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之争:伏琛勃碣和勃碣之间一都会也

无棣《禹贡碣石考》(p102)中有:"最早提出‘渤海郡碣石'观点的是晋人伏琛,其著《齐地记》云:“渤海郡东有碣石,谓之渤碣。” 然而,这并不能证明从晋代开始今无棣县境内的马谷山被称为“碣石”。对于伏琛勃碣来说,其根源或在于“勃碣之间一都会也”。

伏琛勃碣,见于《昭明文选·卷十二》中唐朝学者李善的注释。《昭明文选》是由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501-531)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其卷十二收录了东晋郭璞(276-324,字景纯)撰写的《江赋》。唐朝李善注解《江赋》中的“勃碣”时提到了伏琛勃碣,其原文为:“伏琛《齐地记》曰:勃海郡,东有碣石,谓之勃碣也。” 此注前还有一注为:“汉书曰:燕地,勃、碣之间一都会也”。那么,郭璞《江赋》勃碣、伏琛《齐地记》勃碣和《汉书》勃碣有什么关系呢?

《昭明文选·卷十二》李善注伏琛勃碣页面

李善的注解“汉书曰:燕地,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并非原文。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的原文是:“蓟,南通齐、赵,勃、碣之间一都会也。” 更早的还有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有:“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 对比来看,《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之间应当有个梗,让“勃、碣之间一都会也”成了千古难解之题。

由于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后世读者阅读古书时常产生歧义或不通。为了阅读方便,近现代人给古籍上加了标点符号,但也未必加得都正确。若在《汉书·地理志》的“蓟,南通齐、赵,勃、碣之间一都会也”中的“之间”后边加上一个逗号就容易理解了。这就成了:“蓟,南通齐、赵,勃、碣之间,一都会也。” 我们将其解释为:“蓟(燕都),南面通达齐国、赵国、勃海和碣石之间,是一个大都会。” 这里“勃”指的是勃海,“碣”指的是燕国的碣石山。

南通齐赵勃碣之间一都会也示意图

《汉书》记载了西汉和王莽时期共230年的历史,是对《史记》的续写,还开创了史书地理志的内容。《汉书》成书于公元105年,《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即《汉书》晚于《史记》196年。不过,两部史书同属汉朝,很可能参考了相同的资料。在“勃、碣之间一都会也”这处,或有《史记》的抄书人抄串了,把“南通齐、赵,勃、碣之间,一都会也”抄成了“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或是从此,“勃碣”成了旧燕国之地代名词了,偶亦以之指代中国北方。

在《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中有:“勃、碣、海、岱之间,气皆黑。”在《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中有:“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 《汉书·地理志》云:“勃海郡,高帝置。” 故,在这两处《史记》中的勃碣中,笔者曾认为“勃”大概率是西汉在渤海西岸设立的勃海郡,现在看来应是“勃海”之意。在《史记》中,“勃、碣、海、岱”四字并立,“勃”和海“是说海洋,“碣”和”岱“说的是碣石山和泰山;勃碣指代旧燕国之地,海岱指代旧齐鲁之地。

勃碣海岱示意图(《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幽州刺史郡和兖州刺史郡截拼;勃应改指勃海,海改指黄海(东海))

在《禹贡》中,对海并没有细分,还没有勃海的概念,今天意义上的渤海、黄海、东海等均统称为”海“。从《禹贡》中的”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 来看,”海“指的是黄海和东海;”海岱“指黄海到泰山的山东半岛一带.到了《史记》里就指代齐鲁之地了。

禹贡九州图

在东晋郭璞《江赋》中的勃碣,是描写”羽族“时出现的,写的该是”候鸟“。其原文为:”集若霞布,散如云豁,产毻积羽,往来勃碣“。此处”往来勃碣“,应指候鸟往返于北方,即以”勃碣“指代北方。在郭璞注《山海经》(卷三)中,郭璞注解“碣石之山”有:【水经曰碣石山今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或曰在右北平骊城县海边山】,说明郭璞认可了碣石山在渤海北岸。

伏琛,有山东文登学者考证出其是东晋时人,大约生活在公元400年左右。伏琛《齐地记》中的勃碣,原文是:”勃海郡,东有碣石,谓之勃碣也。” 因伏琛的《齐地记》原书古已佚失,后世学者只能将其它书中引用伏琛《齐地记》中的句子辑在一起,便是《伏琛<齐记>辑佚注释》。

然而,百密一疏,“勃海郡,东有碣石,谓之勃碣也”一句漏辑。在无法得见该句在原书中的上下文的情况下,对“勃碣”的解释就难免有歧义了。从表面看,这句似乎是说:勃海郡内的东部有碣石,且名叫勃碣。但是,这不能排除伏琛意指勃海郡之外的东方有碣石,并称之为勃碣。唐朝李善引之来注释候鸟”往来勃碣“,不该是指无棣马谷山为勃碣。

伏琛生活的年代,东晋十六国中的晋国早已南退,今无棣县境先后被前秦、前燕所据,地属乐陵郡(国)。因此,晋已无勃海郡了。故,伏琛《齐地记》中的“勃海郡”,当为西晋勃海郡,而非之前三国和汉朝的勃海郡。依《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西晋时期地图,无棣马谷山应当在西晋勃海郡境外。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西晋勃海郡截图

若《中国历史地图集》正确,无棣马谷山则属西晋属于乐陵国,而非勃海郡。因此,伏琛《齐地记》中的“勃碣”即使在勃海郡内,也不大可能是今无棣县境内的马谷山(大山,“碣石山”),倒可能是今河北海兴县的马骝山(小山)。东晋十六国中前燕的郣海郡或不含今无棣县境,故前燕勃海郡当不涉及无棣马谷山。

无棣县历史沿革截图

总之,在根源上,“勃”和“碣”应解为“勃海”和燕国“碣石”。“勃碣”主要指代燕国之地,也指代中国北方。伏琛《齐地记》中的“勃碣”脱离了上下文,且无棣马谷山应在西晋勃海郡之外,故尚无法断定伏琛勃碣就是无棣境内的马谷山。

注:水平所限,错误难免,欢迎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碣石   都会   无棣县   无棣   史记   渤海   南通   西晋   东晋   汉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