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的地宫入口当年是怎么被发现的?


地宫口的确定,是皇陵发掘过程中的第一道坎。1955年,在三位历史学家和作家的不懈努力下,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得到批准。明成祖的长陵被定为发掘对象,但当时的考古队勘探了一年多硬是没找到地宫入口。


于是,发掘委员会只好无奈的放弃长陵的发掘,决定找一个容易下手的明皇陵先试挖掘一下。本来考古队已将目标转向明仁宗的献陵,但当时有队员偶尔发现万历定陵的围墙有塌陷,可能是地宫入口,于是定陵发掘被确定。

我们都知道,找到地宫入口只是皇陵发掘的第一步,而成功的找到地宫大门,才算是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看似定陵规模较小且已露出地宫入口,然而对它的发掘却是耗费了极大功夫的,从地宫口到地宫门耗时一年有余。

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定陵找到地宫大门为何会耗时一年多?

1956年5月17日,定陵的发掘工作开始。定陵的地貌大致呈圆型,一圈建有围墙,也就是陵墓宝城,围墙的穹顶称为宝顶。定陵当时围墙塌陷处正好是地宫的入口,考古队在探沟中用绳子作出标志,开始仔细的用框出土。


下探工作持续两小时后,围墙内侧砌的石条露了出来,有民工发现其中一块石条上面有字便喊了一声,大家都围拢过来,看见石条上露出雕刻的字迹:“隧道门”。当时吴晗和夏鼐认为这里就是定陵的地宫入口。

下挖工作进行了十多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四米左右时,发现了探沟两侧有城砖砌成的砖墙。两墙的间距为八米,就像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呈弯曲状。这个砖墙构成的通道就是史料上记载的皇陵的第一条砖隧道。

通常皇帝下葬时的棺椁由此进入地宫,当时的“隧道门”三字正对着砖隧道的中心。随后在刻字石条的下面,出现了用城砖起券的大门。而大门之外正好处在野外,为了保障陵墓的安全,考古人员没有将此门打通。


当时的考古队谁也不会想到,在城墙的券门之内藏着一块意义非凡的小石碑。与小石碑的擦肩而过,使得发掘工作难上加难。这块石碑上刻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墙前皮。”

这块石碑上的文字它告诉人们,宝城向里掘进一丈的就是通入地宫的第二条石隧道,还有隧道至地宫金刚墙前皮的距离。然而由于当时的考古经验不足,导致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刻字小石碑没有被及时发现。

就这样,发掘工作持续了一年多还没有找到地宫大门。考古队于是决定加深探沟,随着民工栾世海一镐挖下去,突然出现钝器的撞击声。他便刨开积土,露出了一块长一尺宽半尺的石头,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此石的发现,意味着地宫大门坐标的确定。考古队顿时欢腾雀跃,一年来积压在人们胸中的闷气终于散开。考古队当即决定给老民工每人发一条毛巾,新民工每人发一块肥皂的奖励,这在当时算是不错的待遇了。

那么问题来了,皇陵中为何会出现泄漏秘密的指路石呢?这并非有人故意泄漏机密,万历即位后就开始修建陵墓,定陵建成后闲置了三十多年,地宫用土封闭起来。为了将来万历驾崩时能快点找到地宫,所以才留个此标记。

金刚墙是地宫的防护墙,墙后便是地宫宫殿。如果记载无误,再往前挖十六丈,往下深三丈五尺的地方就是金刚墙。为了加快挖掘进度,考古队找来一台卷扬机,外加几个小矿车,使得土方工程进度快多了。


考古队顺着转隧道向前挖掘,但转隧道突然中断了。于是考古队决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重新挖一条探沟,挖掘不久便发现两条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宽八米,是用花斑石条砌成的。共十七层,向西斜下,全长四十米。

这条隧道就是最好一条石隧道,在石隧道的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墙高八米八米,厚一米六,墙基由四层石条铺成,石条上方是五十六层城砖和灰浆砌成的墙,顶端有琉璃瓦檐,这就是地宫金刚墙。

金刚墙后就是定陵的地宫,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上窄下宽,由于地表压力作用,门券向里凹进约两厘米多。圭形门券是干垒起的,地宫就在后面。从发掘动土到金刚墙的出现,考古队共耗时一年零两天。


金刚墙拆开后,从洞口“哧哧”的窜出难闻的气味,发掘暂停一天,排放有害气体。为慎重起见,考古队买来一条狗和一只公鸡,准备试着放进去。结果狗和鸡都没能成功的放进去,最终决定派两人进入。

选中的两人戴着防毒面具,提着马灯,腰上系着一根长绳进入金刚墙内。在确定没有暗器和毒气之类的东西后,其他人纷纷进入。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墓道券,往前走便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地宫门,是两扇洁白如玉石门。

打开石门成了又一难题,最终考古队根据观察和史料记载,成功的制作了一把打开石门的拐钉钥匙,石门被开启。首先进入的是地宫前殿,殿内没有陈设品。前殿的尽头又是一道石门,石门之后便是地宫中殿。


中殿有三套汉白玉石宝座,宝座前有黄色琉璃五供。五供前各有一口大瓷缸,缸里装有香油、铜瓢、灯芯,这就是“长明灯”,但因缺氧早已熄灭。中殿左右是配殿,配殿中只有棺床,中殿的石门后部便是后殿。

万历与两位皇后的棺椁就安置在后殿之中,还包括大量的陪葬品。之后的事情就是随葬品的发掘与损毁,及九年后万历与皇后尸骨被毁的浩劫。至此,定陵的发掘工作算是告一段落,大量的时间耗在寻找地宫的大门上。

由此可见,当时对发掘帝王陵寝是毫无经验可言,大都是抱着做试验的心态去考古。造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后来还是有人提议要继续发掘长陵和唐乾陵,以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所幸的是都被国家及时制止。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朝史专家吴晗向上级提出了“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的计划;而这项计划的内容,就是要打开十三陵里最大的那座皇陵—长陵。

长陵作为明十三陵里最大、最完整的帝陵,自然是吴晗等人的首选目标。因此,他们的计划一经上级批准,便带领自己的考古队直奔长陵而来。

考古,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寻找古墓,则是今人与古人智慧的博弈。


历史上有很多古墓,都是因为找不到入口,而最终被盗墓贼放弃。比如说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元代帝陵、秦始皇陵等等。

墓道口,对于皇帝而言,就是他王之宝库的最后一把锁。一旦失守,后果无法想象。

长陵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之墓,它兴建于明代最鼎盛时期,故而从用料、做工、规划、建设工期来看,它都是十三陵里最费心思的。

考古队想要打开长陵,就必须找到地宫入口;否则,就只能从宝顶(封土)上直接下铲儿,那样势必会破坏墓室内的文物,对考古造成负面影响。

经过一个多月的寻找,考古队对长陵的考古调查,一无所获。无奈之下,考古队只好把目光对准规模较小一些的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墓。

定陵的规模虽然没有长陵那么大,可是墓道口的藏匿,也是非常的巧妙。

考古队经过十几天的实地探查,终于在定陵宝城内的城墙上,发现了一处断痕。这个断痕,引起了考古专家的警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裂痕的呢?

于是,考古队便在此次沿着宝城城墙开挖探沟。

这第一条探沟刚刚挖了一米多深,就发现了重要信息:城墙上刻有“隧道门”三字。


隧道门的发现,大大提升了士气,考古队越干越有劲儿。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一条近30米深的沟,挖到什么时候才能到地宫门口呢?宝顶离宝城远着呢!

更让考古队头疼的是,雇来的好些个民工全都回家种庄稼了;若是还不出成绩,就只能他们自己抄铁锹下去挖了!

为了减轻挖掘量,考古队当机立断,决定在第一条沟的延长线上,重新开挖。

第二条沟并没有像第一条沟那么顺利,不仅发现了隧道门,还找到了砖隧道。考古队连续挖了一个月,除了土,什么都没发现。然而,沟已经挖了这么深了,决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


直到9月,考古队才有了新的转机。因为他们发现了一块儿石碑,上面写着: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换言之,这块儿石碑的发现,直接告诉了考古队金刚墙(地宫)的具体位置!如此重要的线索,终于让半年的“挖土”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如此,考古队再也不用闷着头乱挖了,他们在这块儿石碑的指示下,有了明确的方向。

有了确切的距离,有了确切的深度,第三条沟,也就自然而然地开掘了。

即便如此,考古队寻找金刚墙的工作,也并非易事。

1957年5月,考古队才最终找到金刚门,打开进入地宫的大门。


不得不说,在定陵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自有诸多“贵人”相助。若不是“隧道门”三个字,若不是二道沟的那块儿碑,考古队要挖到几儿去?一鼓作气没有成功,再而竭、三而衰就是必然。

当然了,定陵最终还是大白于天下了,可是教训也是惨痛的。不过,对于当时的考古队来说,自然可以拿此邀功的:

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定陵之后,国家百年内再也不允许主动发掘帝王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地宫   石门   入口   发现   皇陵   石碑   万历   隧道   大门   当年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