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丨从宁渴到认可, 当孔子和盗泉相遇

□ 本报记者 卢昱 本报通讯员 崔仲恺

“当年,孔夫子经过这眼清泉,即便十分口渴,却坚持不喝泉水。”秋分刚过,在新泰市石莱镇道泉峪村村南的小河边,村民巩玉祥指着青石砌成的方形泉池说。

这眼清澈见底的泉水,初名盗泉,又名倒泉、道泉,汩汩流过数千年光阴。正如近代教育学家张天麟所说:“在山东人的血里面有两个人在支配着他的心灵: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梁山泊的英雄。”而孔夫子与盗泉的不期而遇,恰是开了盗文化之先河,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道泉峪村群山环绕,地理位置偏僻,在古时,却是交通要道行经处:一条南连泗水、曲阜,北通新泰的驿道,沿小河从村南经过。村子的西南方,有一段石板路,为古驿道的遗迹。石板路宽阔平整,不难想象当年齐鲁两国的过客,在此匆忙行路的景象。

“道泉泉水汇入洙泗,洙泗到曲阜后分为洙水和泗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新泰市博物馆馆长张勇说。

道泉靠近儒学核心区域,又是交通要道,孔子周游列国的车辙从道泉旁碾过便不足为奇。

路过泉边,饮水休憩是人之常情,孔子却拒绝饮用泉水,为何如此?据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是因为“恶其名”。

在巩玉祥的解释中,还有一段“有鼻子有眼儿”的传说。原来,有一年天下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附近村有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伙饥民,登上二龙山,占山为王,经常下山侵扰百姓,盗取财物。

孔子与弟子颜回等一起上山,找到刘夏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劝半天,却无功而返。

孔子下山时,已到中午,骄阳似火,忽见一牧童快步走到孔子面前。孔子问他名字,牧童回答说:“我叫求道,父亲早逝,现与母亲相依为命,请老师收下弟子。”

“我和众位弟子周游列国,去向不定,到处流浪。你年纪还小应在家里尽孝心,伺候母亲,不能远游,等我回来再作决定。”孔子说。

此时,孔子忽然感觉口渴难忍,求道便指引孔子师徒来到一处泉水边。大旱多时,此泉仍旺盛喷涌,清澈无比,名唤“盗泉”。

求道说:“这眼泉甘甜无比,可惜被山上的强盗紧盯着。我们只能趁其不备,冒险来取水,祈求老师喝口水,马上离开,以免让强盗看到了再生是非。”

“二龙山被强盗霸占,山就成了强盗之山,这泉水被强盗霸占成了强盗之泉,我渴死也不饮这盗泉之水。”孔子说完后便转身离开。

“孔子不是不想喝盗泉水,也不是不敢喝,他是生气。”巩玉祥接过话茬。泉水是附近村庄的命脉,却为强盗所占,村民有泉不能喝,孔子用与村民同甘共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一传说的背后有诸多历史痕迹。

春秋时期鲁国国势衰微,国内出现“盗贼公行”的现象。为此,权臣季康子去请教孔子如何治盗。《论语·颜渊》载:“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子回答:“如果您不贪求太多的财物,即使奖励人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干。”在这里,孔子论述的是“上行下效”的问题,仍然强调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则。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有清浊,人分善恶。在孔夫子心目中,水不仅仅是自然之物,更是为人品质的喻体。盗泉恰恰正是浊水的代表、卑污的象征,君子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即使在喝水这样的小细节上也要回避丑恶事物,保持清白节操。自孔子不饮盗泉之水后,盗泉成为圣贤君子纷纷抨击、避而远之的恶水。虽是微观地名,但“盗泉”这一地名因为孔子的缘故,成为儒家文化的著名典故。

在后世史书的人物传记中,常用这一典故以臧否人物、彰显道义。据《后汉书·钟离宋寒列传》记载,交趾太守张恢贪赃伏法,汉明帝将没收的金银财宝赏赐给朝中群臣,而大臣钟离意却拒不接受,“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脏秽之宝,诚不敢拜”。钟离意的一番言行备受世人仰慕。

除了表彰大臣的清廉之外,史书往往还会在“列女传”中利用“盗泉之水”的典故歌颂妇女的贞节和德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乐羊子妻的事迹。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了金子,回家给妻子,他的妻子说:“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妻子的一番话让乐羊子羞愧不已,急忙出门把金子放回原处,并外出寻师求学,以求进益。如此看来,“盗泉之水”的典故在那时就已像“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妇孺皆知。

“其实,孔子后来又喝了这盗泉水。”话锋一转,巩玉祥接着说下去。

14年后,孔子再次路过二龙山,山上的强盗已散去。孔子走到村头,见一名村妇手持笤帚,正追打一位白发老翁。孔子忙上前去劝:“你打骂的是自家老人就是不孝,打骂的是邻居老翁就是没礼貌。”

“我正在教训儿子有什么过错?”村妇非常生气地说。那个白发老翁看到孔夫子,忽然喊着“老师”,跪下便拜。

孔子仔细端详,这位老翁正是当年的牧童求道。求道母亲扔下笤帚,生气地对孔子说:“自从您走后,他就遵照您说的话,发誓不饮盗泉之水,竟未老先衰。盗泉之水清纯甘甜,人们称它为神泉,喝了泉水老人能返老还童,年轻的能长生不老。现在我还没老,儿子却变得老态龙钟。”

孔子说:“没有了强盗,泉水就变成了好泉水。君子不能太死板,这泉水你可以尽情饮用。”说完,他便走到泉边,畅饮泉水。

几年之后,求道母亲去世。求道在安葬母亲并守墓三年后,到曲阜拜见孔子。孔子见求道果然返老还童,拍手称赞盗泉说:“真乃神泉也!”

从宁渴到认可,孔夫子仁与礼的思想也在盗泉周匝落地生根。要知道,即便在以“多盗”闻名的鲁国,盗贼是最先出来要求社会正常秩序的人物。与孔子同时期的盗跖,提出盗亦有道,显然受到儒家品格的影响。盗跖说:“盗怎么没有道呢?能够准确推测室中是否藏有钱财,是圣;冲锋在先,是勇;出来时在后面,是义;能够明辨事情可做不可做,是智;能够平均分配所获财物,是仁。这五者不具备而能够成为大盗的,天下还没有。”他强调一个合格的大盗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人格素质,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维护社会公德的共同心声,也表达了盗贼对社会正常秩序的道德要求。

盗泉所在地——新泰,也成为和乐思想的发源地,从春秋时期就有圣贤思想教化乡里,因而清廉之风盛行,留下了和圣柳下惠夜宿城门坐怀不乱、乐圣师旷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太守羊续悬鱼拒贿等脍炙人口的佳话。

道泉泉水甘洌,数千年间哺育周边百姓,道泉峪民风淳朴,住的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却曾得盗泉和盗泉峪这样的鄙名,很是冤枉。有人嫌盗泉名字难听,将其改名为倒泉,因为泉水与河水的流向相反。

直到1924年,村里的乡绅刘德身、巩兆武将泉名改为道泉,才真正取代盗泉之名,盗泉峪也自此更名为道泉峪,并沿用至今。

如今,道泉峪村脱胎换骨,几乎家家都有了水井,只有泉边的几户人家还吃泉水。新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但生活安定祥和,而且民风向善,贤人辈出,从城市到乡村,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今日的景象,验证了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对“仁政”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泗水   新泰   不饮盗泉   曲阜   孔夫子   孔子   老翁   史话   典故   强盗   泉水   孔子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