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

城在山光水色间。——陶弼《桂林》


桂林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这个“不同”,就是它自古以来所具有的鲜明的风景。
按照历史学界专家们的普遍观点,桂林城早在2100多年前的汉元鼎六年(前111)就存在了,叫始安县。可惜的是,考古成果一直未能提供当时的桂林城遗址所在地,史书也无详记。今人所知的桂林城的最早建城史,始于唐初李靖所建的桂州城。当时的桂州城,规模不大,位置大约在独秀峰与逍遥楼之间。任岭南道抚慰大使兼检校桂州总管的李靖在任期间,在独秀峰南,以漓江为界,建桂州城,周长3里18步,筑有3门,称“子城”,亦称衙城,以护卫城池,巩固统治。这是第一次在地方史上较清晰完整地记录桂林城建史。
此后,唐代多次改扩建桂州城。
唐宣宗大中年间至懿宗咸通二年(861),桂州向西扩建外城。这次扩建,志书上说周长“三十里”,计8个城门,最远的“通波门”在雉山之南。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桂州都督陈可环抽调万人扩建夹城。《桂林风土记》说:“从子城西北角二百步,此上抵伏波山。缘江南下,抵子城逍遥楼,周回六七里。光启年中,前政陈太保可环创造。三分之二是诸营展力,日役万人,不时而就。增崇气色,殿若长城。南北行旅,皆集于此。”夹城建好以后,商旅多聚于此,城市功能有了较明显的区分。
逍遥楼荣光重现。

桂林逍遥楼也是在唐代建设起来的,具体建设年代不详,但宋之问流放到此时,逍遥楼已经是当时的名胜,宋之问留下来的诗作中,就有好几首是写逍遥楼的。除了逍遥楼,这时的桂州城还有许多别的观赏风景、友人邀宴的场所。桂州城沿漓江西岸,由城东至城北,分别是东山亭、拜表亭和碧浔亭。东山亭接望月楼,近子城;拜表亭,位于望月楼和碧浔亭之间,东靠漓江,西临雉堞。其中,碧浔亭是韦瓘所建,接逍遥楼,馆宇宏丽,制作精致,冠诸亭院。

唐代颜真卿题写的“逍遥楼”。

除了城市建设和人文景观的构筑,桂林的风景建设也从唐代开始进入系统的建设经营。
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桂州观察史李昌巎在独秀峰前建孔庙,办州学,为桂州城教育之兴起的大事。建孔庙时,也将独秀峰开辟为游览地。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御史中丞裴行立转任桂州观察史不久,即被衙署周边景致所倾倒,“于是厚货居氓,移于闲壤。伐恶木,刜奥草,前指后画,”着手辟建訾家洲(今名訾州)园林,使之成为当时名胜。并且,裴行立还请了好朋友柳宗元写下了名篇《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点击蓝字《教科书级!两位大咖的桂林印象》,阅读文化桂林《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的白话翻译稿
訾洲公园内,訾家洲亭。(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李渤到桂州任职,他行走于山水间,为自然景色所倾倒,也对自然景观进行修建,先后辟隐山六洞和南溪山白龙洞,使这两处成为名胜。
南溪山。(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谏议大夫元晦任桂管观察史,他在桂州期间,兴致勃勃地整理了城北的叠彩山风景,并命名为“叠彩山”:“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此外,他还修建了四望山、宝积山诸山。

到了宋代,桂州城的地位显著提升,其城池也再次得到扩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知州曹克明请来北方军匠,教导桂州人学会烧砖制瓦,以建砖屋,使城市街道少遭火患。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亦即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后的第二年,权知桂州余靖深感城池不牢则难守、城池难守则匪乱多,故开始筹资扩建桂州城,中央政府在财政方面也给予了鼎力支持,余靖则在工程建设中努力节约。这次城建,用工10万余,历时10个多月完工,算是当时规模宏大的一次城市建设,名“桂州新城”。新城方圆6里,有“宁远”、“迎恩”、“平秩”、“利正”、“行春”和“东江”6个城门,街巷闾里,规整有致,城市面貌为之一新,在北宋时代很有影响。
王安石还亲自撰写了《桂州新城记》。
《静江府城池图》。

到了南宋,因为战事需要,桂州城池再次扩建。宋理宗宝祐六年至宋度宗咸淳七年(1258-1271年),广南制置使李曾伯、经略史朱禩孙、赵与霦和胡颖等几任静江府主官,更是全面加固静江城,连续4次扩建城池,以防敌犯。这一次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今榕杉湖为南缘,东至漓江西岸,北抵鹦鹉山,西临桂湖,共筑有6000多米的城墙,设城门15个,均为砖石结构,有团楼、硬楼、藏兵洞等军事设施。这几次扩建的情况,包括城池图、用工用料、监工负责人等,都非常详细地记录在城北鹦鹉山南侧的山崖上,至今仍在,成为我国城建史上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宋人开辟风景的热情更加高涨。
曾布在桂林为官期间,喜欢游览,常悠游于山崖洞穴间,“访寻桂之山水奇胜处”,尤其喜欢江东胜景。他看见栖霞山下的冷水岩,岩洞奇特,钟乳漫漫,溪流淙淙,乃花心思在此架桥铺径,修建风景,便游人往之,成为游观宴休之处,“自是州人士女与夫四方之人无日而不来”,该岩“遂为桂林绝观”。后人为纪念之,将此岩取名“曾公岩”。

曾公岩抗战石刻。(图片源自桂林市文物与考古研究中心)
范成大在桂林期间,大力抓经济、问民疾、革民风、整风景。旅桂期间,范成大或公干巡视或闲暇私游,踏遍桂林各名山,似乎最钟情伏波山,在伏波山筑癸水亭、正夏堂、进德堂。
此外,范成大还在栖霞洞前筑碧虚亭,在屏风山修壶天观、所思亭,在月牙山构骖鸾亭等。
范成大到桂第二年,公务走向正轨后,他组织疏通了壅塞许久的朝宗渠。

范成大雕塑。
嘉定十四年(1221),诗人刘克庄到桂林任幕府一年。他写诗说桂林“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言简意赅地将桂林城的特质说得明明白白。
那时的桂林城,规模不算大,除了城中的独秀峰,其它诸山,如象山、月牙山、东观山(今普陀山)、西山、隐山、老人山、鹦鹉山、铁封山、观音山,甚至叠彩山、伏波山,都“环城而立”,更不用说远处更远处的天际线也是由众多山峰构成了。站在湘南楼上,环顾四周,很自然地感受到那种“千峰环野立”的景观特点。
航拍今日桂林市区。(新华社记者曹祎铭 摄)
漓江从城东北而来,在伏波山脚,迥然转弯向东南而去,这就是诗中的“一水”。不过,严格地说,漓江还不能做到“抱城流”。它需要与它的支流桃花江、小东江、灵剑溪等一起,再加上城西的西湖以及范成大组织挖掘的城北朝宗渠,才真正构成“一水抱城流”的风景。或者说,漓江以及护城河(即今杉湖、榕湖、桂湖、木龙湖)才构成“一水抱城流”的稀世风景。

元代,桂林城也曾经重建。这次重建,城市规模没有扩大,主要是将城墙由砖改为巨石,开辟了14座城门,城门上建有楼阁。巨石筑墙,使得城墙更加坚固,后人称“铁打桂林城”之誉,即由此来。
据载为桂林“唐城”的南大门,距今已1300多年。明洪武八年(1375),桂林城池向南扩展,旧基皆毁,独存此门。(图片源自网络)


明洪武年间,桂林城得到扩建,城南扩张到以桃花江为界,并且从今虹桥坝处向东开凿一段护城河,至象山与漓江汇合,使之成为新护城河,原护城河成为城中内湖,逐渐演变为桂林城景观。虹桥坝处设一滚水坝,河水少时可拦水向东护城,洪汛时期则可使河水漫过虹桥坝沿故道向南以雉山附近汇入漓江。城门改为12座。城中建设了靖江王府,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

明正德年间,当局考虑到桂林城“历宋而元以迄于今,心四百有余载矣,而环甓甃石之固犹旧第,以楼宇久而囗颓,雉堞或至圮毁与夫”,决定再次重建桂林城。这次修建,臬库出钱,军卫出力,历时两月,厥功告成,计“为楼一十有六,为铺三十有四,饬雉堞三千六百八十有奇,堆石炮三百八十有三。”对损毁城墙的修补,则“三千三百七十有八丈。”[ 《桂林石刻》,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8年印]
清雍正及乾隆年间,两次高筑、重修城墙,以固城防。咸丰二年(1852),因太平军攻城,城郭毁坏严重,战后又有重修。总的来说,由元至清,桂林城池明显扩大,城市格局有了较突出变化,城墙由砖为石,且城墙高度和城门都有变化。因为城门是城内与城外交通的必经之处,城门的变化也影响着城内外交通的变化。
两江四湖今景。

元人郭思诚,到桂林任职,认为桂林“山有余而水不足”,于是组织力量再辟西湖旧景。城西之水面,加上城中诸多湖泊水塘以及多条溪河,使得桂林城的水景得到明显提升。

在交通设施方面,一些颇具规模的桥梁,如漓江上的永济桥、甘棠江上的甘棠浮桥,都采用了铁柱铁索等材料,“使舟不得荡漾”,以图永固。虹饮桥则为石墩木梁结构,琉璃瓦顶,两侧有凳。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抗战时期,一些文化单位和工厂迁来桂林,桂林城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达到60万人。城中无闲地,近郊乃至远郊,都有了相当多的单位。例如:广西大学和中央科学院在雁山,桂林师范学院在两江,中国汽车公司在良丰。
广西大学旧址(桂林)。

城东方向,城市扩张到七星后岩一带。居民拥挤,道路不堪,由社会集资,当地驻军出力,修建了宪五路(今灵剑路)。两岸往来,仅靠浮桥,已不堪重负。于是,当局从湘桂铁路建设工地上调用铁轨为钢梁,建设了漓江上第一座铁桥,取名中正桥——想以此从中央政府弄到一些建桥经费,但未能如愿。

1942年的中正桥。

城南方向,从柳州方向开来的汽车停靠站在桃花江南岸,加上火车站也在南岸,南岸居民渐渐稠密,这一带遂成为政府规划的新区。桂林北端,也因为北站的关系,修建了不少工厂和新村。桂林的城市规模再一次得到扩张。

由于战争,桂林的这一次城市扩张几乎全在战火中毁灭。1945年7月28日,桂林光复。据光复后的战争损失统计:桂林全市99.6%的房屋毁于战争!
1945年被日本侵略后一片废墟的桂林。

民国时期的桂林市政府画饼充饥地做了一个城市规划,按照英国“田园城市”的规划理念,将桂林规划为生活区、文化区、游览区、工业区、国防区、商业区、森林区、畋猎区等,各区之间应有田园地带。在战争的逼迫中,这种远离现实的规划实在没有落地的任何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桂林旅游迎来爆发性发展时期,各个酒店、旅店均长期处于客满状态,一些极不具备基本条件的招待所、客栈等(比如,房间没有卫生间)也被用来接待入境旅游者,一些入境团队甚至只能“享受”打地铺待遇。

1978年,漓江上来往的木船和岸边整齐排列的汽车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解决旅游发展严重的供不应求问题,一批中外合资的涉外饭店在桂林很快建成。这时的桂林,市容市貌还非常破旧,小巷旧房之间突然会耸立起一栋非常豪华的建筑,带空调的进口汽车在颠簸的道路上行驶着,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拉到各个旅游景点。漓江的江面上挤满了游船。那个时期的桂林,普遍是抗战结束后临时修建的低矮房屋,加上一些大学或者机关建的楼房,城市机理没有章法,显得破旧而杂乱。但是,这个时期的城市亮点是:城中所有的风景都被突出显示,形成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城市格局。
1979年的桂林滨江路。


这个时期的桂林旅游经典线路是“三山两洞一条江”,即市区的象山、伏波山、叠彩山、芦笛岩、七星岩(顺便可游览著名的骆驼山)和漓江。游览漓江的上船码头也在市中心区解放桥旁边的滨江路上。所以,整座城市里到处可见豪华的汽车、光鲜的游客,随处可听到各处的乡音。出手阔绰的旅游者们给桂林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外汇券”甚至外汇本身,是桂林市民经常接触到的支付手段,一些小贩也会用外语和游客们进行交易。这个时期,只要提起“桂林”,人们脑海里跳出来的对应词汇就是“旅游”。

1998年,桂林在行政管理上实行了“地市合并”,即:撤销原来的桂林市和桂林地区,组成新的桂林市。新的桂林市,包括原桂林市管辖的各区县以及原桂林地区管辖的各县,一共是5城区12县(自治县),面积达2.7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人。“地市合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统筹各县区的旅游资源,做大旅游产业。
1998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原桂林地区和桂林市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新的桂林市成立后,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原来狭窄的街道被拓宽,陈旧的桥梁尤其是桥拱低矮、桥下不能行船的桥梁进行了重建,挖掘了木龙湖并建造了船闸,使杉湖、榕湖、桂湖、木龙湖与漓江、桃花江形成一条水上游览线路,称之为“两江四湖”,城市里大量的棚户区逐步得到改造,一些机关、部队将原来圈占的风景让出来,以做到“显山露水”。
榕湖玻璃桥。

几年时间内,桂林的城市面貌得到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学术界普遍对游览线上照搬各地桥梁造型所建成的新桥梁系列提出批评,但总的来说,这次旧城改造,使原来破旧的桂林市容焕然一新,尤其是两江四湖项目增加了桂林的夜游内容,社会给予的评价,总体上是积极的。

横跨榕湖的丽泽桥。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漓江所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有效保护漓江,广西区党委和桂林市委提出了“城市向西发展”的思路,即:将桂林的新城市化板块搬到位于桂林市西部的临桂县。临桂县城位于桂林市区与两江国际机场之间,属于柳江水系,环境要求比漓江水系略低一些。通过空间布局的变化,来疏解老城,发展旅游。2013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桂县,设立临桂区。根据这一部署,桂林市直机关带头迁往临桂区办公,以带动临桂区的发展。

桂林新区环城水系图。

现在,桂林已经形成老城区与临桂区双翼发展的初步格局。从地图上看,就如一只蝴蝶。因为临桂区的发展,桂林老城区的建设压力有所减轻,建筑阻挡风景的势头得到初步扼制。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桂林城的城图在不断变化、扩大,可又能够始终保持着桂林城的传统文化,这就是因为耸立在市区的各座奇山,不仅是历史留下来的风景,更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坐标。借助这些著名的山峰,我们可以在当今桂林城的高楼大厦间、各车水马龙的宽阔道路旁,轻易地和历史对接。借助这些大自然标,我们可以知晓南北朝的颜延之在哪里读过书,宋朝的范成大在哪里喝过酒,明代的徐霞客在哪里投过宿,清代的张宝在哪里画过画。这些人和物,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在桂林留下的身影,却从未消失。
我心目中的桂林,仍然是希望老城区保持传统的风景如画格局,能够使那些已经留存了千年的风景继续留存下去。这是桂林的灵魂,也是桂林独特的价值。这是我的梦,相信也是绝大多数桂林人的梦。

作者简介:
庞铁坚,网名桂林一剑,广西博白人,生于桂林,成年后定居桂林,著有《桂林旅游发展史》《推开桂林的门扉》《愚自乐园——一个台湾人的文化情怀》《行走龙脊》《漓江》《阳朔旅游草皮书》(合著)《走遍中国~广西卷》(合著)等。

信息来源:桂林晚报

桂林灵川
旅游
全州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灵渠
驿站
阳朔
旅游
灌阳文化广电体育和
旅游局
龙胜
文旅
资源县智慧旅游
文化
平乐
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旅游
恭城
临桂
文旅
桂林市
象山区
文化馆
叠彩区文化体育和
旅游局
逍遥
秀峰
遇见
七星
桂林雁山
旅游
广西桂林
图书馆
桂林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桂林
有戏
桂林
非遗
甑皮岩
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
靖江王陵
文物管理处
桂林
博物馆
桂林群众
艺术馆
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桂林
美术馆
桂林
画院
桂林市旅游公共
服务管理处
桂海碑林
博物馆
李宗仁文物
陈列馆
八路军桂林
办事处
纪念馆
桂林市导游
管理服务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临桂   漓江   桂林市   城市   城池   城门   城墙   与众不同   逍遥   风景   旅游   桂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