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溪走出的科学家:我国首台亿次巨型计算机攻关主将陈火旺




问道者 李 百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少将陈火旺出生在安溪县长坑乡玉南村,他主持了我国第一代编译器和首台亿次巨型计算机的攻关研发。陈火旺治学严谨,富有爱国情怀,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计算机事业。



陈火旺的父亲是位打铁匠,早年为了躲避土匪抢劫,父亲一头挑着打铁炉,一头挑着年幼的陈火旺,逃到邻近的湖头镇扎下了根。陈火旺在安溪横山和慈山小学念过书,初中毕业于安溪俊民中学,高中考入泉州培元中学,1953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从复旦大学毕业后,陈火旺被推荐到北京大学进修数理逻辑。



根据他的儿子陈立自述,1965年初周总理首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后,为了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1965年9月陈火旺受教育部派遣前往英国伦敦国家物理所进修,首次接触计算机。陈火旺由此成为我国首批计算机人才之一。


由于“文革”,陈火旺提前结束进修回到复旦大学。此时,专家挨批成风,陈火旺因为根正苗红幸运地逃过一劫。他独自找个僻静的角落继续钻研计算机,直到1967年被调入华东计算机研究所。



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专家慈云桂为攻关“远望”号测量船专用计算机,招兵买马组建攻关团队,陈火旺和太太吴明霞相继加入。当时正好赶上“哈军工”南迁长沙,学院百废待兴,研制计算机的工作点安置在郊区一座破烂的农校养鸭棚里。陈火旺和众多专家教授一起,自己动手清理鸭粪,粉刷墙壁,苦中作乐,干劲冲天。


不久,国防科委指派陈火旺主持和领导国内第一个Fortran编译程序会战,负责编译器的总体设计,这项任务于1974年顺利完成。1978年3月邓公亲自决断,把研制每秒运行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研制任务,下达给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刚过不惑之年的陈火旺再次被指定为攻关主将,当时担任软件研究室副主任的母亲也参与其中。



陈火旺对事业的热爱甚至达到了偏执的地步。1980年高考前夕,儿子陈立的班主任突然上门家访,班主任希望父母能抽空给孩子辅导一下作业。母亲动了心,找来一块小黑板挂在家里,给孩子辅导数学。母亲只是辅导了三个晚上,就被父亲知道了。父亲责备母亲:“你这是干吗?你的程序都编完了?”母亲听闻,含着眼泪默默地收起小黑板,又一头埋进了实验室。凭着这股忘我的钻研精神,1983年12月计算机通过了国家鉴定,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亿次电子计算机,它填补了国内巨型机的空白。



现在的玉田村还在传颂着陈火旺的故事。他每次回福建讲学,都会回家探望父母。到县城,他都拒绝县政府安排专车的好意,自己买车票,不带警卫,只身便装回家。在老家,他跟乡亲们叙旧,勉励孩子要刻苦读书,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陈火旺已于2008年2月在长沙去世,享年72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安溪   玉田   横山   干劲冲天   复旦大学   我国   计算机   主将   长沙   编译器   国防   班主任   科学家   父亲   母亲   专家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