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牌,你越来越不要脸了

最近b站一个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大火。


短片用拟人的方式,讲述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千里迢迢回家的故事。


巧的是前段时间,2000件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被偷事件,让这部系列短片迅速引发热议,获得了近4000万的播放。



就连老阴阳人BBC都被震动了,还专门为此发了一篇文章。


文中先介绍了短片的内容与影响力,然后免不了一顿夹枪带棒的嘲讽:“中国人又在搞极端民族主义跟西方对抗了”,同时还引用了之前很火的“马面裙“事件。


要不提马面裙还不来气。


事件起因是奢侈品牌迪奥发布一条新裙子,其样式和穿戴方式都采用了中国古典马面裙的设计。



但他们不但对此只字未提,甚至声称是迪奥原创的经典版型。


这傲慢的态度,引起了广大中国留学生的不满。


于是学生们纷纷穿马面裙上街,抵制迪奥的文化挪用。



就是这一举动,被西方媒体说成是“极端民族主义”。保护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却被人嘲讽,真的很难不让人生气。


后来,又有人扒出说奢侈品牌LV的经典老花,以及动辄5位数一条的梵克雅宝,更是撞脸了中国传统纹样——“宝相花纹”。



还别说,这么一看从图案到配色确实很像。


难怪在时尚圈有那么一个说法:


“国外的设计师一没灵感,就会去大英博物馆看看中国文物。”


不知是该骄傲还是该无语,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所谓的时尚设计你之所以觉得眼熟,不用怀疑,可能 你早就看过。


原来老祖宗早就是时尚先锋了。



给各大奢侈品灵感的中华纹样


LV撞脸的宝相花纹是什么呢?


那是中国传统纹样的一种,较多应用在服饰布料上。


宝相花作为吉祥三宝(吉祥三宝:宝相花、摇钱树、聚宝盆)之一,拥有美好的寓意,尤其盛行在隋唐时期。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称。



在唐朝初期,花纹较多为简单的十字对称,也就是LV那种,只需要填满上下或左右,形成对称结构就可以,是连续填充模式中较为简单的一种。


在白居易的诗中写道:“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其中的柿蒂花,就是最简单的一种“十”字结构宝花纹样式。


(柿蒂花铜饰)


后来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简单的“十”字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了。


宝相花纹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十字结构,变成米字结构,从单花对称到在主花附近用宾花填充,呈现八方环绕,甚至首尾相连以求圆满的寓意。



宝相花纹越来越复杂多变,精致唯美。


前段时间大火的《长安三万里》,里面的服饰就还原了众多唐代的服饰纹样,包括当时最流行的宝相花纹,真的很用心了。



除了宝相花,回形纹也是一个出镜率超高的纹样。


最经典的是纪梵希的logo,由4个“G”字母的变形组成回形纹路。



据说纪梵希这个标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希腊。


在古希腊的文物建筑首饰等物品上,确实经常能见到这种回纹设计。



但其实早在在新石器晚期,在中国就发现了与回纹相近的纹饰——云雷纹,后来云雷纹也被看作是现代回形纹的前身。


等到商周时期,这种纹饰更是在青铜器上被大量发现,它寓意着安宁吉祥生生不息,直到还在被继续沿用。



无论宝相花纹还是回形纹,侧重的都是对称或重复带来的充满秩序的美感;花鸟纹则和这些完全不同。


花鸟纹来源于国画花鸟图,作为传统的绘画意象,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字画和扇面等作品上。


以此提炼出的花鸟纹,则更多被用在陶瓷器皿上做装饰。



之前迪奥(又是迪奥)同样因此陷入过一次抄袭风波。



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华传统纹样,比如缠枝纹,就是开头所说的薄胎玉壶上雕刻的花纹种类。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祥云纹就更常见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北京奥运会时,装饰在奥运火炬上。



千年前,这些变幻莫测的纹样勾勒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盛世,成为宝贵璀璨的文化遗产,直到今天还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顶级的颜色审美


之前莫兰迪色系的大火,让这些低饱和灰度色彩进入大众视野,一举成为“高级感”的配色代表。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也有自己的“莫兰迪”,就是中国的传统色。


它们不仅颜色美好,每一种颜色也拥有美好的名字和寓意,让人不禁叫绝。


苏轼的《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东方既白,就是天蒙蒙亮的颜色。



《滕王阁序》中写:“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在傍晚的夕阳时分,山前会透出紫色薄光,因此被称为“暮山紫”。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提到:“水色沧浪,波流浩汗”。


“沧浪”一指春天初生竹子之色,同时也用来描述大江大河的颜色。



昭梿的《啸亭续录》则说:“末年福文襄王好着深绛色,人争效之,谓之‘福色’”。


这个福色,就是类似车厘子一样的深红色。



西汉史游《急就篇》称:“郁金半见湘白,缥缤绿纨皂紫珽”。


唐代学者颜师古注释说:“半见,言在黄白之间,其色半出,不全成也。”


半见(xiàn),意指黄白之间。



西汉人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远山黛从此便用来描述古代女子眉色如远山。



耳熟能详的歌曲《青花瓷》中唱道:“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天青色是大雨过后,云彩裂开的缝隙里露出的色彩。



根据《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这本书统计,中国传统色多达384种,每种都有据可查,有典可寻。


同时书中还根据十几万件故宫馆藏文物,根据24节气72物候精选96件应时应节应色的文物,以手绘方式复原、呈现文物被磨损的色彩,提取出了中国传统色色谱。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打捞中国失落颜色美学的文艺复兴。



在查找这些颜色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用这些颜色制作古典服饰,该有多美。


然而现在的古偶仙侠剧里,很难看到这样令人惊艳的颜色。


它们就像一个流水线出来的:一样灰蒙蒙的滤镜,一样看不清五官的磨皮,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化妆,一样清汤寡水的衣服和披头散发的造型,让人分不清谁是谁,哪部是哪部,完全没有美感可言。


单看这blingbling的闪片眼妆特写,谁能想到是古装剧女主,还以为是哪个博主的现代眼妆教程。



有网友曾说过:


“一直对很多颜色分辨不清,一直觉得大自然很美却不能表达。”


而中国传统色填补了这些表达。


原来,我们的古人早就用眼睛看到了这一切,并将其记录在诗句文章中流传下来。


可惜我们此前从未看到。



被遗忘的老祖宗的审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课本上所学的东西,我们对于自己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似乎并不了解,甚至嗤之以鼻。


《中国传统色》的作者就曾在采访中说过,自己之所以下定决心做中国传统色的整理,是自己偶然间在日本的一所学校里,看到他们墙面上大面积的涂色,用的是日本的传统色,并且旁边标记了每一种颜色的典故。


这样耳濡目染下,日本学生从小就能对自己的传统色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生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反观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用说认同感,甚至了解都很少。


眼睛似乎总是看向外面。


看一场西方音乐会,再发个朋友圈就是高大上的代表;可一说到民乐,又觉得土到上不了台面。


小提琴是高贵优雅的代表,二胡却是瞎子阿炳讨饭的工具。


甚至还因此衍生出一个笑话,说学什么乐器不会提升你的气质?答案是:吹唢呐。


曾经我也笑过,直到真正完整听过《百鸟朝凤》,才发现以前那个抱着嘲笑态度的自己才是最肤浅可笑的。



就在我们的目光还在向外看的时候,国外人早就发现东方文明有取之不尽的智慧。


我们不在乎的东西,总有人会替我们发扬,最终变成他们自己的。


曾经有一部电影《尺八·一生一世》,一个在中国几乎无人知晓的乐器却在日本得到传承和发扬。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纪录片,恐怕很多人永远也不会知道这震撼灵魂的乐器,其实是源自中国的,只不过被我们抛弃了。



韩国曾屡次偷袭我们的传统文化,将汉服、汉字、端午节等拿去申遗,企图变成自己的。


后来还东施效颦般地拿出“韩国传统刺绣”,那粗糙程度跟我们传统的苏绣不可同日而语,还引发我们一波嘲笑。


(韩国宣传片里的“传统刺绣”)


(中国传统刺绣)


但是反过来一想,在此之前,我们似乎也没真的在意过这些,有多少人清楚说出我们的四大刺绣都是什么,汉服有哪些制式;在“马面裙事件”之前,又有多少人听说过马面裙这个东西?


想起前段时间一个新闻里,几个年轻人穿汉服拍照,却被工作人员驱赶,称“不要把日本的装扮带到这里”,可这明明是我们自己的装扮。


当自己不再认识、认同自己的传统文化时,谁又能帮助你捍卫它呢?



在《全球通史》第7次再版时,作者在第一章写下:


“对于中国人、埃及人和希腊人的早期历史,我们比他们自己知道得还多。”


这对于我们,是一种悲哀。


那些你不在意的,总会被人拿走,慢慢就变得不再是你的了。


我们曾经经历过那些惨痛教训,因此更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并在自己的文化面对侵害时勇敢给出自己的态度。



而不是默不作声,任由对方诋毁打压,再回过头来反思自己。


这不是极端民族主义,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自信。


至于那些“至于吗?小题大做”“你怎么能证明文化挪用?只是凑巧罢了。”“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还是自己太自卑了,所以看什么都敏感”……


这种只会让你反思的非蠢即坏的声音,想借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来回复: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大英   迪奥   纹样   不要脸   花纹   中国传统   对称   中国   大牌   文物   颜色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