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上秀才一年能挣多少钱?为什么古代很多秀才都活得穷困潦倒

在电视剧《武林外传》中,“关中大侠”以一记致命的哲学追问“我是谁”?成功说服姬无命自杀了。

“关中大侠”吕秀才,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八岁熟读四书五经、擅长“以理杀人”。

可就是这么一个“天选之人”,到了25岁却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把祖产都抵押给了佟掌柜。

古代的秀才过得都像吕秀才这么惨吗?真实的秀才到底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

01

早期秀才福利

春秋时期,齐国的贤臣管仲在和齐桓公聊天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这是“秀才”一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特指才能优异的人。

早在西周和东周时期,秀才们就可以参加考试进入仕途,但是因为他们一般都是平民出身,所以只能做个芝麻小官。

秀才真正开始受人尊敬,是在两汉时期,它和当时很容易考上的“举孝廉”大相径庭。

秀才考试既看重一个人的才学,又看重一个人的孝心。

考试标准要比孝廉严格很多,由皇帝亲自策问,然后按照考试成绩分配官职。

因为考试难度很大,所以在西汉时期考中秀才的人很少。东汉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秀才也只有60多人。

“物以稀为贵”,如果你在两汉时期考上了秀才,那么你下半辈子就可以衣食无忧了。

比如写出《过秦论》的贾谊,当年就考中了秀才,河南守吴廷尉听说后,立刻给贾谊安排了工作。

再比如汉初以谋反出名的吴王刘濞,他每年都会去慰问秀才,给予秀才一些生活补助。

有了诸侯王的关照,得到地方长官的青睐,这就是两汉秀才的魅力。

到了明朝,秀才考试更是成为了读书人进入仕途的起点,这一时期秀才的待遇又如何呢?

02

“勉强凑合”的明朝秀才

在明朝,大多数考中了秀才的人,小日子过得还是挺滋润的。

明朝的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在参加这三大考试之前,考生需要先通过县试、府试、院试。

考试全部通过的人就是秀才,他们会被分配到国家设立的学校读书,成绩优异的人可以参加乡试。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同样都是秀才,所受待遇却大不相同。

秀才内部是分等级的,很多福利待遇,是秀才中地位较高的“增广生”和“廪膳生”才能享受到的。

等级最高的廪膳生,福利多得让人流口水,首先他们可以住学生宿舍,这就直接解决了住房问题。

其次他们还有丰厚的伙食津贴,洪武年间的廪膳生每个月可以领一石米。

除此之外官府还给提供鱼、肉、盐,保证他们营养充足能好好学习。

到了明朝后期,廪膳生的伙食津贴直接折算成了银子,每个廪膳生一年可以领18两银子的补贴。

除此之外,廪膳生也不用承担赋税徭役,见到官员也不必下跪。

增广生的福利待遇比廪膳生逊色一些,但也能吃饱穿暖。

而初级秀才“附学生”不仅不能免除赋税徭役,经济待遇也比前者少很多。

因此,为了给自己和家人谋福利,很多初入学校的“附学生”都在拼命内卷,想要成为最高级的“廪膳生”。

这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由来。

不过廪膳生都是有定额的,只有等到廪膳生的位置空缺了,那些在后面排队的附学生和增广生,才有机会填补空白。

明朝著名才子徐渭,就是苦等了12年才当上了廪膳生。

但考上了廪膳生可不是读书生涯的终点,还要往上考举人。

而举人考试的难度足以逼疯很多人,看过《范进中举》的人应该都知道。

既然竞争如此激烈,那么很多挤不进去的秀才也就想开了,他们除了读书也要生活,而秀才的身份足以保障他们在社会上立足。

最热门的行业当然是去做个教书先生,虽然内卷不过那些“学习永动机”,但秀才的知识储备量教小孩子是完全没问题的,一年下来起码能赚十几两银子。

如果一位秀才的学识和能力再优秀一点,那么去有钱人家做个私塾先生也是不成问题的。

只要能让学生有长进,大户人家肯定还会给予秀才一些额外的赏赐。

要是能长期聘用,一年说不定能拿到上百两银子,只要不乱挥霍,过日子肯定是绰绰有余的。

至于那些脑子转得快、嘴皮子溜的秀才,则会选择去给县衙的官老爷们当幕僚。

或者去做讼师替人打官司,有了官府光环的加持,每年赚个一二百两银子不成问题。

除此之外,秀才还可以自己开馆授课。

明万历年间有个叫庄廷臣的进士,中举之前就已名声在外,他自己开馆授课,一年收入240两银子。

明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00多元,所以庄廷臣的年收入大约在14万--15万之间,这个收入放在今天也是很让人羡慕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明朝的秀才基本不愁吃喝,为什么还会有吕秀才这样的穷秀才出现呢?

03

明朝的“吕秀才们”

读书人清高孤傲,很多人都是有脾气爱摆架子的,只是有时候他们的脾气配不上他们的本事。

在《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中,匡超人刚进学做了秀才,回家后就对哥哥说:

“凡事立起体统来,不可自己倒了架子。”

这样的人往往野心很大,是冲着考举人去的。

可是考举人需要请老师、买文具、刷真题,还要负担去省城考试的交通费,没有几百两银子是行不通的。

有些秀才自命不凡,不愿意为了生计抛头露面,就待在家里读死书。

一次考不上举人就把自己关进屋里继续读书,等三年后再考,三年后考不中再继续读书,直到考上为止。

如此下去,荒废了青春又赚不到钱,倘若家境差一些,等到他真的考上了举人,家里也早就破产了。

考举人最花钱的项目,大概就是真题费用了。

这个费用不像老师费和交通费,说多少就是多少.

因为很多历年真题都是不外传的,所以古代“黄牛”就打起了这些穷学生的主意。

“黄牛”会动用自己的人脉,花点小钱弄到真题,然后把这些真题炒到10两银子左右。

有些人甚至把真题炒到了几十两银子,弄得考生不惜借钱买题,最后考不上就要倾家荡产。

很多人嘲笑吕秀才,可人家虽然看起来是个穷酸儒生,却有祖产傍身,不至于流落街头。

更何况人家还会活学活用,能用知识将姬无命斩于马下。

最励志的是,吕秀才一直在工作,他比起那些宁愿死在故纸堆里,也不愿意为生计低头的酸秀才,不知强了多少倍。

姬无命在自杀前说:“是我杀了我”,这句话用在那些已经为考科举疯魔了的秀才们身上,又何尝不对呢?

说到底,坚持考举人的梦想当然没有错,可是认清自己的能力和经济状况,也同样重要。

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也是一样的,既然没能力又没钱,就不要学人家立什么规矩体统,处处摆架子假清高,不如安心依靠秀才身份,为自己挣一碗稳定的饭吃。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秀才   关中   祖产   明朝   两汉   穷困潦倒   举人   多少钱   银子   时期   古代   考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