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左宗棠的三本书,有两本是江苏人写的

最新出版的《狂澜之下:左宗棠的十张面孔》一书,拆解了左宗棠大器晚成的底层逻辑,选取10个左宗棠不为人知的侧面:选择、交友、用人、家风等,全面复盘其人生路径及命运抉择,展现一代名臣的光与影,揭秘左宗棠从问题少年到晚清战神的逆袭之路。本文即摘选自该书部分章节,讲述影响左宗棠的三本书。

左宗棠17岁时,无意中翻到了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齐召南的《水道提纲》。这3本书正是教人长真本领的著作,在这个决定毕生价值取向与人生观的年龄,这3本书扭转了左宗棠的一生。

1639年,按大明纪元,是明思宗崇祯十二年;按大清纪元,是清太宗崇德四年。满、汉两大政权生死对峙,开年第一天,中国境内,看不到承平年代的悠闲气象。

顾炎武反思明朝亡国的原因,有所醒悟:明朝尊崇“理学”,官员不懂实务,纷纷“空谈心性”。空谈误国,一误再误,想不亡国也难。他决心在民间倡导一种实学的新风气,以扭转学界与官场积重难返的颓唐坏风,“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目的呢?只有一个:为复兴大明王朝做基础准备。这年,他动笔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五年后,满清凭借武力夺取天下,政治成了不可论及的主题。顾炎武被迫潜心写书,远离政治,沉迹地理,对中国之内各大山川、都邑、城郭、宫室,展开细致的实地调查。

作为学者,他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但凡走到险要的地方,便找老兵退卒或当地百姓,详细询问其中的曲折原委;遇有与已知不合,便找一处坊肆,翻书比对。为做到内容严谨,顾炎武“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几阅志书一千余部”。为增强写作的实用性,他考察内容偏重“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通过实地调查印证,重点辑录兵防、赋税、水利。到1661年,历时20余年,《天下郡国利病书》终于成书。全书共120卷,200万字,开篇总论舆地、山川,最后六卷详细论述边备、河套、西域、交趾、海外诸番及互市。其余各卷则记载各省疆域、沿革、山川、 形势、农田水利、赋役、户口、马政、盐田、矿产、交通要隘、郊聚、要塞、兵防。

以现代眼光观照,这部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书,最醒目的贡献,在于开创了今天“区域地理”体系。

受顾炎武启发,1659年,江苏无锡籍学者顾祖禹本着保存大明故国文献的目的,开始编写历史军事地理学著作《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与顾炎武一样,同是位铁杆民族主义者。明朝灭亡后,他谢绝入清做官,寄心著述,隐居乡下,贫贱忧戚。

与顾炎武写作重实证一样,顾祖禹带上二十一史、100多种地方志和文献,走出书斋,“览城廓,按山川,稽道里,问关津”,考订古今郡县变迁、山川险要战守利害,详细论述“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历时30多年,最终编成130卷、280万字的《读史方舆纪要》。与顾炎武比较,顾祖禹后浪递进,他更看重学用结合、经世致用。

正是在这样一种“丝线牵牛”式的历史背景里,民间思想家顾炎武、顾祖禹倡导的“实学”学风,逐渐改变了大清学界的死板与单调,在全国刮起一股新空气。

新风气首先影响到清朝体制内的官员。1747年,供职于清朝翰林院的官员齐召南前往山东、江苏、安徽、福建、云南实地勘查,历时14年,写成28卷本《水道提纲》。《水道提纲》是一部专门记叙水道源流分合的地理书。比起前面两部著作,其创新之处,在于采用经纬度定位来区分水道。这是中国人首次创造并运用现代技术思维。

这三部开启风气的书,因强调实证逻辑与技术理性,与信奉“义理”的主流价值观大异其趣,因此被多数士子视作旁门左道。又因科考不涉及,读书人只能将它看作闲情野趣。之所以还能流传开来,全靠几个骨灰级的爱好者私下传抄、借阅,碰上运气好,旧书摊上偶然也能翻到。

左宗棠读到这三部书时,时间已至1829年,距离顾炎武动笔,已过去190年。

徐志频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9

校对 王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山川   大明   实学   明朝   目的   险要   江苏人   纪要   提纲   水道   风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