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的遗产:大清是怎样输给日本的?

清军出兵朝鲜

1894年4、5月间,朝鲜爆发东学党运动。东学党与义和团类似,都有宗教运动和农民运动的色彩。东学党兴起之后,一时势不可挡,先是占领全罗道和忠清道,然后挥师北上,逼近汉城。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只得向中国求援。清政府于是派兵到了朝鲜,并按《天津条约》的约定,将出兵消息照会给了日本政府。

收到中国即将出兵的消息后,日本政府立即决定出兵。陆奥宗光认为,中国在朝鲜已经占据优势,现在又出兵,会强化既有优势。为了维持在朝鲜的势力均衡,日本也要出兵。此时的首相正是10年前与李鸿章签署《天津条约》的伊藤博文。伊藤认为,日本出兵后,可以武力为后盾,打破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不过,虽说伊藤决心派兵,但尚未决心开战。他只是认为,清军已经出动,日军也要出动,在朝鲜有驻兵就有谈判的筹码。至于接下来怎么办,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尽管伊藤是个机动灵活、稳健务实的现实主义者,舆论却更加激进。日军一出动,日本国内各家报纸便呼吁对中国强硬。在战争氛围浓烈的环境中,媒体的态度越激进,便越容易吸引读者。为了拓展报纸销路或者标榜己方的爱国立场,各家报纸纷纷要求开战,以颠覆中国在朝的优势地位。

言辞上的手脚

1894年6月,伊藤内阁以保护日本侨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为由,派出了军队。出兵前有个小插曲,值得品味。

甲午战争的两大主谋是参谋次长川上操六和外相陆奥宗光。在决定出兵方案的内阁会议之前,两人曾交换意见。川上估计,在朝清军不足5000人,为获得优势,日军要派遣8000人。但派遣这支大军入朝,有可能招致伊藤的反对。伊藤此时尚未决心开战,或不愿激化矛盾。为了顺利派出这支军队,川上和陆奥准备在言辞上做点手脚。

在决定出兵方案的内阁会议上,伊藤询问川上计划派遣多少军队。川上答道,准备派遣一个混成旅团,伊藤听了,以为是3000人。因为按照当时的编制,一个旅团大约是3000人。但伊藤不知道的是,战时编制下的混成旅团可以扩充至8000人。与会者之中,了解这一点的除了川上和陆奥之外,只有山县有朋。山县当晚告诉陆奥,一旦点破兵员数字,伊藤可能会取消出兵计划,所以他也默不作声。

陆奥宗光的外交策划

日本刚刚派出军队,朝鲜局势便发生了变化——东学党运动平息了。

朝鲜政府得知日本出兵的消息后非常不安。他们担心,清军和日军一旦交火,朝鲜将沦为战场。朝鲜国王急忙派人与东学党领袖讲和,东学党也很知趣,而且此时临近农忙时节,农民军归乡心切。在此情形下,双方订立和约,宣布停火。东学党运动平息后,朝鲜国内局势日趋平稳,日本出兵的借口不复存在。驻朝公使电告政府,要求推迟行动,以免引发与西方各国的外交纠纷。

不过,此时日本的政党政治家却极力煽动战争气氛,他们批评内阁行动迟缓,态度软弱。不管政党政治家是否真心想要开战,但凡是可以挑剔和攻击内阁的机会,他们都不愿放过。在此情形下,伊藤和陆军商议后,决定维持现状,不撤兵,已登陆的日军暂时驻扎在仁川。得知这一决定后,陆奥表示了异议。

陆奥说,如果日军停在仁川,便会错失开往汉城的机会。如果让清军占领汉城,日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会处于劣势。如果出兵无功而返,内阁必然会遭到政党和舆论的严厉质疑。日军的当务之急是寻找时机开往汉城。只要占领了汉城,那么无论是战是和,日本都拥有优势。伊藤也要考虑出兵的政治和经济成本,于是支持陆奥的意见,要求军队开往汉城。

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清政府和朝鲜政府提出抗议,要求日本撤兵。清政府甚至提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恢复动乱前的状态。伊藤和陆奥认为该方案于日本不利。因为清军是应邀而来,而日军是不请自来,这一客观事实已经成立。即使清军撤离,也已保护过朝鲜,这就在事实上巩固了中朝的宗藩关系。陆奥主张,在打破宗藩关系的目标实现之前,日本绝不能撤兵。

川上操六的军事策动

对于甲午战争的爆发,除陆奥的外交策划外,川上操六的军事策动也至关重要。在此时的参谋本部,皇族有栖川宫炽仁亲王担任总长,川上担任次长。但皇族军官凭借血统晋升,没有真才实学,也不负责具体事务,川上实际上就是参谋本部的最高长官。

川上出身萨摩武士,参加过倒幕战争和西南战争。他认为,日本要在东亚崛起,终需对清一战。自从“甲申政变”失败以来,陆军积极准备,改革军制、充实军备、整顿兵力、完善后勤和指挥系统,准备与清军再决雌雄。经过10年的力量积蓄,两国的军力此消彼长。1893年,川上还亲自访问中国,见到清廷国防松懈,几乎没有对日作战的准备,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因此,川上主张调集军队,在朝鲜抢占先机,伺机挑起战争。

6月15日,伊藤放弃和谈路线,决心开战。但挑起战争需要借口,此时保护侨民的借口已经不复存在,他们又找了新借口:帮助朝鲜改革。日本提出,要向朝鲜政府派遣顾问、提供贷款、修筑铁路、架设通信网。毫无疑问,日本的提议并非助人为乐,而是要扩大在朝权益。日本甚至建议与清政府携手,改革朝鲜内政,但如果清政府拒绝,日本便单独行动。

清政府自然不愿将朝鲜拱手让人,请来俄国和英国居中调节,可收效甚微。日本的态度越来越强硬,7月下旬,日军在汉城发动攻击,占领王宫,随后挟持国王发布命令,要求清军撤离。等到日军占领王宫,李鸿章才如梦方醒,意识到一场恶战在所难免。他急忙调集部队,但为时已晚。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爆发。

大清为何会战败?

关于甲午战争的过程,各种书籍多有介绍,此处略过不叙。其实经过洋务运动,清军的账面实力并不差。论武器,清军也有坚船利炮和后膛快枪;论兵力,清军更胜一筹;论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两国更不可相提并论。那么,清军为何会一败涂地?

简单来说,军队是社会的产物,作为一个前近代的国家,清朝不可能拥有一支近代的军队。福泽谕吉曾指出,一国的军事力量只是表面现象,其根基在于社会和经济力量。英国之所以是世界霸主,从表面上来看,是因为它拥有上千艘军舰,但根本原因在于,“英国拥有千艘军舰,并不是仅仅有此千艘军舰,既然有千艘军舰,就必然要有万艘商船,有万艘商船必然要有十万海员,培养海员也不能没有学问,因此,学者也要多,商人也要多,法律也要完备,商业也要发达等等,举凡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一切事物都完全具备,恰好能够适应千艘军舰的需要,所以才能拥有千艘军舰”。

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印证了福泽的判断。如果没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没有完备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成规模的工商业,那么无论拥有多少先进的武器和装备,都无法建设一支近代的军队。相比之下,以英国为发展模板的日本,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逐步拉开了与清朝的距离。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实行皇帝专制,是一个达官贵人和士绅的国家。民众只管缴税纳粮,心中没有国家和民族的观念,他们不知战争为何而打,也不关心输赢。与之相比,明治政府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塑造了拥有民族认同感的国民,又在开战前五年颁布宪法、开设国会,使部分民众拥有了参政权力。这使得国民意识到自己身为国家的一分子,对于国家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甲午战争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战争。

从作战指挥的角度来看,清政府存在指挥权分散、政出多门的问题。光绪帝尽管已经亲政,但掌权的仍然是慈禧太后。光绪帝之下,有主管军务的军机处,有主管军政的兵部,有主管外务的总理衙门,而指挥作战的是北洋大臣李鸿章。这几家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配合。在战争前期,清军主力是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舰队,大后方是直隶(今京津冀),清朝的其他军事力量,如南洋水师竟会袖手旁观。相比之下,1894年9月,明治天皇宣布御驾亲征,并在广岛设立大本营,确立了全国动员的战时体制。议会中的各政党也是全力支持内阁,无论要多少军费都慷慨应允。

在军事制度方面,日本实行征兵制,国民都进行户籍登记,每三年都会有一批农民、渔夫和手工业者被培养成合格的士兵。因此,尽管现役士兵数量有限,但预备役规模庞大,一旦发生战事,兵力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相比之下,不管是淮军还是北洋舰队,都是脱胎于地方团练的旧式军队,而且还是“兵为将有”的半私人武装,他们往往既缺乏对国家的忠诚感,又缺乏纪律。而马克斯·韦伯指出,近代军队的打击力量基于纪律。没有严明的纪律,军队就不会有战斗力。

近代军队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复杂组织,决定战场胜败的不仅有武器装备,还有军事技术和管理系统。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除了多兵种协同作战之外,还应该有工兵、辎重兵、运输队和医疗队来保障后勤。此外,战场外的训练、动员、情报、通信、兵站也至关重要。日本政府通过聘请欧洲教官、派遣留学生以及兴建军校,培养了一批精通近代军事科学、擅长指挥的军事人才。相比之下,淮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可能超过了日军,但在军事技术、管理系统和指挥水平上,均远远落后于日军。

清军惨败的最后一点原因是误判形势,准备不足。清军出动前,李鸿章根据驻日公使汪凤藻的报告,认为日本内阁与议会冲突不止,自顾不暇,无对外生事之余力。日军出动后,李鸿章感到事态日益严重,但又一心避战求和,他寄希望于“以夷制夷”的老办法迫使日本屈服,结果延误了备战,白白错失了战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一旦落入下风,就难以扭转劣势。

1894年9月,日军占领平壤。两天后,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中重创北洋舰队,胜败局势开始明朗。10月,山县有朋率领第一军攻占九连城和凤凰城。11月,日军攻占旅顺,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次年2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控制制海权。3月,大山岩率第二军占据辽东。同时,日本还派联合舰队及一个旅团在澎湖列岛登陆,准备入侵中国台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日本   甲午战争   北洋   明治   汉城   朝鲜   军舰   内阁   日军   遗产   军队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