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乔石到贵州视察时见到一位乡镇干部,上前握手说:好面熟


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在一片异口同声的呼声中,做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叫董加耕,一个名字,一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感染了整个乡村。

1990年的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踏上贵州之地,视察各处展品。在江苏展品厅,乔石的目光落在了一个穿着朴素的年轻人身上。那是董加耕,他专注地凝视着展品,仿佛与之有着深刻的联系。乔石亲自走近,面带微笑地询问:“同志,你看起来好像很面熟?”一旁的工作人员解释道:“这位是董加耕。”


回到过去,走进1961年,江苏盐城县龙岗中学的一间教室。同学们纷纷围坐一堆,为填写升学志愿书而热烈讨论。董加耕孤零零地坐在一旁,虽然是高中生党员,成绩出色,可以选择填报名牌大学。然而,在众人震惊的目光中,他在志愿书上写下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大字。老师和同学们的劝说声不绝于耳,他们认为他这是“哗众取宠”。但董加耕坚定地解释道,他的理想是与群众一起改善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


他并没有因为异样的目光而动摇,反而向学校领导提出了两次回乡务农的报告。他相信,自己回到乡村,是为了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共同创造美好的农村未来。为了表达决心,他甚至将自己的名字从“董嘉赓”改为了“董加耕”。

然而,现实并不总是如人所愿。洪灾袭击了他的家乡,他的家庭生活异常困难,但董加耕并没有动摇。虽然面临诱人的工作机会,他坚守在农村,坚信只有他的努力才能改善农村的状况。


时间推移,他在基层工作中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勤奋。1964年,他提出创办农科大学,培养农村急需的科技人才。他的倡议促成了“江苏函授大学”的成立,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识青年提供了农业科技文化培训的平台。

他不仅在工作上敬业奉献,在生活中也表现得一丝不苟。他带领团队奋斗,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甚至被选为“全国青年标兵”。毛主席亲自邀请他参加宴会,以示对他的肯定。那个时刻,他坐在主席台旁,身边坐满了一位位领袖,充分展示了他的影响力。


尽管表面上他备受赞誉,但他的生活却一直朴素至极。他的家中还保留着60年代的家具,甚至没有一台电视机。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他从不接受额外的好处费和回扣。他对物质追求的淡漠,与他对事业的执着形成鲜明的对比。

董加耕是一个用行动演绎着“扎根基层,发光发热”的人。他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念。他奋力推动农村发展,为基层群众争取利益,默默无闻地付出。他坚信,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财富。


如今,董加耕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他的名字成为一个传奇,他的事迹被传颂。他的人生旅程充满坎坷,但也充满希望。他用一颗平凡的心,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他用一份无私的付出,点亮了整个乡村。

董加耕,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因为他的选择和努力,成为了一位不平凡的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只要心怀坚定的信念,用行动去追求,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乔石   中央政治局常委   盐城   面熟   贵州   展品   江苏   回乡   朴素   他用   基层   乡村   信念   目光   年轻人   农村   乡镇干部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