的绝佳机会,于是派人与董振堂等人接触,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驱逐侵略者,恢复中华领土。

董振堂深受感动,与几位同僚一起发起起义,加入共产主义阵营,壮大了红军的声势,让星星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党中央将起义部队合编为红五军团,并继续由原国民党将领领导。1932年,董被任命为军团总指挥,他指挥部队多次与友军配合,痛击敌人,巩固了苏区。在红军长征期间,他奉命率军担任后卫,与大批国民党军对战。经过付出惨重代价后,他成功掩护主力部队突围,顺利进军川贵。

1936年,长征胜利后,党中央决定组建一支远征军队进入甘、宁两省,红五军团随即被缩编为红五军,董振堂仍担任指挥官,与友军协同西进。西北地区地势平坦,与南方的群山不同,红军无法充分发挥游击战术,承受了敌人骑兵部队的机动攻击,导致损失惨重,前行受阻。

董振堂在分析形势后,决定率军攻占高台城,让战士们休整一下,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敌人得到消息后,立即组织了2万多人的大军前来围剿红五军。董意识到敌我力量悬殊,固守城池必将无法持久,于是决定突围。然而,政委在此时错误地估计了战况,要求部队坚守原地,不得随意行动,董振堂无奈只能执行命令。

战斗进行得非常惨烈,红军伤亡惨重。战士们在用尽子弹后,便拿起刺刀、木棍与敌人搏斗,艰难支撑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仍未等到援军。到了1937年1月底,红五军的官兵大部分战死,仅存的幸存者不过百人。敌人察觉到我方已经力不从心,集结兵力发动总攻。当城池被攻破时,董振堂宁愿以身殉国,不愿落入敌人手中,遂举枪自尽,享年42岁。他的子女继承了他的意志,长子参军抗日,牺牲在前线,次子在建国后投身农业研究,为我国第一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唯一的女儿成了大学教师。

董振堂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因为不满国民党的所作所为,他毅然脱离反动派阵营,加入了红色革命的队伍,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立下了不世之功。在远征甘宁期间,他顽强战斗,宁死不屈,最终杀身成仁,书写了一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他是一位红色英雄,他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土地革命   军团   党中央   杀身成仁   总指挥   沙场   将领   蒋介石   红军   国民党   后代   子女   部队   敌人   不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