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七星墩遗址2022年度考古发掘收获与初步认识

#古籍里的历史#

作为“考古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支撑点之一,七星墩遗址2022年度考古工作在获得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考执字2022第151号),于2022年9月开始田野发掘工作,结束于2023年7月,历时11个月。该年度发掘区域主要位于内城北部,布设5×5米探方26个,实际发掘面积576平方米。另外在城外东南部布设5×5米探方8个,实际发掘面积171平方米,布设探沟4条,实际发掘面积53平方米,实际发掘总面积8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149个、房址12座、红烧土堆积40个、瓮棺葬15个、灰沟10条、灶4个、墓葬6座,积石堆积4个、黄土台基1个、扣碗遗迹1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500余件,采集木炭标本217份,骨骼样品110份,浮选土样1131袋,陶片、红烧土共3420袋。包含肖家屋脊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三个阶段的遗存。下面依次介绍。

图一 2022年发掘区全景

肖家屋脊文化时期发现的主要遗迹有土坑墓、瓮棺葬、积石堆积、红烧土堆积、灰坑、灰沟、柱洞等。

七星墩遗址2022年度考古发掘主要收获之一,是发现和清理了一批肖家屋脊文化时期随葬玉器的墓葬,既有土坑墓也有瓮棺葬。

M18,位于内城北部发掘区TN14E10东隔梁下,开口第3层下,打破红烧土堆积S38。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90°,现存墓口长约2.65、宽约0.91~98、深约0.87~0.93米。墓葬填土内包含大量红烧土块,占比超过50%。墓底铺满碎陶片,类似澧县孙家岗遗址的“垫器葬”。陶片之上发现3件玉器,玉锥形器、玉管和玉珠各1件。

图二 土坑墓M18

图三 M18出土玉锥形器

W27,位于TN13E13南壁下,开口第1层下,打破第2A层和第3层。葬具为一件竖置的夹砂红陶缸,口部残。缸内填土为深灰褐色砂质黏土,包含少量红烧土颗粒。缸内中部有横置的夹砂红陶陶片,将缸内空间分为上下两层,陶片之上放置一件陶纺轮,陶片之下缸内底部发现一件残玉管,长约1厘米。

图四 瓮棺葬W27

肖家屋脊文化时期发现4处积石堆积,是往年发掘中没有见过的,编号JS1—JS4。以JS1为例,位于TN13E10东南部,延伸至东隔梁下,开口于第2A层下,叠压第2B层。平面形状为不规则形,长约3.44、宽约1.6、堆积最厚处约0.6米。四周薄,中部厚,成坑状,底不平,西高东低。南部石块分布较为集中,体积较小,直径约在0.06~0.15米之间,多为灰色,无明显加工痕迹,北部石块分布较为稀疏,体积较大,直径在0.16~0.35米之间,多为灰色,加工痕迹不明显。已经发现的4处积石堆积,均分布在发掘区的西部。安徽凌家滩遗址在祭坛之上发现有积石圈,定为祭祀遗存,七星墩遗址此类堆积的性质尚不明确,也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

图五 积石堆积(JS1)

石家河文化时期清理的遗迹现象主要有房址、红烧土堆积、灰坑等。

房址以F12为例,分布于TN14E12等6个探方内,开口于第3层下,叠压第5层。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约12.5、东西宽约8.7米,面积约104平方米。从柱洞分布情况判断,F12可分为四间房,南部两间稍大,北部两件略小。未发现门道、灶、地面等遗迹。柱洞直接打破垫土层。柱洞多为圆形、直壁、平底。垫土层厚0.1~0.5米,包含大量红烧土块,填充少量的褐色砂质黏土和陶片。

图六 F12柱洞及红烧土垫土层

七星墩遗址2022年度考古发现大量红烧土堆积,除了作为垫土层外,还有另外两种性质的红烧土堆积,根据形制结构、堆填方式、土块特征等,分别定为房子废弃堆积和基坑。

房子废弃堆积以S39为例,位于TN12E11西南部,延伸至TN12E10的东隔梁下和TN11E11北部,开口于第3层下,东部和南部叠压F17。平面形状不规则,长约6.68、宽约4.45、堆积最厚处约0.5米。底不平,四周高,中间低。可分为2层。第1层多为大块红烧土,占比60%~70%,分选一般,粒径大的超过20厘米,少量红烧土块可见木骨痕迹,有的红烧土块可见一面平整、双面平整或三面平整,大部分红烧土块为深红色,小部分为橘红色。第2层较致密,红烧土块占比80%~90%,分选较好,粒径在0.5~6厘米之间,大部分为深红色,小部分为橘红色,极少部分为青灰色。从遗迹位置、形制结构、红烧土块特征等综合推测,S39可能是F17西墙和南墙的倒塌废弃堆积。

图七 S39房子废弃堆积

基坑以S40为例,主体位于TN12E10关键柱处,开口于第4层下,打破第5层,直至生土,北部被D572打破。平面近椭圆形,长径约2.76、短径约2.16、深约1.48米。北壁、南壁均为弧壁,西壁、东壁均为斜直壁,底部收窄为圆形,直壁,平底。坑内堆积分为5层。第1层红烧土颗粒占比50%~70%,分选一般,为1~3厘米的细颗粒,略有棱角,大部分颜色为橘色,少部分为深红色。第2层红烧土颗粒占比90%以上,分选好,为1~2厘米的细颗粒,略有棱角,大部分颜色为深红色,少部分为橘色。第3层红烧土颗粒占比60%~80%,分选一般,为3~10厘米的粗颗粒,有棱角,大部分颜色为深红色,少部分为橘色。第4层红烧土颗粒占比40%~50%,分选较差,为6~12厘米的粗颗粒,有棱角,大部分颜色为深红色,少部分为浅橘色。第5层为褐色砂质黏土,红烧土颗粒占比约10%。S40内的红烧土堆积明显是人为铺垫形成,底部土块大,上部红烧土块稍小,致密,好像经过夯打,这类红烧土堆积的性质暂定为房子的奠基坑。如果此判断无误的话,以S40为奠基坑的房屋的体量应当具有一定规模,可惜此次发掘没有发现成规律分布的奠基坑组合。

图八 S40平剖面图

屈家岭文化时期主要遗迹有房址、红烧土堆积、台基、灰坑、墓葬、灰沟、瓮棺葬等。

房址以F14为代表,分布于TN14E15、TN14E16、TN15E16探方内,南部延伸至发掘区外,开口第7层下,打破第8、9、10层。由倒塌堆积、地面、基槽、基坑和垫土组成,未发现门道和灶。倒塌堆积形状不规则,大量有木骨痕迹的红烧土块、类似墙壁的烧土块杂乱的堆积在一起,堆积厚0.1-0.3米。地面保存状况较差,局部被破坏,平面形状不规则,长9.02、宽5.28米,面积约47.63平方米,厚0.1~0.12米。以基槽为界,分为屋内地面与屋外地面,为细碎红烧土颗粒和黏土铺垫而成,红烧土比例大于70%,致密,质地较硬,西北部屋外地面上发现6件陶纺轮和1件石钺。基槽分为3段,均为红烧土填充,北部基槽长4.78、宽0.26~0.44、深0.5米,西部基槽的南端压在发掘区外,已清理部分长3.08、宽0.38~0.5、深约0.6米,东部基槽的南端压在发掘区外,已清理部分长2.62、宽0.3~0.46、深0.5~0.7米。基坑被地面叠压,打破垫土层,共发现2个,S62位于屋内西部,平面形状近椭圆形,斜壁,平底,内填大量红烧土,质地紧密,坚硬,S59位于北基槽下,上部平面形状不规则,斜壁,底部不平,内填大量红烧土,下部收缩成椭圆形,斜壁,平底,填充大量红烧土。垫土层分3层,均为水平分布,第1层,浅黄色砂质黏土,包含少量红烧土颗粒,厚0.24~0.5米;第2层,灰黑色砂质黏土,包含大量炭屑、少量红烧土颗粒,厚0.05~0.16米;第3层灰黄色砂质黏土,较纯净,厚0.1~0.22米。

图九 F14屋外地面出土石钺和纺轮

台基发现1处,编号台I,位于TN15E13、TN15E14内,南部延伸至TN14E13、TN14E14内,向北延伸至发掘区外,开口于第7层下,打破第9、10层,又被众多遗迹打破。平面形状长方形,方向0°。口部长约8.5、宽约6.4、深约0.25~0.8米。堆积可分为2层。第1层,呈覆斗状,中间厚,四周薄,为浅灰黄色砂质黏土,较致密,最厚处约0.5米,较纯净,包含少量陶片,出土较多石器。第2层,水平分布于土台南部,北部不见,为深灰黄色砂质黏土,较致密,厚约0.25~0.3米,包含少量红烧土颗粒和陶片。台I被若干坑和沟打破,坑内出土遗物虽然不多,但制造规整,均为直壁平底,可能和祭祀活动有关,台I第1层内集中出土14件石器和2件陶器,也可能与祭祀行为有关,考虑到台I位于七星墩古城内城北部居中的位置,而且地势较高,或可将台I的性质定为祭坛。

图十 屈家岭文化时期台基

2022年度发掘证实,七星墩古城内城北部属于居住生活区,所见房址有立柱式、基槽式、基坑式。修筑房子过程中大量使用红烧土,无论是房子的垫土,还是基槽、基坑、地面、墙壁,都大量使用红烧土铺垫或填充。部分红烧土烧制火候较高,从外观看,有深红色、橘红色、紫红色、青灰色等不同颜色,有的木骨痕迹明显,有的一面或多面修整平滑,有的经高温烧烤呈蜂窝状,这些红烧土的成因仍有待深入研究。

图十一 发掘出土的部分红烧土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石堆   土块   土层   基坑   土堆   黏土   湖南   遗迹   红烧   遗址   颗粒   年度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