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职人,万木自成荫

文 | 阑夕

今年高考后引起最多讨论的热点,恐怕就是张雪峰用那番激进的言论奉劝家长不要让孩子报考新闻专业。

从义正言辞的大学教授到张雪峰直播间里无比焦虑的普通家长,下场争论的人各执一词,反方在强调新闻学的多元技能和广泛前景,正方则说张雪峰的建议是普通工薪家庭的「最优解」,有人讲道理,有人谈人情。

这件事最令人唏嘘的地方,还是双方在你言我语的争辩过程里,完全忽略了本该是主角的孩子的感受,他们身处人生最迷茫的时期,还未出象牙塔便被双方灌输了如此多基于现实主义的社会法则,不仅难以消化,还无形中被剥夺了自主选择权。

其实民间很早就流传着七成大学毕业生都不会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说法,这个数字或许不会很精确,但也侧证了专业选择并不会完全决定人生走向,甚至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只能帮助学生入门某个领域,大部分都无法照本宣科地应用于职场。

所以学生本人的意愿,在张雪峰事件中的优先级要天然高于其他任何因素,因为很大程度上,职场并非大学四年求学光景的延续,而是另一个崭新的起点。

根据《知乎2022年职场人观察报告》显示,知乎职场搜索的高频次内容除了与工作技能和知识相关占比46%之外,MBTI职业性格测试和工作的选择和意义等相对软性的搜索占比同样高达42%。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在去年知乎的职场季活动上曾说到,「当今年轻人面对工作意义的痛苦时,本质既不是身体的苦,也不是功利性的苦,很大程度上是在精神上的苍茫」。

相较于硬件层面的知识,厘清工作之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样重要,这种思考并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落后,它是人生中另一笔重要的财富。

于是知乎也将自己擅长的事延续了下来。

· · ·

知乎上有一个高达3000多万浏览量的问题:「工作十年以后,你们悟出了什么职场道理?」

如果是知乎的老用户,便不难发觉类似的问题实际上与知乎早期的精英叙事路线相悖,彼时人们分享的多是某领域的干货知识,比如编程语言间的优劣之分,或是企业管理上的经验之谈。

相较于前者,「职场道理」的话题似乎并不能对工作内容起到直接的帮助,它更多讨论的是人与工作的关系,或者说工作状态下的人该如何自处。

而正是这种软件层面的回答,却在用户间引发了高度关注与共鸣,这是因为行业内的经验可以通过书面语言等具象化的形式进行传播和继承,但精神层面的疑难杂症往往因人或环境而异,这一现象背后代表的,是职场人焦虑、恐慌等情绪的普遍性。

的确,在这个人人都委身于效率的快节奏时代里,情绪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环,但它同时又是前者的先置条件之一,如果情绪和心态出了问题,那效率自然也就沦为空谈。

在知乎今年以「一场面向职场人的开学典礼」为主题的活动里,除了行业技能方面的干货,同样不乏有「职场道理」如此调性的内容,知乎于9月12日推出的创意短片《一个工位的演讲》,更是将工位拟人化,以一名过来人的身份,讲述职场酸甜苦辣,并为所有职场人提供难能可贵的情绪价值。

「过来人」这一说法十分微妙,它蕴含着自上而下的意味,如若措辞不当,便很容易变成一副充斥着教条主义的姿态,不考虑实际因素,而是去生搬硬套既有规则,最后做出「你为什么不」式的结论。

诚如李嘉诚所说,「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是给年轻人讲经验」,或者说,年轻人最不需要的是说教式的经验。

所以《一个工位的演讲》在知乎能够引发热议的原因,在于让工位承担过来人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条主义的俯视视角,即便在短片的前半部分,工位的言辞之间在有意刻画自己的过来人身份,但却不至于令人反感。

直到将这5分钟的短片尽数看完后,观众才发现此前充满说教的伏笔,都是为了最终帮助人们平衡工作与生活,以达到抚慰人心的目的。

这件事的立意同样也是知乎的缩影,虽经历了自精英到大众化的更迭,但它的产品内核却始终未曾改变过。

· · ·

同样是前面那个3000多万浏览量的问题,其中有条高赞回答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工作上永远没有什么事是天大的,永远没有」。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和态度,而现实生活中却鲜少有人能将其贯彻始终。

这倒不是说如今的职场人有什么想不开,恰恰相反,无论在社交媒体上周期性流行的裸辞旅行风潮,还是频频登顶热搜的企业员工猝死事件,都在告诫着人们生活中有些东西远比工作重要得多。

但取悦自己的观念,往往会被现实中无数琐事一分一寸地消解,最终打破天平的平衡,让工作猛然倒向生活的唯一重心。

用户的选择不会出错,职场话题的高关注度不仅说明了人们拥有在困境中找到共鸣和出路的诉求,也让知乎看到讨论时的更多延展空间,于是这场面向新职人的开学典礼便应运而生。

在知乎的认知里,新职人并非是职场新人的字面理解,而更多所指的是一种状态,它可以是日复一日却始终满怀激情的新鲜,也可以是工作中追求日日精进的新知,或者是想要结识更多同事朋友的新交,对世界有着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追求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成长,是新职人的统一特征。

《一个工位的演讲》短片中就有两位鲜活的新职人,E区的老李工作多年还是会为神来之笔的灵感而激动,饮水机拐角的张姐忙到没空洗头,却坚持每天上班时带一束花。

他们或许在工龄上早已告别了新人的范畴,但却对工作这件事始终保持着新人感,这便是短片想要向外界传递的情绪价值,新人的身份总会被替代,而新人的状态,却可以长此以往地保持下去。

· · ·

知乎的此番作为源于用户,最终也会反哺于用户。

大学生和新职人为知乎提供了如今互联网应用趋之若鹜的年轻血液,在其他产品想尽花招意图将前者纳入囊中的时候,知乎精准找到了每个群体的痛点症结。

这种用户端「不得不」的选择,才构成了知乎牢不可破的商业壁垒。

如若没有社区内关于职场困境热火朝天的讨论,那便也不会有知乎对职人这一身份的解构和创作,说到底,这是知乎先认知自己继而外延的过程,所以无论开学季还是新职人的内容,它们注定与社区拥有一脉相承的调性。

对于知乎而言,从问题到话题的延伸也为自己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今年第二季度,知乎总收入为10.44亿元,同比增长24.9%,不仅MAU创造了1.09亿的历史新高,社区创作者也达到了6661万人,同比增长12.8%。

可以说,作为知乎用户中流砥柱的新职人群体,成为了这款已经横跨十二年之久的问答社区的活水,他们不仅是知乎能够在时间刻尺里始终保持高活跃度的原因,也会是日后知乎多元生态构建的重要一环。

更重要的是,知乎自始至终都没用任何夸张的词藻与形式去委身流量或者谄媚年轻人,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既有用户本身。

像开学和新职人演讲一样,当市场展现出它的诉求,知乎便搭建平台将其延伸,这些内容年复一年被新的用户所消化和解读,每打消一份焦虑,便有多一寸的价值。

换句话说,知乎的做法为用户需求补足了金字塔顶端的最后一块拼图,而最后的结果,则是在庞大的职场解惑市场需求里,用户们兜兜转转会发现知乎并不是坐落在森林中那颗再普通不过的树,而是暴晒环境里的唯一绿荫。

· · ·

在知乎的发展历程里,公众曾对它有很多十分具体的刻板印象,比如最具代表性的「谢邀,刚下飞机」,或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从这一点来看,职场季既务实又普惠的内容,无论如何都无法与上面两个标签挂钩,而关注前者的新职人群体,才构成了知乎主流的用户画像。

有时候就是这样,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根本原因,在于带有猎奇成分的内容天然占传播过程中的优势,而不问环境和舆论专注于用户本身,是知乎屹立多年依然能源源不断吸引创作者加入的答案。

在2022职场季的活动里,92岁的史学大家许倬云在谈及人应该如何与工作相处时说到,「你要有你的定见,去定心」。

《一个工位的演讲》短片最后,字幕落在了「新人很难做,永远做新人」这句话上。

无论定见、定心还是永远做一个新人,知乎迄今为止都是这样做的,它们同样也会是走过了十二年后,这款问答社区旗帜产品在当下和未来的必修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定见   教条主义   过来人   短片   情绪   道理   年轻人   身份   新人   价值   更多   内容   用户   工作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