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历史没有那么黑暗和专治!

中国古代历朝的政治制度,并非用“黑暗专制”四字就可以完全抹杀,因为他们都是与当时的人事相配合,是当时环境下的最优解,要不然一个朝代也不会延续几百年。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钱老用如老友讲故事的口吻从政府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从汉到清的历史,告诉我们不要用当前的时代意见来给历史盖棺定论,而要以历史的意见来看待历史,这样才能做到理智和客观。



比如说,人们往往认为自秦汉以来中国都是皇帝专治,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皇帝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统一的象征,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才是政权的实际掌握者。


从封建贵族时代到帝制下的统一政府时代的演变来看,汉代中的九卿从名义上来讲都是皇帝的家务官,比如太常管太庙,光禄是门房头儿,大鸿胪是传话的,太仆是为皇帝赶车的......而九卿全都隶属于三公中的宰相,所以说,皇室也只是政府事务下面的一部分,全国的政务都要汇集到宰相下面,而不归属于皇帝。



只不过相权在与皇权的博弈过程中逐渐成为劣势方,从汉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文官首长,主掌检察权的御史大夫实际上是辅助丞相监察政治设施的副丞相。


到唐代三省六部制,相权水被被分散到三省,但皇帝诏书仍由中书省拟撰,交给皇帝画勅同意,由门下省执行,如果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皇帝直接就发出命令式违法的,下面各级官员也不认。



而到宋代三省中只有中书省仍在皇宫内,门下尚书省都被移到了宫外,另外单独设枢密院管军事,原本宰相的用人之权也被考课院夺取,宰相上朝也不再赐座,最高政令决定权也被皇帝剥夺,宰相只是奉命行事。


到了明代宰相被废除,没有了中书门下省份,只有尚书省,而且尚书省没有长官,六部分头负责,一切大权集中到了皇帝身上,另设了一个内阁当秘书。


而到了清代,又增添了一个基本由满人组成的军机处,上谕直接由军机处传达给受命人,全国各官员直接与皇帝联系,其他人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政事变成了秘密,这就完全形成了专制独裁了。



再有,中央集权也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中央主导一切,地方毫无话语权这么简单。


汉代三公九卿中,地方的郡太守和中央的九卿俸禄一样,都是两千石,郡太守可以调到中央做九卿,再进一级当三公,而九卿也可以放到地方做太守,官级少,行政效率高,升转灵活,大家积极性也高,中央并不就是高高在上,中央与地方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的距离。


而后来行政级别越分越细,越来越多,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的了解,本来是派官员是到地方巡查,结果却长驻于当地,又高地方一级,比如唐代的“巡查史”“观察史”“节度使”,地方上级本来是要派人去监督和帮助下级处理事,结过却成为了地方的又一领导,比如明清的“监司官”,再加上科举制度形成的流品观念,非举人和翰林身份,做不成大官,最终导致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官升迁无望,没有积极性,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最后,单纯的断定我国古代没有民主也是不科学的,中国地广人多,在古代农业社会,通讯和交通又不发达,很难收集全部人的意见,不像古罗马希望那些城邦国家,地少人少,一个广场就能聚大部分来发表意见投票,于是不得不采纳“少数人的意见”,这个少数人其实是贤人和能人,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最优的选择只能是重质不重量,而且古代人们教育水平和认知水平有限,人们往往认为贤者就能代表多数。


总之,任何一项政治制度的初衷都是好的,是为解决当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制定的,然后才慢慢改进优化,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原来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变化,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于是逐渐为后人所诟病。


钱老的娓娓道来,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历朝制度的来由的同时,给了我们一个客观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历史与现实总是交相辉映,学会看历史,就是学会更好地看待我们当下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太守   历史   专治   丞相   宰相   尚书   门下   得失   中国历代   皇帝   黑暗   中央   政治   制度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