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史上,一场与“抗美援朝”同等重要的“国战”

前段时间看一部电视剧《人世间》的时候,叫《第三线的建设》。#影视我来评#​

因为我对1966年以后十年的历史不太关注,“大三线建设”的时间就在那个十年左右(1964年-1980年),所以了解不多,而且因为我不明白,最早甚至被认为类似于“大跃进”。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多或少接触过“伟大的第三条战线”这个词,但涉及的不多,只知道当时有作战准备的需要。#爆料#​

这次因为电视剧的关系,特意去寻找这方面的资料。一看,我发现我很紧。同时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新的认识。

“大三线”建设的具体建设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可以在网上查到。

简单来说,就是出于备战的需要,拨出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重工业、科研院所和大型院校进行建设和发展。#娱乐热点头条说#​

至于“大三线”的具体位置,可以看下图。


“伟大三线建设”是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和我党多年武装斗争经验作出的决定。

用当时的话说,“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立足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开始,积极备战,早打、大打、早打”一场核战争。”一句话,就是准备大战一场。为核战争做好准备。

就像北京连接全城的地下设施一样,都是当时挖的,应该能够抵挡核武器的攻击。

“战争不可避免”这句话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是这样。可能不太容易理解。估计很多人会想,战争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帮助朝鲜“一拳免百拳”吗?既然已经赢了,为何还要争先恐后地备战?

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结束后,世界局势还比较轻松。

然而1955年11月越南战争爆发,亚非拉民族解放浪潮日益高涨。#历史文化#​

美国的朝鲜战争余波也日益严重。在种种恐惧和顾虑之下,它开始尝试在中国周边建立各种军事基地,增加中国的军事环境。

但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麦克阿瑟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候,使用核弹的呼声依然不绝于耳。

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这种权力威胁和“核讹诈”,“一星两弹”的重大战略决策正式出台。


此后,尽管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中苏较量、苏联专家突然撤离等困难和曲折。但1964年10月,中国成功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按照普通人的想象,因为我们有了原子弹,“核讹诈”的威胁就解除了。

但这不是事实。原子弹爆炸成功只能说明你从根本上了解了核武器的原理,但距离成为敌人畏惧的“强大武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原子弹的威力。距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十年前的1954年,第一颗氢弹的实际当量已达到1500万吨。所以中间的差距就像是把威力比作手榴弹和大炮。

二是配送问题。当时的中国既没有战略轰炸机,也没有导弹。在真正的战斗中,原子弹不可能像手榴弹一样扔出去,更不可能有人把它搬到另一个地方去拉动导火索。放在家里就是一块铁,不可能当场爆炸,自爆。这就是为什么朝鲜拼命发射卫星,而美国、日本和韩国则愤怒不已。

然后就是第二核反击能力。第一轮核攻击之后,还能有多少反击能力?结合以上两点,答案其实就出来了。

因此,原子弹爆炸的成功只是理论上可能对抗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中国对手战略压制的不确定性。


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糟糕的时期之一。#第三只眼看中国#​

意识形态差异和独立外交原则,东西方两大阵营敌对,美苏打仗也不是不可能。这还包括周边地区(日本、韩国、台湾省)的一些小丑。

南边的印度,靠着苏联上蹿下跳,不断伸手入中国领土,在地上磨蹭之后,这个自信心偏执的国家渴望重新找回脆弱的民族自尊。西南的“巴铁”当时还是美国的小弟。

所以,在当时的这些人看来,中国的强大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在这种环境下,面对外部压力,提前做好战争准备是一个被西方帝国主义欺负了近一个世纪的国家的本能反应。

1966年1月24日,总政治部发出指示,做好美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反动派勾结向我们进攻的准备。我们要从思想上、物质上、政治上加强战争准备,把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斗争”二字上。只有从最困难、最严峻的情况出发,不打毫无准备、不确定的仗,才不会害怕来自各方的军事挑衅和武力威胁。

这些话如果被一些所谓“和平人士”看到,恐怕又会被扣上“好战军国主义”的帽子。可惜接下来发生的事实却让两人都受到了打击。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随着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潮起潮落。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沼,再加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固有问题无法根治,一度处于守势。国际形势也缓解了中国的压力。

然而美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期间,“苏训宗”冒着世人不悦的危险,实际上玩起了“有限主权论”的把戏。#古籍里的历史#​


苏联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成功进一步助长了其“社会帝国主义”的气焰,中苏关系成为其彰显霸权的一种方式。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两党在原则和政策上出现了根本分歧。1959年,苏联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上向印度倾斜,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撤回了所有专家,并暂停了所有援建合同。此前搁置的中苏边界问题又被提起。

边境地区的冲突,从开始的互相推搡、喊叫,到1969年棍棒打斗、彻底撕破脸皮,爆发了著名的“珍宝岛事件”。具体内容我就不细说了,反正就是一场小战役,苏联也没占便宜。

然后苏联就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拿出了生死观。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也全面启动,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做好了准备。

据说当时有这样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如果发生战争,中国将放弃东部三省,让苏联尝尝中国游击战争和人民战争的威力。我无法核实这个说法的来源,但当时并不一定会爆发战争。

苏联向中苏、中蒙边境部署了数百万军队。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和部长助理崔可夫为首的军事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的威胁”。它计划在远东使用携带数百万吨当量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对中国关键军事和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与此同时,苏联也与美国取得联系,初步提出联合对尚处于核武器发展第一阶段的中国核力量进行毁灭性打击。

当然,这一切最终并没有实现。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因为中国的战争准备,包括建设“伟大的第三战线”。


到1980年,历时三年、五年的建设,“大三线建设”宣告结束。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缓和和改革开放的开始,“大三线建设”中的单位也进行了各种改造。

虽然这十五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历史,但如果我们结合当前世界形势和全球战争危机来看待,我们就会发现未来的愿景和当时决策的正确性。诚然,大规模侵华战争最终没有爆发,但之所以没有爆发,并不是因为预测不准确。而是提前预判、准备,起到了震慑敌人的作用。这是比以战结束战争更明智的方法。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抗战时期,蒋的“以空间换时间”是主要工业区全部丧失后的无奈之举,是被动防御。

但“大三线”和国防工程建设是一种主动防御,觊觎者必须再三、慎重地权衡,这起到了将战争消灭在萌芽状态的作用。

就像走路时遇到一群流氓一样。本来他们是要敲诈你的,但是他们看到你左手拿着棍子,右手拿着砖头,所以当你走过的时候,他们只能假装没有看到。悄悄逃离,远离你。

如果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立国之战,那么接下来的“三线建设”和国防工程将是另一场没有枪的“立国之战”。正是因为这两点,新中国才站稳了脚跟,为今后的发展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

如果今天还有人认为“大三线建设”是无用功,浪费巨大人力财力,那么这些人要么是无脑,要么是有闪电。

国防不是纯粹的军事行为,而是社会行为。只有国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国防才能真正强大,国家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点个关注关注吧,未来几天将会更新更多优质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捷克斯洛伐克   苏联   威力   核武器   原子弹   美国   新中国   中国   国际形势   国防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