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镇一面”到“一镇一品”:保护是基础,创新是关键

□李施源(苏州大学)

近年来,不少城市花大力气改造古城镇,目的是将其变成旅游目的地,以所谓的“古色古香”来吸引游客。有媒体近日调查发现,不少文物保护院落修缮后被“改头换面”,商业气息浓厚,开发有余、保护不足,被人诟病。如何让古城镇焕发新生机?关键要保留好古城镇的“老味道”,在传承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才能让古城镇气质更加迷人,生命力得到更好延续。(10月8日 中国新闻网)

伴随着网络上旅游照片的发布量逐渐减少,八天小长假也落下了帷幕。当我们把这些照片集在一起时,一个长期困扰旅游爱好者的问题再次回到大众视野。在五湖四海的网友发布的图片中,从苏州的山塘街到成都的宽窄巷子,从黑龙江的塔子古城到海南的中和古镇,大家似乎去了很多地方,但又像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拍照。而配图文案中所说的古街古镇,仿佛只是套着古风壳子的商场夜市,读不出历史、闻不见古香。

当下,遍观全国古镇,“查重率”不断攀升。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古镇的街上看到许多网红路牌,比如年初爆火的“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这样的牌子似乎不只适用于江南地界,只要改个名,哪里都可以借到江南的这缕“春风”。在不少古镇开发者眼中,从“千镇一面”到“一镇一品”,似乎只要插上个网红牌子就能塑造独树一帜的特色,却忽略了最核心的部分。而对待古屋古物的修缮,一些开发者往往放弃了修古仿古,而是大多选择插入现代元素,古今快速转换的房屋建设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这样的布局对原住民也产生了影响,原先的古朴生活除了被人群打破之外,还丧失了赏景玩物的趣味。商铺也成了流水线,“梅花糕”“车轮饼”好像成了全中国的特产,“丝绸”“玉器”也是随处可见。

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保护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关于古镇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维持古镇的氛围不仅是对游客的尊重,更能为当地居民撑起保护伞。同时旅游人数限流也能起到保护作用,“热闹”是“市井烟火”,“喧闹”就是“极端混乱”,二者之间的“度”需要相关主体进一步去把握。在创新方面,古镇特色不明显,根源在于文化探究不足,找不准发力点。开发者只是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短暂的“同质化”是建立不起旅游地标的。开发者需要挖掘传统文化、地区故事和当地美食,打出独一无二的特色牌。突破运营机制局限,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古镇产业项目,活化市场化机制,取长补短、错峰发展,提升各环节的市场响应能力,推动所有要素自主高效流转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古镇的开发不仅要靠市井烟火,满含传统文化和地方风味的“诗和远方”同样重要。“千镇一面”终究不会长远,“一镇一品”还有待发展,创新不是单纯的现代化,古镇的生命力还要“老味道”滋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江南   市井   开发者   古镇   传统文化   生命力   烟火   城镇   特色   关键   基础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