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崇祯死后他的儿子们结局如何?

1328年,朱元璋诞生于凤阳县的一户贫苦农家。年幼时,他曾放过地主的牛,后来入皇觉寺成为一名和尚时要过饭。当他25岁时,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与元朝进行反抗。在经历了15年的艰苦奋斗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击败了各路农民起义军及剩余的元朝势力,自称南京皇帝,建立了明朝。

而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上,用一根绳子自缢维护了他作为皇帝的尊严,也标志着明朝的覆灭。

历经276年的明朝,有不少奇葩的皇帝,有迷恋炼丹修仙的,有喜欢玩斗蛐蛐的,有几十年不上朝的;有名臣与奸臣共存。有被视为千古一相的张居正,有明朝的第一功臣于谦,有以其圣贤形象而闻名的王阳明,也有一些奸臣如宦官魏忠贤的存在。

明朝的覆灭不应仅归咎于崇祯一人,实际上,崇祯是一位勤政节约的皇帝。在明朝灭亡之前,前几位皇帝的治理方式或有所欠缺,导致大明王朝已经陷入危难之中,崇祯虽努力挽救,却无能为力。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存在各种说法。其中较为广泛的观点认为,明朝末年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导致了粮食大量减产,农民无法充饥,只得被迫起义,同时满清利用这个机会趁虚而入,明朝政府不得不分兵应对,从而导致顾此失彼,最终被李自成推翻。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朱由检自缢后,他的几个儿子下场如何呢?

其中朱慈炤作为四皇子,运气比较好,大顺军攻入京城后,他被一位姓毛的将领带到了河南,开始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朱慈炤成为一名前朝官员的女婿,依靠教书为生,一直生活到了70多岁。然而,他的身份最终还是被揭露,导致了全家的灾难。

崇祯皇帝自缢后,大臣们纷纷投降和逃亡,也有的为了国家殉葬,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也成为李自成的俘虏。不久之后,吴三桂率领清军攻入北京,李自成带着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匆忙逃离了。清军占领北京后,为了稳定局势,对明朝投降的大臣进行封赏,让他们安居在各自的地方,即使是明朝的皇亲国戚,也得以保住家财和地位。

年冬,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奎家里迎来了一个自称是太子的人。与此同时,崇祯皇帝的大女儿(长公主)寄养在周奎家中。周奎见到了这位来人后非常震惊,立刻让长公主出来相认。两人见面后感动得抱头痛哭。周奎急忙准备饭菜,带全家人一起向这位自称太子的人行君臣大礼。公主询问太子如何来到这里,太子回答说,李自成的军队被打散后,他先是躲藏在东厂,然后潜伏在一个豆腐店,接着又躲到了尼姑庵里。半个月后,尼姑庵里的一个姓常的老侍卫偶然发现了他,并将他带到了家中。后来听说长公主寄养在岳父家,太子就投奔过来了。

太子的陈述非常详细有条理,而且还能正确叫出太监们的名字,让人信以为真。尽管周奎只得临时安置太子,但几天后,他下决心要将太子交给有关部门,理由是这位太子是个冒充者。有趣的是,当审讯官请来宫廷内的太监们进行辨认时,大多数人都跪下磕头,而太子则一个个称呼他们的名字。也有一些聪明敏捷的人,赶紧装作不认识太子。

后来,因为一位坚称太子是真的审讯官被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处死,换了一位审理者重新处理。于是,这个案件“顺利”结案,即太子确实是个冒充者。

当时有人提出疑问,明朝已经灭亡,假冒太子不仅没有任何好处,还要承担风险,谁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有越来越多的朝臣和民间人士提出质疑。多尔衮毫不客气地将所有质疑太子案件的人一并杀害,以棒法威逼之下,大家最终统一了说辞。

崇祯皇帝去世后,他的堂兄马上在南京成为南明弘光帝。就在清朝杀掉“假太子”之后,又出现了一个自称太子的人在杭州。听闻此消息后,弘光帝非常惊讶,立即派人将这位“太子”迎回南京。

这位“太子”到达南京后,当政者应邀让认识太子的人前去辨认。结果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是真的,一派认为是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定他是假的。有人说,这位假太子已经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叫王之明。然而,弘光帝并未敢对这位“太子”采取行动,因为有人向他发出威胁,要求他善待这位“太子”。一位驻扎在长江中游的大将更以保护太子的名义率领军队逼近京城。

南明的王之明比北京的太子更幸运一些。1645年,清军猛攻南京,弘光帝仓皇出逃,南京市民闯入监狱,释放了王之明,并让他登上皇位。然而可惜的是,这位皇帝没能坐多久,南京很快遭到攻破,王之明与弘光帝一同被带往北京处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崇祯   明朝   尼姑庵   京城   奸臣   南京   北京   开局   太子   皇帝   结局   公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