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军入关,福州多了一个叫「蒙古营」的地名

许多人第一次到福州来,都对一个公交站名感到惊讶,怀疑是否听错了,因为它和福州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它就是鼓楼区的“蒙古营”。福州城和蒙古大草原如何联系在一起?

清军入关

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满清统治者就开始施行“满汉分居”政策。那么什么是“满汉分居”呢?就是满人居住在“城中城”——满城里面,一道高墙把满人和汉人分隔开来,不但汉人不能随便进入满城,就是满人未经允许也不得随便远离满城。满城是指清朝时期,清朝皇帝为了维持统治、安排八旗及家眷住所、强调满语骑射而刻意制造民族割裂的驻防城。

靖南王耿精忠

“福州八旗驻防城”于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逐渐形成。 顺治十四年(1658年)五月,清廷派都统“郎名赛”率汉军八 旗三千人驻防福州。这是清代在福州设八旗驻防的开始。《福州地方志》记述: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反清,据福建,帝命大将军康亲王由浙入闽,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康亲王自衙州入仙霞关,直捣福州,讨平福建后,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福州驻防。(《清皇朝文献通考》称:康熙十九年始设福州驻防将军一、副都统二,兼管标下绿营官兵),改用八旗满洲。

由于旗兵的驻防,东门、汤门、水部门一带的民居,均被征用为满州营地。城内设有八旗衙署、营房、教场、箭亭等设施,主要驻扎镶黄旗和正白旗两个旗的官兵,共计约3000人。当时,清皇帝派遣大量八旗中的蒙古兵入闽驻扎福州城内,福州城当时的东部和南部一片区域提供给这些驻防的蒙古兵居住。这些士兵平时只驻守福州,不去外地执行任务,主要时间用于练习骑马射箭或用火绳枪打靶。因此,这个地方因此被称为“旗人营地”,简称“蒙古营”。

早在清朝年间,旗汛口与今福州五四路一带均为旗人生活与旗兵驻扎之地。这些地方在当时是旗人的地盘,汉人是不能进入的。旗人为防止汉人混入,将其生活的地方全部用墙围起,为方便生活其中的旗人出入,又建造了许多军门,来往行人都要出示证件之类,以示身份。旗汛口一地在当时就是最大的军门之一,故名旗汛口。

旗营驻防福州

所以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蒙古营与元朝蒙古军队并无关联,实际上是清朝八旗军中蒙古兵驻扎的营地。蒙古营这一地名的由来并非平平稳稳。这里需要讲到当时的“匡屋”制度。所谓“匡屋”,就是士兵将民居中的住户赶出,直接霸占为民居。八旗兵到福州后,随意选择安营扎寨之地,地方官员也管不了,尤其是福州城东的仙塔街、井楼门、河西街都遭到他们的踏访。当时那片区域已是人烟旺盛的市井之地,居民也被勒令搬离,导致了很多流离失所的惨剧。除此之外,“匀厝”也存在于“匡屋”之外。如果城内居民家中有空房,要提供给房屋被占者居住;如果家中没有空房,则需要出相应的银钱补贴。将军队的开支转嫁到平民身上,原本安居立业之所变成了一片斗鹰逐犬之地,实在令人叹惜。

辛亥革命后,福州城光复,原本驻防的旗人迁往别处,于是“蒙古营”这个名字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蒙古   福州   旗人   满城   满人   汉人   营地   民居   地名   清朝   康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