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文官的章邯在秦国将亡时,带领一帮囚徒血战,差点就成功续命

章邯:废丘秦夜月。曾照故人伤

我是很不喜欢章邯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所率的20多万将士惨遭坑杀,却能心安理得地被项羽封王,我觉得章邯就是将他的部下活活地推向了地狱,他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是直接出卖了与他一起奋战的兄弟,可耻之极。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没有给章邯立传的,一些烂泥糊不上墙的阿猫阿狗们,还在《史记》占据着一席之地,按说,司马公是最同情悲情之人了,《史记》中的荆轲、项羽、李广等等,无一不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为何偏偏不给这对秦末影响巨大又悲催的章邯立传呢?不懂。

也许,章邯作为降将,又两度成为刘邦对头的死敌,司马迁写来还是有顾虑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那被坑杀的20余万三秦子弟,他们的父母兄弟,子孙后代,对章邯是有着切齿之恨,所以我想,司马迁再是对章邯抱有同情,也不愿招惹众怒吧。

章邯的确是一个值得同情之人,妥妥的悲情人物,当然,这是我多年读史后所得出的结论,他在秦王朝最紧急关头,挺身而出,灭周文、败陈胜,杀田儋、焚魏咎,袭定陶、戮项梁,夷邯郸、会王离,他几乎就将秦国从覆没的边缘拉了回来。

他如“白起重生,王翦再世”,要不是项羽的出现,他极可能就改变了秦末的历史,这样一个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人物,连个传也没有,司马公也太狠心了些。

陈胜吴广起义后,部众像滚雪球般地越滚越大,四方响应,在派出周文率数十万起义军向咸阳杀来的关键时刻,章邯出现了,他似乎是天外来客,毫无征兆,因为,我们对他此前的人生轨迹全然不知。

此时的秦国,百余万大军分别被派去守长城和南征百越,寥寥无几的正规军在起义军的打击下,也呈溃败之势,在这危急之时,一个主管内务的少府章邯,担负起了拯救秦帝国的重任。

很多人将章邯称为“秦国最后一位大将”,这个是严重不负责任的说法,在他率军抗击农民军之前,他的职务是少府,妥妥的文官。

史书上第一次出现章邯的名字,是在这段话中,“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少府属秦官职务中的九卿之一,大概相当于宫廷内务财税部长,也管理着全国的赋税;但是,在秦典籍中,还有一种少府称作“将作少府”, 大约是宫廷基建部长,也是全国重点建设项目的最高管理人员,从他对修建秦始皇陵骊山囚徒的熟悉程度看,他应该属于后者。

从一般的认知说来,他征调骊山刑徒及奴产子70万,组成了一支军队,将攻打咸阳的周文击溃,一路高歌猛进,势不可挡,顷刻间就逆转了局势,这是《汉书》中的说法。

但是,我对这支军队的组成成份是很有些怀疑的,至少是没有说清楚,从字面上看,这70万刑徒都是囚犯,或者是抄没的贵族或官府奴婢所生之子,其身份仍为奴,即所谓奴产子,其实我觉得,这些人在整个部队中,所占比例应该不会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应该是全国各地征调来服徭役的民工,这是秦律规定的,每个壮丁每年要服一个月的徭役,主要去向就是修长城或修骊山陵,所以,这里汇集几十万服徭役的民众是可以想象的。

管理、看押这么多人,完备力量肯定也是很庞大的一个数目,这才是帝国军队中的精英,我想,即使没有十万,也离之不远,这样才能保证在危难之时,在这些“老兵”的带领下,这几十万人方能迅速地成为一支让人生畏的力量。

章邯带领着这支军队,横扫对手,会同王离的精锐共同攻打赵国,将赵军主力围于巨鹿,如果灭了赵国,其他反秦力量亦将随之土崩瓦解,章邯的英名定能随着延续秦国祚的不世之功而扬名天下。

但不幸的是,突然从楚军阵营中冒出了一个项羽,他杀自家主帅宋义,破釜沉舟,只率数万人,便将一路从长城狂飚而来的王离打得溃不成军,活捉王离并斩杀主将苏角,秦将涉间自焚,赵国瞬间脱离苦海。

巨鹿之战使项羽英名大噪,从此位中国历史上顶级名将之列,而章邯则成为项羽功勋的垫脚石。

但是,巨鹿之战只是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受到打击,章邯的军队并未伤筋动骨,只是士气低落而已,“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此时的他一边稳住阵脚,一边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汇报战况并催发补给。

但因奸相赵高使坏,司马欣不仅没有见到赵高和皇帝胡亥,还差点送了性命,章邯在“有功亦诛,无功亦诛”的情况下,权衡利弊,索性便投降了项羽,至此,秦王朝最后的一点希望破灭,灭国只是时间问题。

项羽入关,斩杀秦王子婴,将刘邦分为汉中王,统巴蜀之地,为防止刘邦作乱,特将三位原秦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分在陕西以阻刘邦,这便是后世将陕西称为三秦大地的来历,章邯被封雍王,建都废丘,即今咸阳西面的兴平一带。

章邯作为将项羽的叔父项梁斩杀的降将,这血海深仇项羽不但忍了,而且还给章邯封了王,这其中的原因大家其实是心知肚明,无非是招降纳叛有超级秀而已,但对章邯来说,项羽对他可算是再造之恩,章邯惟有感恩戴德地做好自己份内之事。

如果这样的日子能平稳地过下去也还算不错,可刘邦岂是池中物,那是一心想冲天的潜龙,偏偏手下又出了个被后世称为“兵仙”的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番的神操作,便率兵越过秦岭,打到章邯把守的废丘城下。

这其实是潜在的危机的总爆发,章邯是躲不过去的,对此,韩信看得是很清楚的,“"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而此时,项羽正同齐地的诸王血战,根本无力分兵来援,而三秦中的那两位,又“三姓家奴”般地投降了刘邦,只有章邯誓死不降,在率残部坚持了十个月之后,终于城池被攻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绝望自杀。

要说有路,当然还有一条投降刘邦的路,也是唯一能起死回生之路,步司马欣和董翳的后尘,也没什么不好,可章邯却拒绝了,这是他报恩的表现,还是如后来项羽“无颜过江东”般的悲壮,不得而知。

我感觉,在忠君的信条还尚未形成国民概念之时,他依旧为项羽坚持到了最后,这应该是他兑现了自己对项羽的承诺,是战国遗风的留存,如果说项羽是最后的贵族,章邯就是他周围一群人的缩影。

我感觉,这章邯如项羽一样,也是秦末历史上的悲情英雄,可惜,国人历来遵循的是成王败寇之原则,少有几人能如司马迁一样,将掌声献给失败之人,至于为何没给章邯立传,可能老人家有自己不得已之苦衷吧。

不仅是司马迁,其实班固的《汉书》也没给章邯立传,原因是否同司马迁一样,我不敢说,但事实上,章邯的事迹只能从其他人的传记中,摘得些只言片语,仿佛是孤魂野鬼般地穿梭在这个历史的瞬间,为他人作嫁衣裳,成为项羽和韩信的背景板,“既生瑜,何生亮”,时也,命也。

章邯,作为一个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的人物,“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对他最佩服的地方,是在大秦帝国在风雨飘摇之时,能挺身而出,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将大秦几乎就要从烂泥中拖将了出来,倘若不是内有赵高的掣肘,抑或是那群猪队友能再强悍些,延缓一下秦王朝的寿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邯不败,即秦不亡。”蔡东藩的这句话说明了章邯对秦国的重要性;然而,章邯再能干,再悲情,他率领的二十余万将士被项羽坑杀,只有他们三个人被封王,这如何不教人不恨章邯,也许,他没想到项羽会如此残暴。

然而,这笔账却是算在他身上的,所以,章邯再是如何了得,如何地勇于担当,如何地委屈悲情,乃至最后如何地壮烈身死,他是殉国还是殉项羽,我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一个能让人喜欢的支撑点,围绕着他的,是那挥之不去、惨死在项羽手中的几十万冤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秦国   巨鹿   秦王   项羽   史记   徭役   少府   文官   长城   囚徒   刘邦   血战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