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罢职回乡,因清廉凑不够路费,朱元璋得知怒喊:处以宫刑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明朝有一大臣曾秉正,因为得罪朱元璋被罢官回乡,谁知为官期间过于清廉,没能凑够回家的路费。

朱元璋得知后,竟直接下旨对曾秉正处以宫刑。

众所周知,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杀贪官从不手软。

但曾秉正明明为官清廉,为何还要对他施以如此极刑?这中间必有别的缘由和故事。

朱元璋整肃贪腐之风

说起史上最浩荡的反腐倡廉运动,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也即草根皇帝朱元璋建国之初,至于他为什么要反腐?

朱元璋是靠农民起义发家的,归根究底是受不了当时政府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世人只知道他早年家境贫寒,可却不知道他究竟有多穷!

据史料记载,元朝官府改推了新的户籍制度,也叫诸色户计。

通俗理解就是政府根据百姓的职业、民族、宗教信仰划分户籍,之前父母是什么户籍,后代也跟着是什么户籍。

例如农籍代代务农,匠籍世世为匠……每户对国家的义务不同,所享受的待遇也因此不同。

这种户籍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元朝政府统治,协调好社会各基层的关系和职责,以便管理。

但在实行中暴露了太多问题,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百姓的矛盾。

正如朱元璋的父母是干“淘金”的,代代都是“淘金籍”,每年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额的金子,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

可哪里有那么多金子可以淘?朱家人只能靠租田干活赚钱,然后再用钱买金子上缴。

日复一日,本就贫穷的家庭彻底被拖垮,再加上官员贪腐、横征暴敛,生活仿佛被压上了无穷的重石,暗无天日。

等到朱元璋出世的时候,就只能被送到寺庙求一口饭吃。

至正三年(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爆发旱灾和瘟疫,他的父母兄长接连去世,连下葬入殓的钱都没有,还是靠乡邻的帮助才得以入土为安。

此后天大地大,只剩下朱元璋一个人在世上孤苦飘零,饱受人间冷暖。

可以说,他前半生的颠沛流离,和政府腐败、官员无道脱不开关系,贪官——成了他最仇视的存在。

后来朱元璋举事,开创了明朝江山,起初官场的腐败之风异常猖獗。

刑部尚书都敢公然收贿,用无辜百姓替换死囚犯;户部官员更是勾结商贾私自印钞,贪污近七百万锭纸币……

天子脚下尚且如此,在朝廷看不到的地方更是胡作非为,民不聊生。

朱元璋总结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官员贪腐是表面问题,更深一层就是朝廷纲纪律法松弛,才导致官员放纵,横征暴敛,这是亡国之像啊!

所以无论于公于私,他势必要整肃朝廷贪腐之风。

“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整治官吏的第一步就是制定严明的律法,朱元璋提倡“重典治国”。

为此设立了《大明律》和《大诰》三编,展开了一场历时久、措施严、手段狠、刑罚酷、杀人多的肃贪运动。

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洪武十九年(1386年),两浙、江西一带的行政官员没有一个能做满任期的,或是贬黜或是杀头。

据不规则统计,这一时期因贪腐被杀的官员多达十五万人。

如此强硬的手段推行之下,确实起到了不小的成果。

但矫枉过正,朱元璋“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杀贪官准则下,不乏无辜之人枉死,就像曾秉正就罪不至此。

被处以宫刑的清官

朱元璋有多反感贪官,就有多喜欢良臣,打击贪腐的同时也在国内大加选用能人贤士。

曾秉正本是江西南昌人,海州的一个九品小官。

彼时明朝刚立,科举制度还没完全恢复,任用官员全靠各地举荐,朱元璋为了选人才就发了“天变诏群臣言事”

可以理解为皇帝拉个群,让国内在职的官员们陆续在群里发言,谈一谈如何协助大明朝做大做强。

面对这种送命题,大多数官员都选择和稀泥,疯狂输出彩虹屁。

诸如国家如何如何强,皇帝如何如何英明,除了拍马屁就没一句有用的话。

只有曾秉正发了一篇近三万字的“小作文”,谈国家初立、百废待兴,应该以富国强兵为目标。

首要任务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让百姓尽快富庶起来……言辞恳切,句句戳中朱元璋的“痒痒肉”,自然得到了重用。

曾秉正很快就从海州小学正升为了刑部主事,后来朱元璋设立通政司,也让他掌管所有内外官员的奏章和书信,实打实的正三品要员。

和寻常官员不同,曾秉正在位期间从不贪腐渎职,是个公认的清官,只是朱元璋实在不是个“好相处”的皇帝。

曾秉正人如其名,性格刚正不阿,说话做事也不懂得看皇帝的脸色,总是第一个跳出来指责朱元璋的过错。

在他看来,君王有失必得指出,这是他身为谏官的职责,所以即便同僚相劝,曾秉正也不曾妥协圆滑。

但没有哪个皇帝能真的接受被臣子频频打脸,李世民这样史书公认的明君,都数次动过杀魏征的念头,何况是朱元璋这样的暴脾气。

几次三番直谏后,朱元璋就找了个“寻竟以忤旨罢”由头将曾秉正一贬到底,从朝廷要员沦为了布衣百姓,好在是留下了一条命。

心灰意冷的曾秉正只得归乡,可从京城到老乡路途遥遥,他为官期间两袖清风,日子过得清贫无比,根本凑不齐返乡的路费。

无奈之下曾秉正也走上了“典儿卖女”的绝路,将四岁的女儿卖了换路费。

对他而言,做出这个决定也是万般无奈的下策,心情是十分的悲痛。

偏偏消息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他龙颜大怒,下旨将曾秉正捉拿处以宫刑。

史书上关于曾秉正的文字记载戛然而止,至于他受刑的细节和之后的故事都没了说法,但可以想见结局一定不会太好。

对于爱惜名声胜过性命的文官而言,宫刑比死刑还要可怕残忍。

只论曾秉正一事,朱元璋的处理手段显得过分严苛了,很多人疑问朱元璋为何非要如此?原因并不难猜。

其一是积怨已久,曾秉正不顾场合、不留情面,多次当着朝臣的面让朱元璋下不来台。

虽说是臣子的本分,却也触犯了朱元璋的威严和脸面,时间久了,自然忍无可忍,不想再忍。

先前找了借口让曾秉正辞官返乡,是为了顾忌悠悠之口,毕竟他没有明确的过失,知道他卖女换钱就相当于正面揪住了曾秉正的把柄,处以极刑好泄愤。

其二就是朱元璋认为曾秉正是借卖女“作秀”。

在他看来,曾秉正身为朝廷要员,不可能连返乡的盘缠都没有,非要靠卖女换钱,

无非是想彰显自己清廉,标榜名声。

也借机打朱元璋的脸,好像在说“大家快来看呀,皇帝逼得我都要卖女儿啦!”以此表示自己的不满。

当然曾秉正有没有这种心思外人不得而知,但朱元璋就是这样认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他还没让曾秉正死,只是宫刑罢了。

其三就是无论曾秉正有没有过错,单是卖女这一行为朱元璋就看不过去。

身为文官,平日里忠孝、礼义、廉耻挂在嘴边不离口,一出事了就把女儿卖掉。

虎毒尚且不食子,似他这样心狠绝情,往日里的大义凛然多半也是演出来的。

综合种种,朱元璋对曾秉正不满到了极致,他是难逃此劫!

也有人提出疑问,明朝官员真有这么穷吗?答案是真的有。

这个问题的根源还要说回朱元璋反腐上来。

他希望官员都能一心为百姓做事,不贪不腐,清正廉明,所以他带头做起,一辈子都在崇尚节俭。

关于他的节俭小故事简直不要太多,一度到了抠门的地步,他身为君主是这样做的,所以也要求臣子“低薪养廉”

根据有关记载,明朝时的正一品官员,年工资只有一千石大米,像曾秉正刚开始做九品小官时一年只有六十六石大米。

即便后来升了三品官,也只涨到了一年三百石,和其他朝代比起来连零头都不够。

明朝著名清官海瑞在浙江当知县的时候,就穷到家里揭不开锅,老母亲过寿想买两斤肉都没钱,可见在明朝当清官是真的穷。

所以曾秉正如果确实清廉不贪,只靠他的工资根本存不到钱,最后返乡没有积蓄也属合理。

杀不完的贪官

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一直没有放弃过反贪去腐,但贪官就是杀不完,最典型的时候,明朝官员出现了“主审官也是犯人”的现象。

因为涉案官员太多,大家都贪污,导致官员大量空缺,定了罪也只能先不下狱,穿着囚衣、带着镣铐继续办案。

越是如此,朱元璋越是加大治理力度和强度,官员哪怕是贪污了一张纸、一根线都要处以刑罚。

还发明了剥皮挑筋、断指断手、挖膝剔骨等酷刑,用来警惕官员,在此强压之下,少有官员能抵得过调查。

史书都公认,在朱元璋洪武年间做官是件极其危险的事情,无论大小官员都时刻警惕胆颤。

传说但凡有官员要入京赴任,皆如大祸临头。

每天上朝前和家人告别,就怕一个意外就回不来了,若能正常归家必定举家庆祝又多活了一天。

官员战战兢兢,朝中弥漫着恐怖的氛围。

因此很多官员干脆摆烂,既然早晚都是死,稍有不慎也是死,想在官场上全身而退艰难无比,还不如趁在位时多捞一笔。

官员们抱着侥幸心理,一来觉得自己贪污不可能被发现;

即便被发现了,身边的上下级同僚们也都贪了,法不责众,律法再严明也不可能真的把所有官员都杀了。

还有就是曾秉正这类的清官,因为俸禄低,生活都十分艰难,若有人以钱财相诱,确实很难抵住诱惑。

官职小的还好,像那些官居朝廷正几品的大员们,每月到手就那几个钱,连像样的房子店铺都买不起,寻常商户的日子都比他们过的阔绰排场。

空有权而无钱,面子上挂不住,时间久了,自然也开始生出歪心思。

毕竟“低薪养廉”就是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放在哪里都不现实,不是所有官员都有海瑞的觉悟。

总之,朱元璋“杀尽贪官”的理想直到最后也没实现,晚年时无奈发出伤感之言:

“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继锺,治愈重而犯愈多。”

就是早晨治理,晚上又有官员犯案,晚上处置了早上又有官员再犯,尸体都还来不及搬走,就又添了新的,反反复复,犯案的官员反而越来越多。

正因如此,很多人将朱元璋当作了反面例子,认为严刑酷法并不能完全杜绝贪腐,他有矫枉过正之嫌。

事实上,朱元璋身为封建帝王,在和百姓共情上已经做到了极致,至于贪官难除,非他一人之过。

只是在曾秉正一事上,显得有些罪不至此了。

结语

在漫长的封建帝制统治下,官员贪腐一直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兼难题,明朝尤为突出。

即使朱元璋出台了各种严惩手段,依旧杀不尽明朝的贪官污吏,还诱发了很多别的危机和悲剧。

但不能就此全盘否定朱元璋的功绩,明朝的贪腐不是特有的,即使朱元璋是皇帝,掌管生杀大权,也改变不了人性的贪婪和社会制度的局限。

不是他制定的律法不能解决贪腐,而是封建社会运行的制度之下自带有瑕疵和漏洞,让反腐困难重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明朝   宫刑   清廉   海州   秉正   要员   清官   臣子   元朝   史书   路费   回乡   朝廷   贪官   大臣   官员   皇帝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