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刀剑不像欧洲刀剑那样有华丽的大护手?

欧洲刀剑华丽的大护手,为何从未出现在中国刀剑上?

关于刀剑的护手问题,其实是和盔甲的防护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古代盔甲大多数都是自带护手的,再给刀剑加上大护手岂不是画蛇添足?


而到了中世纪以后欧洲盔甲的防御面积缩小,才使大护手的刀剑开始使用的。


特别是西方人有决斗的习俗,大护手的刀剑更适合于民间私斗,自然就开始流行了。可是我国历来禁止民间私斗,大规模应用火器又较晚,所以大护手的刀剑只出现在少数民间兵器上,军用武器反而很少见到。


首先说清楚,在古代的时候,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希腊、波斯、罗马、维京,战场上所用刀剑都是没有大护手的。


原因无他,唯灵活耳——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你随时有各个角度持刀的需求,那个大护手碍事啊。没有腕部的大角度变线,怎么能够发挥出骑士老爷们那超凡脱俗的剑术呢?


所以这个时候的中外刀剑,普遍都是只有剑格刀格的。而剑格的主要作用,其实是防止手滑抓到刀刃而已。至于在俄国,甚至还有著名的恰西克弯刀,那压根就是没有刀格的。


那么,这小剑格刀格如何解决手部的防护问题呢?很简单啊,加上骑兵手套啊。骑士老爷全身都包裹得严严实实,怎么能漏掉至关重要的纤纤玉手呢?


所以你看,这古代欧洲盔甲都有非常完备的手套,甚至连手指的防护都考虑到了。而为了转腕方便,甚至还将骑士手套的腕部设计成沙漏型。这沙漏型骑士手套加上小格刀剑,才是一对金童玉女——天造地设的绝配啊。


在这个时候,自然是没必要画蛇添足,再在刀剑上增加大护手了。那不是给一对璧人加上个小三,纯纯过来添堵的吗?


其实不仅欧洲,甚至就连日本战国时期的盔甲,也是都有完整手套——笼手的。当时的武士大将那是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虽然每个部分的防护都不咋地,但是好歹都防护住了。


而手部的防护,当时的日本人也是非常注意的,哪怕仅仅是一个杂兵,护臂的皮甲也能延伸下来,将手背一起防护住的。


不过很快,到了欧洲中世纪之后,随着火器的大量使用,覆盖全身的骑士全甲已经无法抵御伤害了。


于是只能像后期战列舰一样,把“全面防御”改为“重点防御”,加厚躯干部位的甲板厚度,而削弱其它部位的防护了。


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就出现了所谓的“胸甲重骑兵”——全身上下只有胸背部有护甲,其基本思路类似于现在的防弹背心。


但是这样一来,虽然躯干部位能把火枪挡住了,但是手脚又都露出来了。无法可想之下,就将小腿的防护交给了皮制的马靴,而手部防护就只能增加刀剑的护手了——所以你看那威风凛凛的胸甲骑兵,所配的就是大护手的骑兵剑了。


而这个时候欧洲出现了非常不好的风气,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决斗事件。在一对一决斗之中,保持距离的对刺是效率最高的打法。于是这欧洲长剑就越做越细、越来越长,慢慢进化出了“迅捷剑”这样的怪胎。


最后所谓的绅士决斗,就演变成了两个少爷各自抓着一根长刺锥,伸长手臂保持距离,然后不停跳来跳去的难看场面。在这个时候,攻击对方最前面的手部,也就成了代价最小收益最高的打法。于是不约而同的,双方都开始给细剑加上大护手,慢慢就形成了习惯了。


当然了,这欧洲人还是脑洞不够大,应付这样的局面其实印度人更有办法。他们干脆把护手直接做到了小臂上,搞出了所谓的“印度拳剑”,这样当然就更占便宜了。


可是呢,万物有一利就有一弊,这玩意儿增加了防御却削弱了灵活性,没有腕部的大角度变线,压根发挥不出剑技来,估计实战中会被打得很惨。


而在中国,由于大规模使用火器很晚,盔甲也一直都有手背防护,更没有民间决斗的需求,所以这军用刀剑一直都是小剑格的,大剑格的很少。

而真正有完整护手的中国古刀剑,那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最多是在需要劈砍的大刀上,加上了圆盘状刀镡而已。


而到了明清的时候,虽然火器使用量增加,但是当时的火器穿透力不强,因此我们的办法是采用多层甲或者是方便维护的布面铁甲,并没有出现西方那种重点防御的背心式“胸甲”。


而明军盔甲的环臂,也能将防护延伸到手背,自然也就没有加大刀剑护手的需求了。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朝的时候,这盔甲还出现了环状的马蹄袖。在平时将其卷上去比较方便,战时放下来之后,整个手部就在环形防御之中了。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刀剑的大护手了。


而我们大家看清宫戏的时候,那些官员见礼或者需要下跪的话,都有一个放下两腕马蹄袖的动作,其实就是这种穿甲后见礼的传统遗存。


所以说哪怕是到了清朝,我国在战场上也没有给刀剑加上大护手的需求。不过在民间私斗的时候,这刀剑的大护手却很好用,于是我们就会发现,某些民间兵器却是有环状护手的——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咏春拳的八斩刀。


至于进入清末之后,由于新式枪支的大量使用,旧式盔甲被全面淘汰,这个时候的刀剑其实也退出了正面战场,只有仪仗和指挥的功能了。而这个时候我们全面西化,很多时候甚至连指挥刀都要向外国进口,自然都是大护手的西式指挥刀了。


而抗战时为了对付日本刺刀,我们的大刀队所用的宽刃大刀,倒是有一些采用了利于挡格的万字形护手——当然了,这也只是聊胜于无的。


要知道大刀队的主要武器,其实是驳壳枪和手榴弹,大刀只是用于护身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欧洲   刀剑   腕部   火器   大刀   盔甲   决斗   中国   手套   防护   民间   华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