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汉书·地理志》(三十):济南郡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冠名的著作,为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汉志》中列出的各郡县、山水,既与今天的政区和自然地理一脉相承,又带有鲜明的上古华夏文明烙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深度阅读《汉书·地理志》,对我们理解古代历史、体悟社会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对该书的“济南郡”一节做出详细解析:

一、《汉书·地理志》原文

济南郡,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帝二年为郡。莽曰乐安。属青州。户十四万七百六十一,口六十四万二千八百八十四。县十四:

东平陵,有工官、铁官。邹平,莽曰台治。梁邹土鼓於陵,都尉治,莽曰於陆。阳丘般阳,莽曰济南亭。朝阳,侯国,莽曰脩治。历城,有铁官。,侯国,莽曰利成。宜成,侯国。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济南郡”

二、济南郡概述

济南郡,因在济(泲)水之南而得名。秦代属济北郡。汉初,高帝六年(前201年)分济北郡之南部置博阳郡。以临淄、济北、博阳等七郡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其后,博阳郡徙治于东平陵县(故城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北),因其地在济水之南,遂改名为济南郡。

吕后二年(前186年),“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置吕国。吕后七年(前181年),改吕国为济川国,封惠帝子刘太为济川王。八年(前180年),吕后崩,徙刘太为梁王,济川国被废除。汉文帝元年(前179年),济南郡复归齐国。二年,属刘兴居济北国。三年,属汉为郡。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该郡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济南王。景帝三年(前154年),刘辟光因参与七国之乱被诛,济南国除为郡。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割济南郡南部置泰山郡。此后,济南郡领域保持稳定。至西汉末期,济南郡下辖有十四个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市区东部、章丘区、济阳县、邹平县以及淄博市之周村区、淄川区等地。

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济南郡辖区共有编户140761,有人口642884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12%。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93.33人。)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统计,济南郡约有78544户,453308人。

东汉至魏晋时期,济南郡曾多次被改为王国。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封皇子刘康为济南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延光四年(125年)因无嗣国除。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年)封阜阳侯刘显为济南王,永兴元年(153年)因无嗣国除。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封河间王子刘康为济南王,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国除为郡。(曹操曾任济南相,即此国。)魏正始七年(246年)徙任城王曹楷为济南王,西晋太康初国除为郡。

永嘉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南北朝时期,济南郡先属南朝宋之青州,后属北魏之齐州,其辖境逐渐缩小。北魏承明元年(476年)封拓跋罗拔为济南王,太和七年(483年)国除为郡。

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济南郡为齐州大业三年,改齐州为齐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齐郡为齐州。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宋以后,升齐州为济南府(元代曾为济南路),并沿用至明、清。

三、济南郡属县的情况

西汉末的济南郡下辖14个县:

1.东平陵县。西汉置县。因京畿“右扶风”有平陵县(因汉昭帝之平陵而得名),故此加“东”字。所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平陵城。西汉为济南郡治。东汉为济南国治。《后汉书·灵帝纪》载:建宁三年,“冬,济南贼起,攻东平陵”。即此地。西晋改为平陵县。

山东章丘东平陵故城

2.邹平县。上古为邹侯国,夏朝封有虞氏之后于此地。西汉置县。《郡县释名》山东卷上:“汉置邹平县,从侯国名也。”——因处邹国故地,且位于黄河和济水之间的平原地带而得名“邹平”。——治所在今山东省邹平市北四十里孙镇。南朝宋废。隋开皇三年(583年)移平原县于邹平故县,十八年又改平原县为邹平县。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移治梁邹故城韩店旧口)。宣和七年(1125年)邹平县徙今治。

3.台县。春秋时为齐国之台邑。《晏子春秋》卷6载:“公为之封邑,使田无宇致台与无盐。”即此地。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功臣戴野为台侯,景帝三年(前154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东北老僧口村。东汉属济南国。西晋废。

4.梁邹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功臣武虎为梁邹侯,元鼎五年(前112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邹平市东北韩店镇旧口村。(一说即今邹平县。)《晋书·乐安王鉴传》:“咸宁初,以齐之梁邹益封”,即此地。西晋永嘉后废。其后称梁邹城。东晋末南朝宋在此置戍。

5.土鼓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东北。西晋废。南朝宋复置,移治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镇西南四十里古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入卫国县。

6.於陵县。战国时为齐国之於陵邑。《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皆此地。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邹平县南四十里临池镇东北古城村。东汉建武中,改封侯霸子昱为於陵侯,不久复为县。南朝宋永初后废。

7.阳丘县。文帝四年(前176年)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景帝四年(前153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北七里之回村。东汉初废。

8.般阳县。西汉置县。因“在般水之阳”而得名。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南淄川城。西晋废。南朝宋复置,属齐郡,移治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盘阳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大业初废入临朐县。

9.菅[jiān]县。汉文帝四年(前176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罢军为菅侯,景帝三年(前154年)国除为县。治所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前、后营村一带,一说魏桥镇菅家村)。《晋书·慕容德载记》: “晋南阳太守闾邱羡、宁朔将军邓启方率众二万来伐,师次菅城。” 即此地。南朝宋废。

10.朝阳侯国。因在朝水之阳而得名。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封功臣华寄为朝阳侯,元朔二年(前127年)国除为县。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又封广陵厉王子刘圣为朝阳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邹平县西北七十二里码头乡(一说在魏桥镇)。东汉改名东朝阳县(因南阳郡有朝阳县)。南朝宋复为朝阳县,北齐废。

11.历城县。商代为谭国地。春秋称泺邑,属齐国。战国称历下邑。因南对历山(今名千佛山)、城在山下而得名。《史记·田儋传》:韩信“度平原,袭破齐历下军”,即此地。又《史记·晋世家》:“伐齐,齐灵公与战靡下”。靡下,一说即历下。《集解》:“徐广曰:‘靡,一作历。”’秦置历城县,属济北郡。西汉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西。东汉属济南国。西晋永嘉末为济南郡治。隋为齐郡治,唐为齐州治。五代梁曾一度改为历山县。宋、明、清为济南府治(元为济南路治)。1928年直属山东省。1929年析出城郊置济南市。1958年划归济南市,县治迁洪家楼。1987年撤县置历城区。

12.猇[xiāo]侯国。汉武帝征和元年(前92年)封赵肃王子刘起为猇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三十八里旧军镇(旧清平军)。东汉废。

13.著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济阳县西二十里邿城。《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还定济北郡,攻著、漯阴、平原、鬲、卢”。“著”即此地。东汉属济南国。北齐废。

14.宜成侯国。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菑川懿王子刘偃为宜成侯,太初元年(前104年)国除为县。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又封功臣燕仓为宜城(成)侯,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济阳县西北,确切地址不详。东汉废。

四、济南郡地理形势图解

汉代济南郡的地理方位如下两图所示:

汉代青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

济南郡在青州刺史部九郡国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济南郡各属县的地理位置可参见下图:

西汉末济南郡属县地理方位图

结合周边地形来看,汉代济南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汉代济南郡属县地缘结构图

由图可见,济南郡位于泰山山脉以北,地跨济(泲)水两岸,其辖区可以与今天的济南市大致对应。这一地区紧贴东面的齐郡(淄博地区),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重心区,同时也是屏护故齐国腹心之地的重要门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济南   邹平县   章丘市   陵县   东平   山东省   南朝   汉书   西汉   东汉   元年   详解   地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