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谁主沉浮!碾碎“优越感”,美国日本和英国不光彩崛起史!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英美两个英语民族的世界大战略都是一体两翼的蝴蝶型战略布局。区别在于英国世界霸权的蝴蝶躯干在印度和印度洋,而它左边的翅膀向西覆盖到了中东、非洲、欧洲、地中海和大西洋,右边的翅膀则向东,覆盖了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地区。

在亚太方向上,英国的殖民地从印度开始算,一路向东,经过缅甸、马来西亚,一直延伸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在东亚大陆上,英国也能发挥海权优势,以上海公共租界为战略支撑点,沿着长江水路一路向西,将它的势力范围一直扩张到了长江中上游的重庆万县地区。

至于长江以北,英国人非常清楚华中和华北、东北地区都是旱地。这些旱地没有巨大的水系做支撑,自己的海权优势根本无从发挥。因此上述这些地方不宜去染指。

于是英国干脆索性就把这些地方留给同样是从西方来的陆上强权俄国人。根据1899年英国跟俄国就远东问题所达成的一项谅解,俄国表示尊重英国在中国长江流域的优势地位。作为回报,英国也承认黄河以北是俄国的势力范围。

于是两个来自西方的海洋和陆地强权,根据中国南北方的不同地理条件,完成了对当时还处在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的瓜分态势。在西方主宰地球的时代,来自西方的海洋强权跟同样来自西方的陆地强权携起手来,根据海洋中国与黄土中国的不同地理和人文条件,横向瓜分中国。

这个逻辑也就成了那个年代西方列强处理中国问题,所谓最终解决方案的一般逻辑。这个逻辑直到后来的美苏冷战时期,实际上也是被美苏双方所严格遵守的。在结束二战的雅尔塔协定中,美苏两国实际上以长城为界,确定各自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中国也正是靠着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以及后来的朝鲜战争,最终粉碎了西方列强按照上述逻辑分割中国的图谋。事实上我们复盘去想朝鲜战争,它明着是对抗美国,暗地里其实也是在对抗苏联,正是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才迫使苏联将旅顺、大连和所谓北满南满铁路(从哈尔滨一直向南,纵贯我国东北,一直到达大连出海口的一条铁路大动脉)归还给了中国。

从那个时候起,除了香港和台湾之外,西方列强的在华势力范围被我们一扫而光。关于朝鲜战争问题,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回到英国在远东太平洋方向的大战略问题上,大英帝国重点经营的区域是从印度殖民地出发,经过缅甸、马来西亚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条线。实际上就是在沿着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在一连串广阔富饶的南洋群岛以及半岛上所建立起来的南洋海上贸易帝国。

在二战以前,连接大英帝国管理下的南洋海上贸易帝国跟东亚大陆之间的贸易、金融和战略枢纽的就是香港和上海公共租界,我们要知道历史是有连续性的。大家可以自己去领悟一下问题的要害在哪里。

现在我们对大英帝国在亚太地区的布局大致有了一个认识。现在的问题是日本在大棋局中的位置在哪?日本跟飘扬着米字旗的南洋海上贸易大帝国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

对这两个问题,答案简单来说,偏居东北、东北亚一域,本身物产贫瘠、孤悬寒冷水域的日本列岛本身,对大英帝国并不具有实质性的战略意义,除非日本本身它实力强大到足以威胁英国海上霸权的程度,或者是俄国人也来到这个地区,英国人需要一个帮手去帮助他遏制俄国的扩张。

如果我们现在复盘再想一下,如果在1860年,清朝能够顶住俄国的压力,把海参崴和库页岛继续留在清朝的版图之内,英国也就缺乏去扶持日本的战略动动机。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后来日本的崛起,还有没有可能成功的历史可能性,这是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如果说日本对英国的战略价值是因为俄国的到来才凸显出来的话,日本本身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之前我们讲过美国人通过对墨西哥的战争,于1848年将国土推进到北美大陆的太平洋沿岸,从此美国就成为一个两洋国家。

由此,美国的国家崛起大战略进化成了以美洲大陆为躯干,向东西两个方向的大洋去伸展自己的羽翼。问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从非洲到大洋洲,通通是欧洲列强的地盘,特别是大英帝国的核心利益区。

这就意味着美国崛起大战略在大西洋、印度洋区域内,只能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将自己的霸权之翼暂时蛰伏起来。通过所谓的门户开放、利益伸张等自由主义的外交政策,跟在欧洲传统列强的后面,进入上述地区的市场去分一杯羹。

这个局面到什么时候才起了变化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传统欧洲列强在上述地区的基本盘,被德国日本两个愣头青冲的七零八落,美国这才有机会将自己折服了一百年的战略翅膀伸到了欧洲腹地,伸到了中东。直到今天,印度洋都是美国霸权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呢?因为我们之前的文章讲过,控制世界海权的关键是控制目标海域附近的陆上战略节点,要以陆治海。而英国当年称霸全球的根基是印度洋的制海权,英国得以控制印度洋制海权的基础在于完全控制了印度次大陆。

但是在今天,印度却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倡导不结盟的主权独立国家,而且因为印度拒绝让任何外国军队驻扎在自己的领土上,这导致美国根本无从继承大英帝国在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

美国只能靠着在印度洋里的迭戈加西亚岛,建立海军基地来彰显自己在印度洋的存在。仅仅靠着一个岛、一个海军基地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就是小小的迭戈加西亚岛还是人家英国的领土,是英国在二战之后租借给美国的,租期是五十年,到2017年就已经到期了。

从法理上来讲,英国人随时有权让美国人离开,这个拿捏的美国人是非常难受的。英国在印度洋的战略格局安排,实际上也体现了大英帝国的战略智慧。二战后,大英帝国不可避免的全面解体,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英国政府用老谋深算的战略安排,给美国人挖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大坑,保留了自己日后东山再起的基本盘。

世界霸权的要害是印度洋的制海权,而偏偏在这个问题上,在战后不得不从印度撤退的英国人,却一手导演了印巴分治的好戏。一方面将印度殖民地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地缘政治板块给予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

一个完整的主权独立的印度共和国,它是有能力而且也有动机去顶着美国人不让他进来的。这就导致了美国人对于印度洋的实际控制能力是非常薄弱的。

但是在同时,英国人又让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这就造成了巴基斯坦从东西两个侧翼牵制印度和印度洋的格局。印巴的敌对关系,使得印度实际无法去有效地整合印度次大陆,也就更加谈不上建立起自己在印度洋上的制海权。

英国还可以用印巴矛盾作为杠杆,继续发挥作为前宗主国在这个地区的实际影响力。英国人就是在这样一种全面败退的情况下,是败而不乱、退而得其法,这一步棋落下去顶住了美国,分裂了印度,留住了自己。大英帝国的这种战略智慧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关于印度洋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以后的文章当中我们还要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再详细去分析,这里暂且按下不表。总之在二战以前,在大西洋到印度洋这个方向上,美国大国崛起战略是蛰伏、是韬光养晦。

但是在美国大陆的西岸,在太平洋到远东方向上,却是大英帝国世界霸权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美国在大国崛起过程中实际耕耘最卖力的一个地区。正如今天中国选择避开美国霸权的锋芒,以美国控制力最薄弱的印度洋为重点,推进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一样。

在一百多年以前,在美国崛起的时候,也有意识选择避开大英帝国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霸权锋芒。以英国控制力最弱的太平洋作为霸权突破的重点,去推进国家崛起的大战略。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叩关日本,就是为了给自己跨越太平洋,进入到东亚地区设置一个跳板、一个前进基地。

这步棋落下去,美国人心里有了底儿。然后才于1881年开始动手开凿巴拿马运河。后面为了完全控制巴拿马运河,有意的肢解了拉美的哥伦比亚,鼓动巴拿马独立,借此独霸巴拿马运河,进而在1898年完全吞并夏威夷。在吞并夏威夷的同时,发动了一场对西班牙的战争,吞并古巴以及远东的菲律宾。在此之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美国最后完成了对日本列岛的征服。

从1853年佩里舰队叩关,直到1945年美国彻底征服日本列岛。美国人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对于自己崛起大战略的贯彻和执行是坚定不移的。人家是一步一个脚印砸实了从美洲出发,进入到亚太地区的这样一个霸权根基。

正如二战前,英国印度洋制海权的根基是印度次大陆那样,二战后,美国太平洋海权的根基是日本列岛,直到今天,在当前眼下,根据日本政府自己披露的一个公开的文件,日本首相以及日本政府各部委的一把手、二把手,每隔两个星期都要定期与驻日美军司令部举行联席会议,向美国占领军汇报政府工作。

如果这都不算半殖民地的话,真不知道还有什么算半殖民地了,如果我们一定不愿意把半字给去掉的话。以后我们还会单独分析二战后的大国博弈,那时候再仔细去分析战后美国人是如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去控制日本的。这里暂且埋个伏笔吧。

从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黑船来袭之后,日本为了救亡图存,开始维新变法、置产兴业。日本的武士集团强力推动国家迅速工业化、现代化,迅速实现大国崛起,一直到今天,再度沦为美国的半殖民地,这段历史不但值得日本人去深刻反省,也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人去借鉴。

日本人怎么后来就混成了美国的半殖民地了呢?从根本上来讲,这是因为在二战以前,日本崛起从战略上来讲,它就是一个无解的死局。我们要知道,任何国家要崛起都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的基本盘。比如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就是因为秦国的基本盘除了关中平原以外,又推进到了巴蜀,推进到了成都平原,正是以成都平原为基本盘,才完成了整个秦国的霸业。

来到近代现代,英国霸权的基本盘是印度,美国霸权的基本盘是美洲,德国崛起的基本盘是中东欧,法国的基本盘是我们今天的法语非洲。俄国的基本盘当然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亚欧大陆心脏地带。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不禁要问日本崛起的基本盘在哪里啊?本来日本是个岛国,先天性质是要走英国的海权扩张道路。可是日本当结束闭关锁国之后,向海外望去,在它身边够得着的富饶的南洋群岛、半岛早已被欧洲列强给占满,而这些列强在当时没有一个是日本能惹得起的。

依据自己的先天性质走海权扩张的道路,竟然立刻变成了一条死路。在太平洋上,日本人唯一还能再去争一下的地盘,只剩下太平洋深处的那些群岛了。说到底,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财富还是在陆地上创造出来的。人们去争夺海权的目的是以海制陆、以海权去控制贸易通道的优势,去瓜分陆地上的财富。

太平洋深处群岛远离主要的大陆,自身价值实在有限,只有夏威夷还相对重要一些。但这么一个油水不大的方向,还被从东边扩张而来的美国人给堵上了。1894年当美国人兼并当时还保持独立地位的夏威夷王国的时候,日本立刻派出联合舰队去夏威夷,用炮舰外交威慑美国。由于中日甲午战争即将爆发的缘故,日本又不得不在夏威夷问题上对美国让步,而美国也就顺利兼并了夏威夷。

讲到这里,如果大家是当年日本的维新志士,是当时日本的战略谋划者,面临这样的局面,要如何为日本谋划崛起的大战略,相信很多朋友仔细思考过之后得出的结论,大约会跟历史上日本维新志士一样,得出一个跟他们相同的结论。

既然海路走暂时走不通,那只好走大陆扩张的路线,集中国力,先打败孱弱的清朝,跳上东亚大陆,吞并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去侵略所谓的满蒙地区,也就是我国现在的东北,进而在虎视中原,以这片东亚大陆作为日本崛起的基本盘。

这条道路也是在真实的历史中,日本确实走过的这样一条崛起的路线。但是还是特别指出,日本的这条大陆扩张的战略路线,有一个根本性的、内在的矛盾。正是由于这个矛盾的存在,也就导致了日本的崛起大战略在日后是一败涂地、被一把清盘。

矛盾事实是什么呢?这个内在矛盾就是陆权跟海权的基本矛盾。日本就其天性而言,它是个海岛国家,天生就是一个海权国家,可是却被西方列强所压迫,不得不被迫跳上了东亚大陆。尽管由于当时的中国国力孱弱,使得日本可以得益于一时,但是日本得益于一时的后果,却是让日本背上了沉重的陆权包袱。

在吞并了朝鲜,特别是吞并了我国东北之后,日本从一个纯粹的海权国家变成了一个海陆复合型的国家。这意味着什么呢?本来日本的资源有限,只要集中资源在海权方向上就可以了,现在变成了海陆复合国家,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将日本本来就极其有限的资源挤出来非常大的一部分去经营陆权。而日本在东亚大陆上经营陆权所要面对的敌人却是当世两大陆权强国,俄国和中国。

从长期来看,这几乎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日本作为海洋国家的天性,又使得它无法放弃去跟英美争夺南洋的海权。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割占了我国台湾,这就使得原本偏居东北亚海角一隅的日本把一条腿迈进了南洋大门口。

要知道台湾跟菲律宾就隔了一条巴士海峡。从台湾到香港是700公里,从高雄的左营军港出发,到南海的太平岛只有1600公里,到马六甲海峡大约3000公里。日本趁着甲午战争取胜清朝,割战台湾,其实这已经释放了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日本有朝一日会滋生出扩张的野心,一定要进入到由英语民族所经营的南洋海上贸易帝国当中去。

由此,在日本帝国的内部,也就长期存在着海权跟陆权的矛盾。这种矛盾被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日本海军陆军固有军种之间的矛盾所折射出来。在日本二战时期的战略选择上,反映为北进派跟南下派之间的矛盾。北进意味着要同时与中国和俄国两大陆上强权为敌,南下意味着要同时与英美两大海上强权争霸。这种战略矛盾所造成的巨大张力,迟早要把日本撕得粉碎。

大家可以去想一下,日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非常局面。其实日本的战略态势是非常凶险的,但是日本军阀在那样一个凶险的战略局势下,竟然还不自知,要同时挑着挑战中、俄、英、美四大强国,海权强国和陆上强国都被他得罪完了。那留给他的结局,也就必然变成了后来大家所看到的一种结局。

此后历史发展的事实也就完全印证了这一点。那日本具体是如何一步一步的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后却踏入死局当中了呢?日本崛起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的中国又有哪些借鉴的意义呢?

要回答这一系列重大的问题,首先还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日本人在1850年到1860年代,当他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是如何实现救亡图存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英国   大英帝国   日本   美国   印度洋   俄国   印度   优越感   霸权   中国   大国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