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十大谜案,就别说读懂了钱锺书

钱锺书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谜案和传闻。其中最具争议的是他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说法。许多报道都提到他数学只考了15分,但却被清华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了。然而,根据对清华历史档案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这个传闻并不准确。

罗家伦上任后确实创建了新的入学考试制度,但钱锺书考入清华的时间是1929年,而罗家伦当选校长是1928年。根据清华当时的录取标准,只要在国、英、算三门主科中有一门考了85分以上,或者三门科目的平均分数及格,就可以被录取。

钱锺书的数学成绩只有15分,但国文特优,英文满分。他的三科均分远远超过了60分,所以符合录取标准。因此,钱锺书能够考上清华并不是因为他走了后门,而是因为他的成绩达到了录取标准。另一个有关钱锺书的谜案是他是否真的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有许多故事流传着他惊人的记忆力,比如他能够准确地记住很多英文书的书名和内容特征。这种记忆力使得他被称为“过目不忘的天才”。然而,我对这个说法产生了怀疑。钱锺书的记忆力之所以如此好,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首先,他花大量的时间阅读。

在清华读书时,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图书馆。即使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他也每天像蠹虫一样泡在图书馆。其次,他习惯做笔记,无论读什么书都会做笔记。他的读书笔记数量之多令人难以置信,据说他现在留下的外文笔记就有211册。

最后,他反复阅读自己的笔记,不仅是中文和英文的笔记,还包括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的笔记。他的努力和用功使得他具备了过目不忘的能力,而不是天生的记忆力。钱锺书的自负和自大是否存在也是一个谜案。有人说他是超级自大狂,有人说他是谦虚的学者。

事实上,年轻时的钱锺书确实有些小狂,但他并不是超级自大狂。一些关于他自大的故事大多是传闻和误解。例如,有人说他当年对清华老师不屑一顾,认为他们都不够资格教他。然而,这个故事最早是出自周榆瑞的一篇文章,而周榆瑞本人也并没有亲自听到钱锺书说过这样的话。

其他一些小狂傲的行为,比如在作书评时带有讥诮,实际上是他年轻气盛的表现,并且后来他也向当事人道歉了。因此,钱锺书并不是超级自大狂。钱锺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原因也是一个谜案。有人说他是因为得罪了所有的老师而离开的。

但事实是,钱锺书离开西南联大是因为他父亲生病需要照顾。他被父亲扣留在上海,然后转到湖南蓝田师院教书。他原本打算在蓝田照顾父亲一年后重返西南联大,但由于一封电报没有传到他手中,他并不知道校方对他的挽留。

这件事情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答,但可以肯定的是,钱锺书并不是因为得罪了老师而离开西南联大。钱锺书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作家,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谜案和传闻。通过对这些谜案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钱锺书这个人和他的成就。

尽管有些谜案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通过资料和研究来更接近真相。钱锺书的学问和才华使他成为了一位不可忽视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将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钱锺书的清高并非是精心制造出来的,而是他本人的真实个性和追求。

他并不在乎学历的高低,只追求真正的学问和知识。他拒绝了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头衔,是因为他不认为学位是衡量学术成就的唯一标准。他更加注重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钱锺书对金钱和名利也不感兴趣。

他拒绝了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和无锡筹建的纪念馆,因为他认为这些都是对自己的追求和名声的炒作,并不能真正体现他的学术成就和价值。他更注重深入研究和写作,将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

钱锺书的清高并非是为了装扮自己,而是出于对学问的真正热爱和对物质名利的淡漠。他一生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愿妥协和迎合他人的期望。他的清高是他个人修养和对学问的真挚敬畏的体现。钱锺书在文革中遭受了不少冤屈和迫害,但他从不妥协和低头。

他不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而是一个坚守信仰和原则的学者。他的清高并非是为了迎合他人的评价,而是为了守护自己内心的纯净和对真理的追求。正如杨绛在《我们仨》中所说:“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钱锺书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充满了深深的热爱,他并不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一个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感十分强烈的普通人。他始终将自己的学问和智慧贡献给国家和人民,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钱锺书的清高和坚守信仰的品质,让人深深地敬佩和钦佩。他的学问和人格魅力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化的殿堂上,成为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同年,中国文联授予钱锺书景泰蓝装金质证章,但他拒绝接受这个奖章。

2000年,中国现代文学馆计划将钱锺书纳入其中,但也被杨绛拒绝了。这些事件让人们对钱锺书是否沽名钓誉产生了疑问。然而,我认为钱锺书并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他拒绝接受奖章的行为表明了他对荣誉的淡漠态度,他更关注创作和学术研究。

钱锺书并不追求名利,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学术探索和文学创作。有人认为钱锺书很世故,但世故与做人世故是不同的。钱锺书的小说《围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情世故的一面,但他并不是为了利己而去做人世故。世故并不等于品行恶劣,只是表示他对人情世故有深刻的了解和洞察力。

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因为每个人对待世故的态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另外,关于钱锺书与林非的纠纷,这是一个近十年来备受关注的悬案。起因是杨绛的一篇文章《从“掺沙子”到“流亡”》,她描写了钱锺书与林非夫妇发生的打架纠纷。

然而,林非夫妇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澄清事实。这个纠纷的真相只有当事双方才知道,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钱锺书被质疑没有创见,但这是因为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他更注重留下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他的著作《管锥编》被哈佛大学出版社评价为关于古代中国问题最有洞察力和包罗万象的著作之一。他的思想并非没有贡献,只是以独特的方式呈现。钱锺书晚年没有完成大作品,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自己的著作要求严格,对《围城》感到不满意。

他曾计划写一本名为《百合心》的小说,但草稿在搬迁过程中遗失了。这是一个遗憾,如果《百合心》能完成,他相信它会比《围城》更好。钱锺书并非没有创作欲望,只是机遇和其他因素影响了他的创作进程。

总的来说,钱锺书是一个具有学术造诣和文学才华的作家,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地位有待商榷。他的世故和沽名钓誉并非都是消极的,而是他对人情世故的敏锐洞察和对名利的淡然态度的体现。

他的思想和贡献不容忽视,尽管他晚年没有完成大作品,但他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和见解。钱钟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学者,他的作品和学术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最高的结晶之一。

除了他的代表作《围城》,钱钟书还有一个惊人的计划,那就是写另一部《管锥编》。《管锥编》是钱钟书早年所著的一本散文集,其中记录了他对于中国文学的独到见解和艺术鉴赏。

然而,钱钟书并不满足于此,他渴望用英文写一部评述西方文学的论著,以对照中国文学来商讨并映照西方经典准则。这样的一个大胆计划,本应有望在文坛上再掀波澜,然而却因为各种动荡和不可抗力的原因而被耽搁了下来。

直到动荡结束后,钱钟书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应该得到更好的呈现,于是他花费数年的时间对《管锥编》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同时还修订了自己早年的另一部著作《谈艺录》。这些努力使得钱钟书在八九十年代成为了媒体炒作的焦点,国内外的朋友和学者纷纷来信求教和问候。

为了回复他们的来信,钱钟书几乎成了写信的动物,平均每天要回复三封信,这让他感到不堪重负,也使得他原本计划的写作项目再次搁浅。然而,这个搁浅对于钱钟书来说只是一声叹息,却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是一大遗憾。

钱钟书的离世让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这是著名学者余英时对他的评价。钱钟书虽然并非完人,但他却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的卓越才华和广博知识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领域的瑰宝。他以对文学的热爱和批判眼光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他的另一部《管锥编》或许永远无法完成,但他的遗作和学术贡献已经足够让我们铭记。钱钟书的一生不仅是对文学的贡献,更是对于人类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END-感谢大家的阅读,你的阅读是对小编的鼓励,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小手轻移点一下右下角,点“ 在 看 ”,谢谢对小编的支持,小编一定每天给你们带来更多资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沽名钓誉   联大   清华   世故   清高   记忆力   学问   学者   贡献   学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