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闻·在路上 - 喀什古城印象

我国最西边的大城市是新疆的喀什。凡到喀什来的外地人,大都会到喀什古城一游,那是个能充分体验到异域风情的地方,更是一个成功地把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完美融合的景点,而且还不卖门票。这一点很像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老城——居民们世代长住其中,实在无法完全封闭起来。

乐器铺子

一条名叫解放大街的路从南到北穿过古城,把古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街西有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寺南有条吾斯塘博依路,吾斯塘博依本意是水渠或河道的意思,据称两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王宫就建在这附近,故号称“千年古街”。街不宽,两侧全是密集的商铺。乐器铺子的房檐下挂满了热瓦普、都答尔、冬不拉等乐器,还有更多我叫不上来也记不住名字的。用它们演奏伴唱的歌声从路的另一头传了过来,那里有一家百年老茶馆,是个两层小楼,每日都有几个头戴小花帽的维吾尔族老汉凭栏弹唱,吸引了许多游客。登上茶楼,就见里面是个铺着红毯的大榻,茶客们盘腿而坐,听着音乐,一边喝热茶、吃零食,一边闲聊。兴之所至,还有人起身下榻,在极狭小的空间里跟着手鼓的节拍扭动起来。我知道隋唐时流行过胡旋舞,白居易《胡旋女》诗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那舞姿比眼前的情景似乎更热情奔放。如果看到古尔邦节上众人跳的麦西热甫舞,你会承认它与白居易的上述诗句更接近些。

喀什居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端,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过去西行的汉使胡商出了敦煌,常走的道有南北两条:南道出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绿洲,经于阗、莎车到喀什;北道出玉门关,沿塔里木盆地的北边,经龟兹(今库车)、温宿(今阿克苏)抵喀什。喀什再往西,就要上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了,也就是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称之为“葱岭”的地方。同样,由西而来的客商僧侣,经过一路的艰辛跋涉,终于下了帕米尔高原,也要在此休整。喀什的茶馆就提供了这样的方便,大家在此娱乐放松、了解将要经过的地方的民俗风情,同时交换各种所需信息,为下一步漫长的旅行做物资和心理准备。

汉巴扎大门

艾提尕尔广场对面就是烟火气十足的汗巴扎,是古城东部最有人气的地方,包罗了你能想到的所有新疆特色小吃:如烤包子、羊肉串、骆驼奶、鲜果汁、馕包肉、手抓饭……应有尽有。一位小哥在摊位前把酸奶与刨冰掺和在碗里,然后向空中抛去,于是一道乳白色高高冲起,随后便摇摆着自由下落,那小哥执空碗待之,竟一滴不差全落入碗中。这样反复几次,酸奶与刨冰完全融合,小哥不动声色地将碗递将过来。就这一道小吃,便能让你感受到汉代百戏(传统杂技)之巧和西域炫技(外来魔术)之妙。

另一边,一维吾尔族摊主正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向我妻子强力推销番石榴汁:“好吃,尝一尝嘛。”所谓番石榴,其实就是地中海那边过来的软籽石榴。妻子问:“大热天的,这果汁能保存多久?”摊主伸出一指,答:“这个嘛,一星期。冰箱里,一百年!”妻乐,扫码付款。我尝了口,确实好喝。

古城里常见的东西,如小院内的核桃树、路边盆栽的无花果、爬满墙头的长藤地锦、民宅门口盛开的波斯菊等,似乎和内地(当地人称之为“口子里”)没多少区别,但在烟熏火燎的烤全羊的香料气味里,在以几何图案为主的秾艳彩裙的光影下,在特有的快速且每句都以上挑的声调结束的维吾尔族语对话声中,这一切却变成了另一种景致。

在这种特有的氛围中,似乎任何东西都能成为一种装饰。无论是各种各样的商品还是小挂件、老葫芦、破瓷片,甚至还有旧麻袋,都被悬挂起来。印象更深的是到处可见或断或残、或破或损的老旧木车轮被挂在门边,钉到墙上,悬于树干。尽管我在别处也见过用木制轮毂来当点缀物的,但从没见到过如此大量密集的以残破的车轮来做装饰的。它提醒我们,这里的繁盛与富庶,在过去的岁月里全靠木轮车承载而来。今天,它们如同远去的驼队一样,已被小汽车、大货车所取代。

过去的岁月

也有些东西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如古城东门边的马踏铁骑铺,老铁匠仍坐在门前叮叮当当地敲打着铁制马掌;坎土曼巴扎里的那些金属农具,至今仍能在南疆各处的农夫园丁手中见到。所谓坎土曼,就是西部地区特有的一种铁制农具,整体看类似镢头,只是头部的形状更像铁锨——新疆干旱且沙土地居多,这种制式使用起来更有效率。

古城东南有一条名为阿热亚的路,阿热亚是裂缝的意思。传说在疏勒国时,曾发生过一次大洪水,眼看全城就要遭受没顶之灾时,地面忽然裂开了一道大裂缝,洪水由此泄出,城中居民才得以幸存下来。人心就是这么奇怪,有些东西如木轮车,尽管早就消失了,但还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记忆里,甚至变成了审美对象。而有些事情就在眼前,我们却能完全忽略掉。我在内地从没见过类似阿热亚路、裂缝街这样的地名。

高台民居入口门阙

出古城东大门,正对着另一景点——高台民居,一处建于40多米高、800多米长的黄土高崖上的原来的维吾尔族聚居区。这里经过多次改造,我初春到喀什时,还有围挡施工,不得入。到了仲夏,已开放接待游人。除了面向游客的商铺,原先的居民似乎都已被迁走了,虽焕然一新,但比起古城来明显少了些活力。所幸里边还保留了一段原始区域供人凭吊。满目的断壁残垣,给人以沧桑之感。说喀什老城是2000多年前疏勒国王宫所在地,那是口耳相传,但说这段高崖上的民居曾是距今约五六百年的喀拉汗王朝中后期的遗存,似乎更可信些。高崖后来被洪水冲断,南北分隔。北崖即今古城东门以北地带,据称即喀喇汗王朝王宫之所在,南崖就是今天的高台民居。一到夜晚,南崖北崖华灯齐放,射灯在夜空中来回移动,流光溢彩,又让人怀疑这里应该是个商业中心,不像古迹原址。

游走间忽听到熟悉的济南口音,一聊,原来是此次改造的设计施工方人员,才知道眼前已改头换面的高台民居,竟是我们山东人做的援疆工程。老乡带我到一新建成的民宿,维吾尔族老板出来热情相迎。听说我大老远从济南来到喀什,问我:“喀什有啥好看的?”我笑答:“高台民居好看呀。”当我问他这么漂亮的房间游客的入住率时,他答道:“旅游旺季应该没问题。”又问:“那到淡季做什么呢?”答:“去旅游。我去过济南,趵突泉好看,大明湖好看!”果然,距离产生美。

对了,喀什古城的街巷里到处都是桑树,如果赶上季节,树上地下都是桑葚,白桑葚比紫桑葚更好吃。艾提尕尔清真寺里的白桑葚又大又甜,尤其好吃。

作者:李雁 摄影:李雁 编辑:徐征 校对:李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喀什   维吾尔族   小哥   高台   古城   西域   疏勒   桑葚   新疆   民居   印象   路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