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之际闽琼黄氏宗亲跨海续谱

1644年冬天,大明王朝灭亡之际,福建莆田黄氏给海南宗亲修书一封,希望琼州一脉将历代世系繁衍信息寄到莆田,以便续修族谱时载入,补全家族史料。

琼州方面给莆田回信是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三月,彼时已是时隔12年之后。两封家书跨越两朝,说的都是黄氏家事,只字未谈国事,尽管当时正处在改朝换代之际,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似乎没有对这个家族带来太大影响,至少在家族信息交流方面是如此。

福建来信

闽琼两地黄家的故事得从600年前讲起。民国五年(1916年)续修的海南《黄氏家谱》对此有较为具体的记载。

1412年,明永乐十年,福建莆田人、进士黄重携妻带子,渡海南下上任琼州“抚黎知府”,奈何夫人柯氏惧怕海浪,在雷州半岛时决定返回故里,不与丈夫、孩子一起过海。黄重卸任后,喜欢上民风淳朴的琼山,便在“抚岛村”(今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琼黄村)落籍,子孙后代又继续向岛上其他县份迁徙。

黄重入琼后的200余年间,莆田和琼州两地的黄氏宗亲一直没有联络。然而,在明代的最后一个冬天,从莆田寄往海南的一封家书又让两地的同宗弟兄重新“走动”起来。

“前书一缄寄达兄台在今年四月间也,日候德音尚未得报,恐终付诸浮沉者乎?因有鸿便,故再陈于左右夫。自莆入琼之始祖讳重公来守是邦,遂家焉。独柯恭人怕海涛,临舟乃命驾返,至今抔土,春秋拜奠,皆敝房诸人设推爱及之。向来音信隔绝,地远、人遐、意更,数代遂忘所自,理势然也。近闻在琼之伯叔兄弟,森森岳立,真无愧吾宗云,慰甚。幸际此时有余君号锦台者,任琼永丰仓,乃莆田人也,会悟间知亲且友,则必不吝片笺询及柯恭人遗体卜葬何所,论仁孝之心,实应尔!客岁大宗祠修族谱,刊刻世系,重公后只书河清、河济,清子智礼、智仁,后弗及致详,故不敢书也。今便闻在琼之世系、科名与夫补弟子员者,乃类编成帙寄来入载,凑完全锦,岂不休哉?临楷不尽欲言,望风渴注会悟,何年兹获接封书,庆幸当何如耶?谨布腹心仰祈崇炤。崇祯甲申岁冬至日莆田东里贡元房房长讳国彦、国襕、世斐、世科、世琦等顿首拜书。”

这封在族谱里题为《莆田寄琼州书》、不足400字的家书,执笔撰写者为“黄朝籲”。

信中写道,黄重的原配夫人柯氏回到莆田,百年之后,每年都由同宗兄弟扫墓祭拜;后来,莆田有位姓余的人到海南当粮官,告知莆田父老琼州黄氏人才济济。因此,字里行间,莆田那厢有责怪琼州宗亲之意——既然知情,理应写封信询问柯夫人到底葬在哪里,这是基本的“仁孝之心”。

信里还提及,上年(1643年)修族谱刊刻世系时,黄重的后代只记录到两个儿子——黄河清和黄河济,以及黄河清的儿子黄智礼和黄智仁,再往后的不详,所以不敢书录。如果将琼州的世系和科名等资料汇集成编,寄来莆田,将谱牒编凑完整,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据海南《黄氏家谱》,黄重的次子黄河济乏嗣,长子黄河清的次子黄智礼出继给他;黄重后来又续娶汪氏,生一子黄河源。想必黄重与柯氏一别再无音讯,琼州的事情,莆田方面不得而知也就可想而知了。

家书落款时间“崇祯甲申年”,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莆田黄氏当年四月就给琼州宗亲修书一封,族谱未收,估计正如莆田宗亲所言“恐终付诸浮沉”,没有寄到海南。有意思的是,第二封是在这年冬至即十一月写的,其时已进入清顺治元年,不知为何还沿用“崇祯甲申”的年号?(编者按:其时福建还属南明势力范围)

莆田寻根

顺治丁酉年(1657年)“季春望日”(三月十五日前后),海南黄氏宗亲修书一封《琼州复莆田书》,篇幅较长,将近千字,言及多端人情关系,尤其是琼州黄家子弟的多次莆田寻根之旅。

书信的开头先是对莆田黄氏说一番客套话,然后说及虽然知道渡琼始祖根在莆田,但“世远人湮未得其详”,正是得到莆田父兄的“示谕谆谆”,才知道莆田黄氏琼州一支由“孟刚祖”(黄重)入琼任官开始。又说孟刚祖生前文集年久失传,只有七世黄显、八世宏宇和宏宪、九世喜之的家刻,但比较零散,还需要时间搜罗汇集,再与琼州的世系、名号一并寄上。

据查,信中提到的黄显是进士出身,生有六子,长子黄弘(宏)宇也登进士,次子黄弘(宏)宪及其长子黄喜之都是举人。

“舍弟见辉以明经于正月赴京廷试,便道一访祖籍,未卜果如愿否。欣闻族尊讳天须恩选入京,谅必便中相遇。”黄见辉是黄显的曾孙之一,为四子黄弘(宏)宸次子黄及之的儿子,号“益菴”,明天启甲子年(1624年)岁贡。1657年的春天,他又参加清廷的殿试,顺道探访莆田祖居,但不知结果是否如愿。那一年,莆田同族有位叫“黄天须”的恩贡也将入京应试,他们可能会相遇。

从写信者的语气判断,他应该与黄见辉同辈,而且年岁稍长,都是渡琼始祖黄重的十世孙。

《琼州复莆田书》还称,其实早在1646年秋天,黄见辉赴吏部应选,到莆田上任时,就拜奠了柯夫人的坟茔,并与同宗伯叔兄弟见面,详细了解200余年来黄氏本、支的繁衍世系。他们还在莆田县城南门黄朝籲(正是此人执笔给琼州写信)家的亭子中“咏酒赋诗,赏月写怀”。

1648年,莆田有位名叫黄默雷的宗亲到广东当官时,曾到琼州拜谒祠堂,并与海南的弟兄欢聚一堂,甚至得以晤面从莆田归来的黄见辉。

书香名第

根据民国《黄氏家谱》可知,黄重卸任后,在琼山定居下来,续弦汪氏是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举人、国子监助教、学正汪从周(琼山人)的女儿。600年来,其后人已传至27代,后人有7000多人,散居在海口、文昌、定安、屯昌等地的103个村庄。

明清两代,海南先后诞生了6对父子进士,其中明代的黄显和黄弘宇父子便是其一。这个家族不乏名科,举人、贡生更是不胜枚举,明清两代,他们与海南先贤海瑞、郑廷鹄、张岳崧等人关系密切,或姻亲,或至交,相互吟咏题赋,留下了兼具文学和历史价值的篇章,被收入族谱、方志或文集之中。

清代海南探花张岳崧说:“嘉靖、万历间,巍科甲第,相望不绝。而以名儒筮仕,殁而祭于社者,有如暾江公及燕石、越石二公,其他乡荐、明经,指不胜屈,乡人荣之。”“暾江”和“燕石”分别为父子进士黄显和黄弘宇的号,“越石”指黄显次子黄弘宪。

还可从海瑞的一篇传世文章来了解父子进士黄显和黄弘宇的故事。“余与暾江公共籍琼山,居址去不十里许,恭人林氏之贤闻之矣。”海瑞在《黄恭人林氏墓志铭》中写道,自己所在的府城金花村和黄显的“抚岛村”相距不过十里左右,对其夫人的贤惠之名早有耳闻。黄弘宇在母亲林氏去世后即将下葬之时,给了海瑞一份母亲的行状,请他撰写墓志铭,海瑞便据实写了林氏的事迹。

原来,黄显的父亲黄通与同里的“高士”林翁是莫逆之交,某日带黄显出门跟林翁见面,林觉得黄显是个奇才,当即表示将女儿许配给他,但其妻冯氏并不愿意以富家之女下嫁贫士,日夜絮叨反对,然而林翁不改初衷,不图丰厚的彩礼,林氏也深知父亲的切切心愿和长远眼光。

过门后,林氏虽然生活困顿,“脱富而贫”,却同甘共苦,持守“从夫之义”,从来不因鸡毛蒜皮的事情分散丈夫黄显的向学之心。家里有位小姑,性情刁钻,难以相处,林氏与她朝夕共处下来,反得婆婆的欢心。

海瑞认为,正是因为“暾江得有恭人之后,不徒外有亲师取友之资,抑且内无高堂奉养之缺”,所以25岁时(嘉靖元年,1522年)便中举人,19年后又登进士第。黄显登科后并未马上得到官职,生活还是像以前那样清贫,但林氏安于现实。4年后,黄显才被授予“西曹主事”,由于没有外差,住在京城,因此衣食都成问题,林氏也毫无怨言。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黄显外放临汝(今河南汝州),俸禄二千石,生活由此大为改观,林氏却不为所动,还跟仆役一起种菜织布,有人看不过去,说她是“秀才小家”。黄显晚年放纵自我,任性而为,林氏又整饬家风,操持内外,谨小慎微,井然有序。海瑞不由得叹道:“以一妇人而天资近道有如此!”

黄弘宇曾说:“家有严君,父母之谓。”他所理解的“严君”,不单是父亲,还有一位勤俭、谦恭的母亲。因此,海瑞断言:黄显和黄弘宇父子能够齐名乡里,让人称道,离不开林氏之功。

在这部民国《黄氏家谱》中,有多首黄弘宇的诗作,却未见其父黄显的诗文,倒是收录了同乡进士郑廷鹄的《送抚州暾江之任序》,是黄显到抚州(今属江西)上任知府前,郑廷鹄的一番勉励话语。因为抚州民风彪悍,不易管理,以往官吏大都严刑以待,但郑廷鹄希望黄显以德治之,怀化民风。

“余生也晚,不获见诸公。然先祖及先君子居琼时,与黄接比,余方总角,先君子述所闻暾江公乔梓科第事为训,余聆而慕之。”张岳崧应黄重裔孙、好友黄沙阳之请而撰写的《黄氏族谱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显、黄弘宇父子声名远扬,持续到了清代中后期。

张岳崧在序文中还提到黄家为书香门第,不乏硕学之士,尤其是“沙阳以文雄,数冠琼军”,自己的文章也曾受黄沙阳的父亲黄淡宁点拨、指正。

(作者单位:海南日报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宗亲   琼山   崇祯   莆田   世系   黄河   族谱   次子   海南   进士   明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