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逐渐走向衰落,这三种婚恋模式,或成未来主流


图片上传处理中...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实施了“一夫一妻制”。

这一制度的出台,旨在规范婚姻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婚姻是一种神圣的契约,夫妻之间应该忠诚于对方,并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然而,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不再将婚姻视为一种束缚。

他们更倾向于在婚姻中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自身利益的保障,而不是为了家庭的幸福而努力。

尽管许多人不愿意承认,但如今的社会风气和年轻人的行为,都预示着“一夫一妻制”正在走向衰落。

“无名分”模式

随着近几年来离婚率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相信那一纸证书的保障。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无名分的婚恋模式。

其一,只恋爱,不结婚

曾有数据显示,我国单身人口将近2.4亿。


其实,这个数据并不准确,因为未婚并不等于单身。

随着年轻人思想的不断开放,未婚同居似乎成了一种常态。不用等到订婚,很多年轻人在确定关系不久之后就住在了一起。

就算这段感情无疾而终,他们也不会痛不欲生,而是会在一段时间之后与下一个人重复之前的事情。

不用承担婚姻责任,却可以享受婚姻生活,这就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只恋爱不结婚的主要原因所在。

其二,办婚礼,过日子,但不领证

曾在早年间听说过某些地方有先生孩子后领证的习俗,但这种情况必然是屈指可数的。

在不领证的情况之下,夫妻双方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

只是当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领证,恰巧也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

由于害怕涉及到财产纠纷等问题,某些年轻人会选择只办婚礼不领证的婚姻模式。


在亲戚朋友眼里他们就是夫妻,因为他们不仅走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婚姻程序,而且还生育了共同的孩子。

然而,从法律的角度而言,他们顶多算是同居关系。

没有领证,两人就不会被绑在一起,既没有共同财产,又不存在共同债务。

“多伴侣”模式

法律规定,一个人只能拥有一个伴侣,这就是“一夫一妻制”的意义,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并未遵守。

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女人“出墙”,男人“越轨”仿佛成了一种常态。

人们也从一开始的反感,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习以为常。

普通阶层,不少男女都未守住道德底线,他们肆无忌惮地背叛了婚姻和家庭。

而其背叛方式,大约可以被分成两种。


第1种,偶尔相聚的情人关系。在见不得光的地方,他们一直保持着亲密关系。

由于要顾及家庭,他们的约会方式通常是偷偷摸摸的。

第2种,明目张胆的同居关系。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外出务工人员身上。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夫妻不得不常年两地分居,时间久了问题也就出现了。

在我国发达城市的某些厂矿里,经常有“临时夫妻”的存在。

他们明明有各自的家庭,但平日里却像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相互照应,逢年过节时他们会相互道别,各自回家。

中高层中,背叛家庭的男女也不少,但其中以男人为主,因为当代婚姻大多以“男强女弱”为主流。

如果丈夫是成功人士,而妻子只是家庭主妇,那么男人出现“多伴侣”现象的几率会增加。

一方面,成功的男人很容易吸引那些想不劳而获的女人;另一方面,只能依靠丈夫生活的妻子不敢明目张胆与丈夫翻脸。


如此,很多男人在有家有孩子的情况之下,依旧在外面养着一个或多个情人。

有些妻子明明知道丈夫的行为,但却敢怒不敢言,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将来只能选择默认。

“留子”模式

自从四川等多地取消生育结婚限制之后,很多家境优越或个人收入高的优质女性都有了“去父留子”的想法,其中以叶海洋和李雪珂最为出名。

一方面,优越的条件令她们很难找到匹配的另一半;另一方面,害怕被算计的心理让她们认为婚姻并不是最好的归属。

于是很多优质女性在找不到自认为完全匹配且能够相伴余生的另一半时,会选择绕过婚姻这条道路来拥有一个或多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如此一来,她们既能摆脱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又能从根源上实现对财产的保护。

优质女性选择“去父留子”,而不少优质男性也在选择“去母留子”。

其实在女性实现单身生育之前,很多有钱男性早已开启了这条道路,其中以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为代表。


他与梁洛施先后生育三子,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打算给对方一个名分。

部分资产丰厚的男人既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又担心因为婚姻而造成财产损失,于是在找不到门当户对的另一半时,会用这种方式来达成两全其美的目的。

当一个人站在足够高的位置,对婚姻的考量就会加入许多复杂的因素,这才使得“去父留子”与“去母留子”成为一种策略。

黑格尔曾说:“存在即是合理。”

面对以上三种怪异现象,很多人或许难以接受,甚至会感到愤怒,于是批判成了我们的第一反应,但万事皆不可“一面而定”。

哲学上有一个原理叫做“视觉决定认知”,它体现了“万物兼备,各有所长”的哲学思想。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每个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之分。

因此,我们要通过多角度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以避免片面或偏颇的结论。

就我们当下的认知来看,任何破坏“一夫一妻制”的行为都是荒唐而不堪的,可谁又知道百年之后的后世子孙如何看待这一切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模式   名分   明目张胆   婚恋   伴侣   妻子   丈夫   走向   年轻人   单身   主流   夫妻   婚姻   未来   关系   孩子   家庭   女性   男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