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青岛大学不简单,作为山大前身, 打造了山东高等教育巅峰时代

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在他的支持下,同年6月30日,北洋军阀山东省政府利用前清济南府山东大学堂的基础,在省城济南开建了一所新的大学。

当年七月下旬,山东省教育厅将工业、农业、矿业、商业、医学、法政等六个省立专门学校合并统一,改建为新的省立山东大学。

1927年6月,省立山东大学创建一周年时,校长王寿彭因办学不利、思想保守,受到校内广泛质疑,不得已辞去职务。在众多教授一致建议下,原本拟由洋务派名人辜鸿铭接任校长职务,辜鸿铭也同意,这件事也经过了张宗昌许可,却不料辜鸿铭还未到任即病逝。

此后省立山东大学的校长一职悬而未决,而省内垂涎这一职务的各派势力互相明争暗斗不断,只闹到张宗昌盛怒,最后决定校长一职由其自己兼任。

只是张宗昌是个大字不识的旧军阀头子,却要勉为其难担任省内最高学府的校长,济南城内曾有民谚流传,说“齐鲁文明之邦,目不识丁当校长,孔圣九泉哀叹,荒唐,荒唐”,引以为街头巷尾的笑谈。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次年蒋介石北伐军进驻山东,时局动荡不宁,省立山东大学师生大部分散去,学校无人无钱,至此省立山东大学宣告关闭。

1928年6月1日,何思源就任南京国民政府山东省教育厅长。

上任不久,何思源向南京政府提议,组织筹建国立山东大学事宜。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了他的建议,批准由何思源等人牵头组织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共十一人组成,何思源为筹委会主任。

当年八月,首次筹委会会议在泰安召开后,公推何思源、王近信、赵太侔三人为执行常委。当时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驻地临时设在泰安,济南和胶济铁路仍被日寇占据,大学筹建工作无法实施。次年才迁往济南珍珠泉驻地,所以很多工作是在省会迁址以后才实际开展起来的。

赵太侔当时的职务是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省立实验剧院院长,兼任国立山大筹委会常委。

1929年6月,在山大筹备过程中,蔡元培认为“青岛交通便利,环境优胜,设立大学,自较济南为宜”,力主建议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并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

1929年6月4日,南京政府行政院第26次会议根据蔡元培的建议,讨论通过了筹建国立青岛大学的议案,由此,南京政府教育部改变国立山东大学计划,变更山大筹委会为青岛大学筹委会,拟定拨款十万元,将私立青岛大学与省立山东大学合并办学,校址选定在1924年由北洋军政府省议会议长宋传典兴办的原私立青岛大学,原定国立山东大学更名为国立青岛大学。

此时,任职南京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对国立青岛大学的筹办非常关心,1929年6月初,他与教育部长蒋梦麟赶赴青岛参与大学筹备事宜,并多次催促相关经费批复落地。

国立青大筹委会成立后,共计召开了六次会议,1930年5月10日,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第六次会议,宣布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完毕。9月20日上午9时,在新校址(原德国俾斯麦兵营)举行国立青岛大学开学典礼,首任校长杨振声宣誓就职,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

1931年5月,中国近现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黄炎培曾在青岛作短暂停留,到国立青岛大学参观考察,在《黄海环游记》中写道,“青岛大学校舍,即前俾士麦兵营,分文、理两院。文学院分中国哲学、外国哲学、教育学三系;理学院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四系”,关于师生数量,他了解的情况是,“学生百余人,教徒百人。常年费实领到的,省拨三十六万元,胶济路拨四万八千圆,共四十万八千圆”。

1930年4月28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出府令,“任命杨振声为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此令。

杨振声早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又入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1924年回国后致力教育事业,历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来青前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

青岛市黄县路7号,一座两层砖混结构的小楼,是著名教育家、国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杨振声的住所。小楼前有一座不大的院落,院内有杨振声亲手栽种的两棵柿子树。这里是他自己出钱租住的地方,并没有占用校内资金。

受邀来青岛任校长,杨振声先后为大学请来了重量级的教授讲师,如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等人,对于他们的薪金,尽管经费紧张,校长杨振声也毫不吝啬,教授月薪在三四百元之间,讲师一百元。

校长杨振声尤好饮酒,每逢周六校务会议后,便组织一众相熟的教授们,大家聚餐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久之便成校内惯例。

当时校园里,颇有几位嗜饮的教授,除组织者校长杨振声以外,教务长赵太侔、外语系主任梁实秋、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秘书长陈季超、教授黄际遇、总务长刘康甫都是座上宾,后来又在闻一多的邀请下,把方令孺拉了进来,凑成七男一女“八仙之数”,自谓“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

青大“酒中八仙”最爱花雕,每次聚会能喝光整整一坛,30斤。每次饮前,由两个堂倌抬一坛花雕上来,当面启封痛饮。八人用传统浅底大碗,从酒坛中自舀自饮,一口一大碗,痛快淋漓,颇有梁山遗风。

除了固定的教授讲师团队,杨振声还利用朋友的关系,邀请路过青岛的学者到校演讲,蔡元培、顾颉刚、竺可桢、冯友兰等,也都被邀请进校做过学术演讲,章太炎讲《行己有耻》,胡适讲“古代文化之山东”,都名震一时。这些“余外的财富”极大开拓了师生们的眼界。

当时的国立青大组建的教授、讲师天团,每位都是中国文学界、教育界独当一面的重磅人物,在当时和现在看,全国大学中也屈指可数,堪称一时群星璀璨,创造了属于青岛近现代的第一个教育黄金时代。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相继沦陷。国立青岛大学的学生受到国难感召,群起参加到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中,当年十二月“179人为抗日事”,自发组织赴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引发国内震动。

校长杨振声对于时局动荡和学生热情,内心非常矛盾,既不能公开支持爱国行为,又无法营救被逮捕入狱的学生,他向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李书华提出,“振声忝长斯校,处理无方,惟有恳请准予辞职”。

教育部对杨振声复电表示挽留,没有批准他的辞呈。

1932年4月,在学校经费长期无法落实的情况下,杨振声再次提出辞职,又被教育部挽留。同年6月,校内学生质疑教授高薪等事引发不满,提出取消学分淘汰制,要求立即辞退“不良教授”。闻一多、梁实秋等教授被扣上拿着高昂薪水却“不学无术”的帽子,有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乌龟和兔子,以影射闻一多和梁实秋。

梁实秋对闻一多被指“不学无术”感到不可思议,而当闻一多指着乌龟和兔子,询问梁实秋哪一个是“我”的时候,梁实秋回答道“任你选择”。

在此情形下,杨振声再一次提出引咎辞职。

1932年9月2日,杨振声的辞职案终于被南京教育部批准,宣布“解散”国立青岛大学,改组国立山东大学,由教务长赵太侔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青岛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   筹委会   教育部   济南   青岛   南京   巅峰   前身   校长   教授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