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远古文明的山⑫一山一石 见证远古文明图腾演变-唐河画山区域远古岩石文化探秘

◇张建国 蓝成云

桐柏山一脉绵延至唐河区域,一路演变为一座座蜿蜒的低山、一道道纵横的高岗。

山虽不高,但也怪石嶙峋,奇岩高耸,古藤盘绕,溪流纵横。山地之间盛产野果,潭、堰、坑、塘盛产鱼虾。山中很多洞穴,可居住、藏身,是远古人类繁衍生存的天选之地。远古人类在岩石上打磨的遗迹遗存,成为凝聚和渲染远古历史沧桑的一页页固定的“史书”,任风蚀雨剥,霜欺雪压。生命是短暂的,但这一页一页磨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是永恒的,巍然挺立,化枯为奇,等待人们唤醒它新的生命,解读文明起源的密码……

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寻访远古文明遗址遗迹的脚步,不仅行走在南阳盆地北部伏牛山的浅山丘陵一带,还踏上了南阳盆地东边的浅山丘陵,寻访到大量和伏牛山浅山丘陵一样的远古文化遗留的痕迹。今天介绍唐河县画山北部马振抚镇辖区内的远古岩石文化遗存。

这座山里的远古岩石文化,集中体现从女阴崇拜,到男根女阴崇拜,再到以象征物代表男根女阴崇拜的生殖崇拜三个阶段,表明这一区域历经了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演变。

画山属桐柏山余脉,东西走向,南坡、西坡属唐河县祁仪镇管辖,北坡属唐河县马振抚镇管辖。主峰海拔278米,东经11°56′42″、北纬32°28′34″,满山巨石凸立。石器时代的人类是玩石的高手,充分利用岩石的形状、位置、高度等,建造了祭坛、图腾和摞摞石等巨石建筑,磨刻了数像类爻窝排列记事符号和符像类龟背文记事符号等等。下面主要介绍唐河县马振抚镇画山郭桥村、关地村等处的远古岩石文化遗址遗迹。

太阳石和鸟图腾

唐河县马振抚镇关地村罗湾组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块刻有太阳的巨石和一块鸟形石雕,这是太阳崇拜的图腾。太阳辉映大地,滋养万物,荫护着人类逐光而遇,沐光而行。人们敬仰太阳、崇拜太阳,祈祷太阳保佑。

史前时期,人们认为万物有灵,认为太阳也像人一样,有灵魂。太阳崇拜与农耕文化关系密切,人们把太阳视为丰收的赐予者,因而信仰太阳神,崇拜太阳神。太阳是远古人类心中至高的神,他们期盼太阳神让阳光普照,惠及天下,风调雨顺,万物生长。

古人经长期观察,发现黎明前鸟鸣三遍,太阳就会从东方喷薄而出,认为太阳是鸟呼唤出来或鸟背着升起的。鸟类可以在天空中翱翔,古人认为鸟类是连接天与地、人与神的桥梁。古人对鸟神的崇拜与太阳神的崇拜是一致的,并把太阳比作鸟。

新石器时代,人们把太阳与鸟联系在了一起。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就有金乌负日图。1977年,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一件“双鸟朝阳纹牙雕”,其中间为圆,外缘呈火焰状,似太阳发光,两侧刻有对称相连的鸟纹,昂首相对而望。四川金沙遗址出土一幅“太阳神鸟金饰”,中间是十二道太阳放射线,四周逆时针飞翔四只鸟,鸟爪有三趾。

古书也记载了鸟象征太阳。《淮南子》载:“日中有鸟”。《论衡》载:“儒者曰,日中有三足鸟”。《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浮末,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在于鸟”。《山海经·大荒南经》载:“东南海之处,泔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段话说的是:羲和是太阳的母亲,生了十个太阳,十个太阳被安置在扶桑树上,九个太阳居下枝,一个太阳居上枝。轮流升起值日,这些太阳都是由鸟载负着飞出去又飞回来。还有屈原《天问》载:“羿焉彃日?乌焉解羽?”说的是后羿射日是他把载日的乌射中的缘故。汉代科圣张衡《灵宪》载:“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像鸟而有三趾。”载日的鸟叫做三足乌,此外还有好多别名,如“金乌”“赤乌”“阳乌”等。为什么叫三足乌,《易纬·乾凿度》道:“……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看来“三足乌”的“三”是阴阳学说。太阳是阳,数字上必是奇数。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载日的鸟也是太阳的代表。

南阳区域的远古岩石文化,充分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如南召石柱寺山、孟山的太阳图,卧龙区打磨石岩水库大坝西边的太阳图。还有孟山、棒山、吐雾山的鸟图腾等。这次在画山北部考察时,更是发现了太阳形状的巨石和磨刻有太阳图案的高大摞摞石,以及属于太阳崇拜的巨石鸟图腾。现对画山北部太阳崇拜图腾作以介绍:

(一)太阳石和摞摞石上的太阳图

图一 太阳石。

太阳石。唐河县马振抚镇关地村罗湾组东部的老龙窝山,是一座小山包,与画山底部相连。老龙窝山海拔162米、东经112°57′22″、北纬32°27′29″处,一块粗壮的独石被打磨成半球状,当地村民称其为麦垛石(见图一),高5.8米,底部圆直径9米。独石顶端磨刻一幅太阳图,深0.05米,直径0.9米。太阳的四周,磨刻16根长短不等的放射线沟槽,长度0.5至0.9米。太阳图案内磨刻两个圆形爻窝,直径0.06米、深0.03米。独石的西南侧,有一幅磨刻的龟背纹图案。这尊独石是太阳崇拜的产物。

图二 磨刻有太阳图的摞摞石。

摞摞石上的太阳图。关地村谢庄组南有一个小山包,当地村民称“前山”,位于画山东北部,与画山一沟之隔。前山是远古岩石文化密集之处,山中多处独石上留有远古人类打磨的痕迹。西部山头一尊摞摞石高高耸立,坐标为东经112°53′0″、北纬32°27′25″、海拔213米。这尊摞摞石总高9.6米,远观似3层,实为两层(见图二),底部垫石实为一块整石,因中间有一条人工打磨的沟槽,似为两层。底部垫石长7米、宽5米、高3.6米;上部摞石长5.8米、宽3米、高6米,顶端西侧石面被人工打磨光滑,上刻一幅太阳图。“太阳”直径约0.6米,周围有多道放射线沟槽(因太高,无法丈量)。高大的摞摞石起到标示、引导作用,顶端磨刻太阳图案昭示这个部落是崇拜太阳的氏族。太阳图刻在高大的摞摞石上面,显示族徽的高贵。摞摞石西南方两米处有一块打磨得较为平整的椭圆石,高1.2米、长2.3米,是摆放祭品的石台。

(二)鸟图腾

图三 鸟图腾。

前山的西部山腰、太阳图摞摞石东边150米处,一块巨大的卧石磨刻成一尊鸟形石雕。鸟的头部朝向摞摞石,全身长5.9米、背部宽3.1米、离坡面最高点3.3米;头呈扁形状,长0.9米、宽0.5米,头部距坡面高0.98米(见图三)。鸟身两边,磨刻有翅膀,尾呈扇形。村民介绍画山北坡山腰也有一尊鸟图腾,当地人称其为鹰石。

磨刻有太阳图案的巨石和鸟图腾,均反映出远古时期这里居住的是崇拜太阳的氏族。

生殖崇拜祭场和蛙图腾

画山北部方圆几公里内,目前已发现七处生殖崇拜祭场。分布在马振抚镇郭桥村甘庄组的刘秀石山(3处)、关地村罗湾组的村东村北(2处)、关地村谢庄组前山主峰顶端(1处)、画山主峰顶部(1处)。

为什么这一带遗留这么多生殖崇拜的祭场?

凡是远古文明的发源地,均能找到生殖崇拜遗址遗迹。远古时期南阳盆地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中国文明的形成》绘制了一幅《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南阳盆地与陕、鄂交界处是中国远古人类最为密集的区域,因而南阳生殖崇拜的遗存多,目前已发现40多处。

生殖崇拜其实可以理解为对生物繁殖能力和繁殖行为的崇拜。远古时期,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劳动人数的多少,而增加人口方式就是生育。远古社会人类生存环境恶劣,疾病的威胁,野兽蛇虫的威胁,族群部落之间的战斗,导致人类寿命普遍不长。南阳黄山遗址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墓葬200多个,佩带玉钺的十几位王,经鉴定寿命大多30多岁,最高50多岁。可见王一级享受最高生活待遇的人,寿命也不长,族群壮大就只能多繁衍。母系社会,女性独享着生育的荣光,拥有着决定族群强弱的神秘力量,因此把女阴敬畏成生殖之神灵,设祭坛祭祀。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发现生育之事男性也起作用后,加上男人在生产狩猎、部落战斗、抵御天灾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能够保护族群,遂逐渐由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生殖崇拜也转向女阴男根并存。远古时期人类对男根、女阴并无隐晦,并把生殖崇拜中的男根、女阴打磨得非常形象、逼真。

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是敬畏生命的一种文化体现。

为什么在生殖崇拜祭场中会出现蛙图腾?“蛙”在远古时期指代怀孕女性,也是女阴的象征。今天仍有民间中医把女阴称作“蛙口”。

在远古时期又为什么用“蛙”指代怀孕女性?蛙的繁殖能力强,可育出成群的幼体,希望女性像蛙一样多生育。

古人还用蛙象征女性怀孕的子宫(肚子)。从对女阴的崇拜到对子宫的崇拜,是对女性生育认识的一次深化。

临潼姜寨考古出土一件距今7000年左右的“五鱼彩陶盆”,内壁绘两条鱼、一个蛙,双鱼构成女阴,蛙是怀孕的子宫,说明远古人类崇拜女阴,也更崇拜怀胎的子宫。西安半坡遗址考古发现,母系氏族举行生殖祭拜以鱼和蛙为祭品。

“蛙”作为女性怀胎后的子宫象征,成为生殖崇拜的质,接受着远古人类的膜拜,并在漫长的文化进程中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

不少研究生殖崇拜的学者认为,新石器时期几千年的生殖崇拜对象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母系社会以崇拜女阴为主。第二个阶段,父系社会把崇拜女阴、男根放到同等位置。第三个阶段,以象征物代表男根女阴,如女阴用“蛙”“双鱼”“花草”等代替,男根用“龟”“蛇”等代替。

画山北部一带,甘庄村刘秀石山的3处祭场,均磨刻有巨大的女阴,没有发现男根图腾,因此分析刘秀石山的祭场可能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关地村罗湾庄北、东的两处祭坛上,磨刻有男根、女阴图案,因而分析这两处祭场应是父系社会的产物。关地村谢庄前山峰顶的生殖崇拜祭场,不仅磨刻有男根、女阴的图案,更有巨大的“蛙”形巨石雕像,应为生殖崇拜的第三个阶段。

对画山北部的这几处生殖崇拜祭场,选取三个阶段的三处遗址作为代表介绍简要介绍。

图四 刘秀石山的祭坛石。

其一,仅有祭女阴的祭坛石。郭桥村甘庄组有一低山包,村民称为刘秀石山。山的东部,海拔178米、东经112°56′45″、北纬32°29′20″处有一巨大的卧石,南北长18.3米、东西宽7.8米、离坡面5.5米(见图四),被打磨成三部分(北部、中部、南部)。北部最高、南部最低、中间最大。北部最高处磨刻成平面,上有双排5个圆形爻窝图案,呈南北方向,东西两边正中位置,又各磨刻一个圆形爻窝,组成一幅记事符号图案。记事符号东边空处,又磨刻一幅沟槽线组成的棋格图案。

图五 生殖崇拜。

中部这块石头靠北位置磨刻一巨大的女阴图腾,东西长2.4米,两头窄,中间宽,最宽处1.8米,中间最深处0.7米,经常存一泓清水(见图五)。

女阴图腾南边磨刻一个小脚印,长0.17米、宽0.07米、深0.03米。北部石块西边陡立的石壁上磨刻一大片龟背文记事符号。

综合分析可以断定,这是一处远古时期女性生殖崇拜祭坛,刘秀石山上这类祭坛还有两处。

图六 生殖崇拜

其二,男根和女阴并存的祭坛石。关地村小罗湾庄内海拔145米、东经112°57′4″、北纬32°27′47″处,裸露的坡面上有两块南北紧连的卧石。北卧石上磨刻一个平躺状男根,南卧石磨刻一大一小两个女阴图腾。北卧石长4.5米、宽2.6米、高出坡面0.6米,正中间位置磨刻一平躺的男根图腾(见图六),呈圆柱体,长2.9米、直径0.86米、高0.3米。南卧石距男根石4.4米,东西长14米、南北宽4.5米、高出坡面1米,卧石的中间磨刻一大一小两个女阴图腾,大女阴图腾深0.8米、中间宽1.1米、长1.7米,两头沟槽逐渐收窄,一端的沟槽周围,又磨刻多条放射线。罗湾村民讲,女阴图腾的沟槽内能存两担水(即四桶水)(见图七)。大女阴图腾西边2米处磨刻一个小一点的女阴图腾,仅长0.4米、宽0.26米、深0.05米,虽小但十分逼真。更为神奇的是整体呈青色的图腾正中槽底一点石质呈红色。女阴图腾旁磨刻多幅圆形爻窝图案,似是一篇“说明书”。

图七 生殖崇拜

大罗湾村东北方向200米处有几块巨石,上面磨刻有比小罗湾村更高、更大的男根、女阴图腾。

其三,男根、女阴、“蛙”出现在同一祭场。前山主峰顶端海拔223米、东经112°57′57″、北纬32°27′28″位置,有一处2000平方米的生殖崇拜祭场,山呈东西走向,南北宽仅有20米,上有多块巨石耸立,自东向西呈三列(相距均不到30米)。

图八 生殖崇拜

东列,中间磨刻一粗状男根图腾(见图八),高2.5米、直径2.6米。男根南部1米处有一四面平整的长方形台石,高2.5米、长3.6米、宽2.2米,这是一块摆放祭品的台石。

图九 生殖崇拜

中列,南北各立巨石一块,均磨刻女阴图腾。靠北一块高6米、东西长8.5米、南北长5.6米;靠南一块高7米、东西长8.5米、南北长4.5米,中间磨刻一裂缝(见图九),0.5米宽,夹有一块小石头。这块女阴石图腾西边下部和一块巨石相连。巨石呈四方形,上面磨刻平整,高2.6米、边宽约4.5米,为摆放祭石之石。

图十 蛙图腾

西列,已到山顶的西边缘,两块巨石分南北相距3米耸立在绝崖之上,更显高大。北边一块后人开山取石被破坏,南部一块磨刻一尊巨大的“蛙”图腾朝西,距坡面5.2米、宽3米、底部长5.5米,头微微朝上,似仰天鸣叫(见图十)。

这处生殖崇拜祭场。不仅有男根、女阴图腾,更有代表怀孕女性的蛙图腾,汇集了生殖崇拜的三个阶段,在南阳盆地发现的众多生殖崇拜祭坛遗存中非常罕见。此外,还具有两大一高的特征,两大:祭场面积大,男根、女阴、蛙图腾形体大;一高:位于山的主峰最高处。

北斗七星图和“日晷”

关地村内一卧石,上刻北斗七星图,还有两个具有远古天文台性质的“日晷”。

(一)北斗七星图。

北斗星由七颗星组成,天枢、天玑、天璇、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七星相连似古代舀酒的斗,故称北斗七星。古人发现,斗柄东指,天下春;斗柄南指,天下夏;斗柄西指,天下秋;斗柄北指,天下冬。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运行变化规律而懂得春生、夏茂、秋伐、冬藏的道理,认为是北斗斗拐周旋四指来量定节候,北斗是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

到了封建社会,北极星以及北斗七星上升到政治高度,认为地上就和天宫一样,地上的王或皇帝就像北辰一样,稳坐居中,众臣围拱。所以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而转,人们据此创造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纳入到斗建的方位,创造出历法。

北斗七星在我国的星象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古人通过观察它的变化来确定季节、方位以及祭祀等,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图十一 七星图

画山北部的七星图位于甘地村小罗湾组的北边,海拔142米。坐标点:东经112°56′58″、北纬32°27′47″。一块大石板长5.6米、宽2.7米、距坡面0.8米。石板之中比较平整,磨刻一幅北斗七星图(见图十一),南北长1.2米、东西宽0.7米。七星图由磨刻的七个圆形爻窝组成,斗柄指向南方,表示夏季。七星图北边,磨刻两个爻窝,可能指向天极星位置,也可能是指的北斗九星。

七星图南边30米处,有一凸起的卧石磨刻成鼓面,上面刻满了圆形爻窝组合图案,应是一篇说明书。七星图东面50米处,即是关地村小罗湾的生殖崇拜的祭场。北斗七星、生殖崇拜祭场、圆形爻窝记事符号,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两处日晷图案

在南阳盆地寻找远古文化在岩石上的遗存时,发现了一层套一层、圆内又套圆、最多三层的石刻立体图案,我们称其为“三盘石”。在2022年8月文物部门组织的一次对南阳岩石文化的专家考察论证活动中,认为这些应是古代天文学的遗存,是具有定季节和时刻功能的“日晷”。这些日晷可以说是石器时代华夏大地的“高科技”。

远古时期,人类定时间、季节主要是借助太阳运动而产生的影子。古人发现,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会形成阴影,太阳的运动会导致阴影的长度和方向发生变化,季节的更替阴影变化更大。古人藉此发明了日晷——磨刻一个圆盘,中间插上直杆,利用太阳照射竖直的杆子形成的阴影变化测量出时间。日晷测量的精准性在于底座的稳固,因此,南阳发现的40多个日晷均刻在石板上。

现对关地村两处日晷予以介绍。

图十二 日晷

第一处,关地村谢庄组东边前山山脚下。海拔163米、坐标点东经112°58′11″、北纬32°27′37″处,有一高出坡面1.9米的大石板,东西长7.2米、南北宽5.2米,石板正中磨刻成日晷(见图十二)。日晷大圆盘直径3.2米,比石板低0.1米。圆心是直径0.2米的圆坑,深0.2米。圆盘东沿磨刻一缺口,0.2米长;东南边距圆盘0.06米处磨刻两个并列的爻窝,圆爻窝直径0.06米、深0.03米。

第二处,关地村罗湾组自然村内。海拔153米、东经112°57′04″、北纬32°27′37″处发现一日晷,四分之一被台地压着,四分之三能见到。日晷磨刻在一块石板上面,中间稍鼓起,圆盘直径3.4米,中间鼓面形成内盘,直径1.2米。圆盘中心磨刻一圆坑,直径0.2米,中心圆点被水泥填平无法测量其深度。圆盘东南边沿有一缺口,磨刻两道沟槽线,从圆盘内直达圆盘外,与日晷计年或计季节相关。

对画山远古文明遗址遗存的思考

(一)画山附近的远古岩石文化与方城县、南召县、卧龙区北部等处发现的一致。画山一带离南召、方城等地百公里之外,远古时期低洼之处尽为水泽,互相沟通极其不易,但文化现象却又是一致的、统一的。如观天授时的日晷、巨石祭坛、爻窝排列记事图案,龟背纹形的记事图案、图腾、巨石建筑等,充分说明远古时期南阳盆地是一个统一的文化一致的区域。炎帝是太阳之神,崇拜太阳。关地村磨刻的太阳石和南阳盆地其他地方发现的太阳图一样,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地方均为炎帝氏族活动区域,是神农氏炎帝的政治、文化、经济核心地带和聚居地。

(二)画山生殖崇拜祭场非常多,说明这一带非常适宜人类居住,是远古人类集中居住区。人们盼望多生孩子壮大族群,因而,不遗余力建造生殖崇拜祭场。从女阴崇拜、到男根女阴崇拜、再到以象征物代表男根女阴崇拜,生殖崇拜三个阶段在这里集中体现,表明这一区域历经了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演变历程。这一区域人类生存的时间序列很长,是中华文明产生的源头。

(三)巨石建筑展示了远古人类的智慧,也显示远古人类统一的组织指挥能力。

山顶端和腰部的巨石建筑是集众人之力,甚至举国之力才能完成的工程。前山的摞摞石几公里远就能看见,巨石相摞,顶端高出坡面6米多重上百吨,就是高科技的今天也不容易……山顶巨石磨刻的蛙图腾,高出坡面5.2米、身长5.5米、宽3米,试想需要多少人多少天才能完工。由此可以推断,这里居住的必是王,同时还说明:这个区域应是一个大的部落或是一个方国,有精明强干的王(或部落首领),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指挥组织体系,有高度的智慧。这个区域有当时先进的文化、哲学思想,有将抽象的精神层面的想象展现出来的能力。这个部落掌握了当时岩石建筑的先进技术,不管是磨刻图案,还是巨石建筑,均体现了艺术的美观性。

(四)通过画山远古岩石文化的简述,我们可以看出:5000年前,在中原大地上凡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一个一个这样的小“国”,完整地保留下来,反映了当时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氏族部落的统治思想、统治方法、政权架构等。窥一斑而知全豹,早在炎黄时期,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已经形成并且创造了非同寻常的高度文明形态。

(五)画山一带,低矮的小山头一座连一座,很多凸起的岩石上,留下了远古人类生活、生存和文化的痕迹,留下了巨石建筑的遗址,数量之大,面积之大,令人称奇。这些小山包北部不远处是南阳盆地内的平原,村庄星罗棋布,如串珠成链,人口居住密集。几千年来,人们起房盖屋,修路建桥,筑坝拦水,山中岩石很多遭到毁坏,人们不知道岩石上有远古文化,更说不上保护。2021年我们在关地村罗湾一道沟旁发现多条人工磨刻的石蚕图腾,今夏去寻,已被覆盖,不知踪影。这次探寻,关地村谢庄组西南边一个小山头上机器轰鸣,山头已下降几十米。一位韩姓村民告诉我们,过去小山头顶部,巨石林立,有棒槌石直立(可能是生殖崇拜),有动物象形石(可能是岩石图腾)均被毁。

远古岩石文化弥足珍贵,应引起足够重视。世代永存,万古流芳,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需要。

图片提供 张长运 郑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唐河   前山   图腾   远古   岩石   日晷   南阳   文化   巨石   山区   见证   崇拜   人类   太阳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